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还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内都是精英,哪个更接近现实?

莺燕向露谈公考 2025-01-13 22:21:55

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想,关于精英和体制的关系。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曾经接触过很多体制内外的精英,体制外的在自己的领域很有成就,体制内的在自己擅长的工作上也成绩斐然。但是倘若彼此调换一下,又是从零开始。但是聪明的人,也许到哪里都聪明。即便是从零开始,想要顺利上手,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是,精英这个词,本身就没有标准。

精英这个词受范围的影响,并不存在恒定的标准。这个范围,有时间,有空间。时间上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精英,神童在他那个年龄段是精英,但与成人相比自然逊色许多。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评选的人,在30岁以下是精英,但和40岁、50岁的人相比,又不能一概而论。

然后是空间,有地域范围,也有领域范围。一个小县城,县城体制内的科长,算得上精英。但倘若放在一个地级市,乃至一个省,县城的科长又无从轻重了。领域范围也很好说,一个小公司的老板,白手起家做到千万身家,算得上精英。但是拿去跟上市公司比,那又是苔花如米小了。

由此,精英这个词,必然只是相对概念。体制内可以都是精英,也可以都不是精英,判断的标准,就看自己站在怎样的视角了。

前不久在校友论坛里,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感觉很受用。这个帖子如是说:

不管干什么,都要以第三者的视角清醒审视自己,别自菲薄也别膨胀。学弟学妹们不管走上什么工作岗位,到中办也好,去字节、阿里也好,首先做个功课,消磁、祛魅。不要觉得哪个部门公司有什么了不起,也别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你能进去工作,就说明能力和岗位基本相匹配,没谁高攀,不值得兴奋,一个人吃一碗饭的事儿。尽量把工作做扎实一点、看淡一点,绝不干坏事,就对得起社会了。

所谓精英论,就是没有祛魅。真正祛魅了,精英不精英的论断也就不存在了。

图片来源:pixabay

0 阅读:3
莺燕向露谈公考

莺燕向露谈公考

公考信息、资讯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