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网络上房价下跌的消息满天飞,甚至有些房源价格低得离谱,什么原本均价13000元的房子,现价只需要8500元,什么首付也降了,还送车位等等......
然而,当人们顺着网络上的消息去了售楼处后,却发现价格并没有明显下跌,还被销售怼:“那你去网上买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房价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23年7月,我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的波动情况引发广泛关注。
七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26个和5个,略有减少。
在同比涨跌幅度方面,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1.0%,较上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二线城市同比上涨了0.2%,降幅也有所减少。
然而,三线城市的情况与之相反,同比下降了1.5%,降幅比上月还扩大了0.1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和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7个月中,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和调整。
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无论是价格还是成交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和缩水。这意味着,在当今社会,买房已经不再是一种稳赚不赔、必须抢购、永远涨价的投资方式。
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售楼处却没有相应地降低房价,甚至还有一些售楼处涨价或者加价。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楼盘,该楼盘所在区域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了0.6%,同比下降了2.3%,但该楼盘却在8月份涨价了4%,每平方米价格达到了9.8万元。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某楼盘,该楼盘所在区域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了0.5%,同比下降了2%,但该楼盘却在8月份加价了9%,每平方米价格达到了7.8万元。
在广州市天河区某楼盘,该楼盘所在区域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同比下降了0.7%,但该楼盘却在8月份加价了14%,每平方米价格达到了6.8万元。
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九个月中,很多售楼处并没有顺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坚持高价或者涨价的策略。
这种策略不仅没有增加售楼处的销售和利润,反而增加了售楼处的库存和风险。这种策略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售楼处不降价对于众多售楼处而言,房价的定位不仅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也牵涉到成本投入等多重因素。
在近几年,土地价格、建材费用、人工成本等不断攀升,导致售楼处的成本水平不断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售楼处降价,可能直接面临亏本的风险,甚至损及自身利润。因此,为了维持盈利,不少售楼处宁愿保持高价甚至涨价。
此外,房价也映射着房屋的品质和价值,反映品牌声誉和地位。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售楼处致力于塑造品牌形象和口碑。
如果降价,可能会损害品牌形象,影响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度。因此,不少售楼处为了维持声誉,愿意坚持原价或涨价。
售楼处还需要考虑未来政策的影响。政府近年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调控,这导致售楼处面临更加复杂的政策环境。
如果降价,可能会错失未来政策调整的机遇,损害自身发展空间。
因此,为了预防可能的政策变化,一些售楼处愿意保持现有的高价或涨价策略。
4点道明顾客疑惑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虽然媒体传递出房价下跌的消息,但现实中许多售楼处并未降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的交织影响:
1. 销售夸大宣传:售楼处存在一些特价房源,但这些房源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缺陷,如户型奇葩、楼层问题、周边噪音等。
然而,一些房产销售人员和中介机构往往以此为契机,刻意渲染楼盘降价信息,以吸引购房者。
他们将少数特价房源作为噱头,实际上并未对正常房源实质性降价,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最终达成成交目标。
2. 房价分化加剧:随着房地产交易量的萎缩,城市间和同城不同区域的房价分化不断加剧。
弱二线城市和三线以下城市因缺乏产业基础、人口流失,住房供过于求,房价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然而,处于经济发展后劲足的城市和核心地段的楼盘,其房价却没有贬值的可能性。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居民对房价的感知因此存在差异。
3. 媒体盲目跟风:部分资金紧张的房企在房地产政策收紧的情况下,选择降价以吸引购房者。
然而,媒体人往往盲目跟风,不断报道个别城市和楼盘的降价信息,导致购房者对全国房价大跌产生误解。这种扩大化的报道可能误导购房者,让他们以为房价普遍走向下行。
4. 其他因素的影响:市场变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传导,而市场中信息差、区域差、时间差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购房者在去售楼处时,还未看到实质性的变动。
因此,虽然部分楼盘存在实际降价,但并不代表整体市场就会迅速跟进。
综合来看,售楼处未立即降价的现象涉及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
购房者在决策过程中,需理性思考,综合考虑市场趋势、区域特点、房产的实际情况,而非被表面上的消息所左右。
了解房价的最佳方式是对比近期楼盘的实际成交价,以准确判断价格走势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