2025年4月14日,越南河内内排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两架C909客机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机翼上"Vietjet Air"(越捷航空)的标识与成都航空"太阳神鸟"的徽章交相辉映。在欢庆的锣鼓和歌舞声中,这两架中国生产的客机成为了现场的焦点。这场欢迎仪式不仅是中越建交75周年的重要注脚,更是中国高端制造向东南亚市场发起冲锋的号角。
次日,越捷航空租赁的两架C909将分别执飞河内-昆岛、胡志明-昆岛这两条热门旅游航线,每天各往返2班,共计4个航班。而这一场景背后,暗含着一场从技术突围到地缘博弈的宏大布局。当中国喷气式客机的轰鸣声划破中南半岛上空,一场关于技术主权、市场重构与地缘角逐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
越捷航空选择以“湿租”而非直接购买的方式引入C909,表面上是出于现金流压力和市场需求弹性的考量,实则映射出中国商飞对东南亚市场的精准拿捏。湿租模式被业内人士称为“深度试驾体验”,本质是降低客户决策门槛,通过实际运营数据打消疑虑。
例如,老挝航空在2025年3月底租赁首架C909后,仅两周便完成首航,中国商飞派出多支技术团队全程护航,最终促成该机型在老挝国内航线的全面铺开。这种“先试用、后购买”的策略,既规避了东南亚航司的资金短板,又以实际性能证明了中国飞机的可靠性。
越南市场的试探性布局更具深意。越捷航空作为东南亚地区增长最快的民营航司,其湿租C909的航线选择直击需求痛点——昆岛航线长期因运力不足导致票价畸高,而C909的加入不仅缓解供需矛盾,更以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若运营成功,越捷航空或将效仿印尼翎亚航空(已运营3架C909并计划增购7架),将租赁转为采购,甚至推动C919订单落地。这种渐进式渗透,正是中国商飞打破欧美垄断的“软性利刃”。
C909在东南亚的爆发绝非偶然。该机型专为复杂环境和支线运输设计:2225-3700公里的航程覆盖东南亚区域航线网络,高温性能与短窄跑道起降能力完美适配热带气候与基础设施条件。老挝航空首航万象-巴色的成功,验证了其在山地与湿热环境下的稳定性;而越南昆岛机场的短跑道,恰是C909技术优势的试金石。
更深层的推力来自地缘经济合作。越南修改民航法规为中国飞机“开绿灯”,文莱骐骥航空豪掷20亿美元的大单,马来西亚亚航的10架采购意向,无不体现东南亚国家“向东看”的战略转向。当西方以适航证壁垒阻挠中国商飞进入欧美市场时,东南亚正通过政策松绑与基建联动(如中越铁路、中老铁路项目)为中国飞机腾出空间。这种双向奔赴,既是对中国技术实力的认可,亦是对西方航空霸权一次集体性的 “挣脱与背离” 。
截至2025年4月,已有6 架C909分别于老挝(1 架)、越南(2 架)、印尼(3 架)投入运营,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商用飞机在该区域的燎原之势。而在其背后,潜在订单正以惊人的 “链式反应” 持续扩张,展现出中国商飞C909/ARJ21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与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商飞在欧洲和东南亚拥有4个高意向客户。其中一个是欧洲的廉价航空——瑞安航空,作为全球知名的低成本航空公司,该公司总裁对中国商飞展现出浓厚兴趣。不过,鉴于航空领域严苛的适航认证体系,这笔采购意向需待C919成功取得欧洲适航证后,方能尘埃落定,正式转化为实际订单。
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的亚航传来积极信号,据称其有意向购买10架C909。亚航在东南亚航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以低成本运营模式闻名,航线网络覆盖广泛。C909凭借自身优势,如适中的载客量、经济的运营成本以及良好的高温适应性等,与亚航的运营理念和市场需求高度契合
文莱的骐骥航空早在2023年便独具慧眼,与中国商飞签下购买30架中国商用飞机的意向订单,其中包括15架C919和15架 C909(ARJ21),总价值约 20 亿美元。文莱作为东南亚的高收入国家,地理位置优越,航空业发展潜力巨大。C909的加入,将助力骐骥航空优化航线布局,提升运营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及周边市场。
印尼的翎亚航空作为中国商飞的老客户,已接收并成功运营3架 C909,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目前,翎亚航空还有 7 架 C909 的意向订单等待落地。这不仅是对 C909 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高度认可,也是双方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有力见证。翎亚航空在运营 C909 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了高效运营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其他航空公司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 C909 在东南亚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若马来西亚亚航、文莱骐骥航空、印尼翎亚航空等客户的意向订单落地,C909将新增至少32架销量。不仅如此,越捷航空、老挝航空后续由租转购的可能性极大。由此可见,C909在东南亚地区实现 50架的销售目标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具有极高的现实可行性,其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C909的东南亚征程,本质是一场技术标准的 “诺曼底登陆”。越南民航局创新性地采用 “微调式认证”,仅要求中国适航标准在安全关键指标与国际接轨,操作指令语言等非核心领域可保留中文。这种 “选择性互认” 模式,使C909在越南的准入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6 个月,为后续泰国、柬埔寨等国效仿提供了模板。
更具颠覆性的是 “中国标准” 的软性渗透。越捷航空的C909 驾驶舱配置北斗导航系统,客舱标识采用中文与越南语双语设计,甚至空乘培训都融入当地礼仪。这种 “技术+文化” 的双重输出,正在重塑东南亚航空服务的底层逻辑。
尤其是中国商飞全力打造并同步推进的数字化客户服务平台 ——“智能运维” 系统,宛如一位不知疲倦且洞察力敏锐的 “守护者”。它借助先进的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飞机的各项关键系统与部件状态展开实时、全方位的监测。在该系统的赋能下,C909的维修响应时间实现了从以往漫长的48小时锐减至短短数小时的飞跃式变革。如此高效、精准的数字化快速反应能力,让长期在航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欧美厂商都只能望其项背。
C909在东南亚的突进,揭示了一个新兴制造业大国的生存法则:以技术适配性打开缺口,以柔性合作瓦解垄断,以地缘红利扩大战果。这场博弈中,中国商飞既是破局者,也是布道者——它不仅要卖飞机,更要输出一套脱离西方掌控的航空生态。当未来某天,东南亚天空布满中国制造的银翼时,人们终将意识到,这不仅是商业的胜利,更是全球产业权力重构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