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等人在学习了秦国的统治方法后,在借鉴了秦代的统治方法后,选择了“分封制”作为自己的统治方法,而在边远的地方,则选择了以“郡县制”为主的统治方法。
最初,“郡国并行”体制虽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至汉武帝时,形势已有转机,为扭转藩镇对朝廷的不利影响,刘彻继前代所以制定“推恩令”。
如此一来,中央势力逐渐壮大,而各大诸侯势力却是越来越弱。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如果削藩的方针由下而上,那么,基层官员将如何应对?
刘邦建国后,先是安抚与匈奴、南越等国的矛盾,然后又平息了国内的各种起义,从而保证了国内政治的稳定。
对外安定之后,刘邦与群臣商量,为刘氏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立国之法。
我们都知道,在秦朝以前,基本上都是按照西周的分封制度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除了周王畿之外,其他地方都会有皇室成员、功臣、皇帝的后代等等。
而这种分封制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王都附近几乎都是他的近亲,这样既能保证国王的平安,又能保证国家的统治。
不过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领主都对国王忠心耿耿,在这种体制下,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他们每年都会返回王畿,对国王复命,除此之外,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约束,还能自己组建一支部队,这对于如今王权高度集权的局面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数百年后,西周之所以覆灭,就是因为各大势力之间的争斗。
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他才意识到这种制度的弊端,觉得其弊端太多,已经不适宜再实行,所以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这种体制与封疆大吏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个体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直辖,而在这个体制上,则是郡和县两级的政治组织,而在这种体制下,地方上的官吏权力就会被大大削弱,无法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这样的话,就可以极大的加强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力,使得各地的叛乱很少发生。
到了汉高祖刘邦时代,由于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刘邦觉得郡县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便一直沿用至今。
但在汉朝,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为了稳定政局,立邦之时,在距离长安最近的地方实行郡县制度,而在距离长安很远的地方实行分封制,一开始都是不同的国王,但到了后面,都变成了一个国王。
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三个皇帝都遵从了祖先的遗训,为了以防万一,开始削弱藩镇,却还是无法阻止这场史书上记载的“七国之乱”。
在汉武帝时代,“郡国并行”还没有成为主流,当时朝廷里有一名名叫主父偃的大臣,他很清楚,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割据。
在汉景帝时代,由于对诸侯势力的削弱,造成了“七王之乱”,这使得汉王朝更加焦虑不安。因此,他又给刘彻提出了与“推恩令”有关的建议,皇帝对此表示同意。
在主父偃的提议下,第一个领主去世后,领主的第一个儿子就是领主,其余的孩子可以获得部分领地。
“推恩”之意源于“郡县”,意味着原来只能给一支后裔的领地,如今却可以给多支后裔去分享,而那些被分割出来的诸侯王国,则归属于“郡”。
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缩小各诸侯国间的势力范围,强化中央权力,削弱各诸侯的势力。
这些都是朝堂上发布出来的,各国的领主们也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一个个心中都在打着小算盘。
有些王公贵族的子孙,都明白这种做法对自己是有好处的,觉得陛下这是在关照自己,让自己也当上王公贵族。
那个时候,那些庶出的儿子不但没有反抗,甚至还越来越喜欢他,简直就是一个“被人出卖,替人数钱”的傻瓜。
诸侯国王侯们费尽心思与朝廷作对,结果自己家出了问题,自家儿子不明就里,居然还在帮助汉武帝作乱。
不过,这件事情也是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谁都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推恩令”进行得很成功,甚至被后世认为是最好的“阴谋”,虽然明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多乐乐
[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