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都是一次社会信任的透支!
“315”打假行动余温还没有消散,央视又在报道中曝光了一家“冒牌咖啡”,犯罪团伙将咖啡豆堆放在旱厕旁,用发霉糖浆勾兑“名牌咖啡”。
生产环境堪比“垃圾场”,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不少爱喝咖啡的年轻人说:轻轻地碎了,以为捡漏了品牌咖啡,结果喝的是“厕所特供”!
“粪水”与咖啡豆共舞
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近年快速增长,国内咖啡消费者规模已突破3亿人,据行业推算,2024年,我国咖啡产业规模将增至3133亿元,但与之相伴的却是山寨乱象。
4月8日,一名北京的消费者网购咖啡后,感觉味道不太对,怀疑买到了假货,于是向警方报案,没想到警方调查后,还真发现了一家“黑心作坊”。
警方突袭的造假窝点位于北京某城中村的破败院落,现场苍蝇密布,咖啡豆散落一地,与旱厕相隔只有几米,空气中弥漫着腐臭与霉味交织的刺鼻气息。
用于研磨咖啡的机器布满油污,糖浆用劣质香精勾兑后储存在露天堆放的废旧矿泉水桶中,桶壁霉斑密布,民警描述现场“异味冲击视觉和嗅觉,器械像没清理的油烟机”。
而且生产人员徒手抓取咖啡粉包装,全程没有任何消毒措施,这种环境下生产的咖啡,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严重超标,要是长期饮用的话,很有可能引发肠胃疾病甚至中毒。
更讽刺的是,这些“三无”产品被贴上某知名品牌标签,摇身一变成“高端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这种咖啡的成本极低,一袋500克假冒咖啡粉原料成本仅5—6元,售价却高达69元,利润率超10倍。
商家通常都会用话术洗脑,编造“厂家直销”“促销清仓”等谎言,甚至承诺“假一赔三”,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打消疑虑。
造假团伙自2021年起在多个平台开设网店,通过“薄利多销”模式规避监管,即便遭遇退款索赔,低廉成本仍能保证暴利,最终这五名犯罪嫌疑人都被警方依法处理了。
北京市公安局办案民警曹雪桐指出:“从现场查获的账册看,该团伙日均发货超500单,主要客群是追求精致生活的都市白领。”
这些消费者不会想到,自己每天用来提神的“品质咖啡”,实际产自比家庭厨房更脏乱的环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假减肥药致肝衰竭”、“冒牌奶粉致幼儿营养不良”等恶性事件,都始于这种“小作坊+互联网”的造假模式。
在2023年江苏查获的奶茶原料造假案中,过期奶精与蟑螂尸体同处一室,2024年广东曝光的“代购保健品”就是养猪场旁灌装的淀粉丸子。
结语
当造假者将旱厕旁的咖啡豆包装成“名牌正品”,当电商平台为流量纵容低价陷阱,最终买单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公众对市场的信心。
食品安全没有“眼不见为净”,只有让作恶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才能让每一口咖啡,真正飘散醇香而不是腐臭。
信息来源:
登载于光明网2025年04月09日关于打假冒牌咖啡!豆子挨着旱厕 糖浆满是霉斑……简直黑了心了!的报道
登载于新华网2025年04月09日关于有年轻人“碎了”!热搜曝光:这些咖啡挨着旱厕,糖浆满是霉斑……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