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
周俊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代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被称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两大奇迹。但是,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水平的犯罪,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科技也应该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治理赋能。
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态势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2014-2023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容乐观。
未成年人犯罪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总体趋势呈现稳中有降,总体下降。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4-2020年呈下降趋势,但2020-2023年呈上升趋势,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2018年后呈增多趋势。2014-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且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比重也在下降。但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2018以来,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绝对数量不断增加,占比也在不断上升,反映出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增多趋势比较明显。
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从于犯罪类型的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更加集中,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前五位分别是盗窃罪、聚众斗殴罪、强奸罪、抢劫罪、寻衅滋事罪,占比共达67.4%;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多的罪名包括:盗窃罪、强奸罪、聚众斗殴罪、抢劫罪、诈骗罪、寻衅滋事罪,六类犯罪人数合计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4.7%。
网络化趋势更突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数量上升明显。《未成年人检察白皮书(2021)》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检察机关分别起诉未成年人涉嫌利用电信网络犯罪2130人、2932人、3555人,同比分别上升37.65%、21.25%。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也明显上升。
二、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科技赋能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使用的低龄化,对未成年人犯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传统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方式在面对新形势的犯罪形态时显得力不从心,亟需新型科技的应用。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数呈现上升趋势,网络设备的遍布使得犯罪地理空间更加分散。网络信息体量大、传播平面化、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使不良文化更容易扩散、更容易被洗脑,而网络数据管控难、治理难、追责难的困境又一进步加剧了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科技在未成年人犯罪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犯罪预防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管控困难且监管滞后。当前的数字化改革在构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全链条闭环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科技的应用程度和效果仍有待提升。如在治理网络犯罪时,因为网络犯罪本身就具有隐蔽性和易发性,大部分未成年人是在家中或通过手机上网,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监管较难。
三、科技赋能应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
因此,需要从预防、打击、矫正和救助等方面科技赋能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治理。
数字赋能,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模型。强化预警发现,夯实重点人员数据。统一汇聚各警种、各区县、各平台的涉未关注人员信息,全面收集有违法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基础信息,掌握失学、辍学未成年人信息收集常态化入库,精准锁定辖区内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辍学儿童。
提升预警预测感知能力。织密智能感知点位部署,构建现代防控体系助力公安工作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应用和实战化改革。提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警和感知能力,加大视频感知点位的建设密度,着力部署关键点位,提升视频监控效能和安防能力建设,进一步压缩未成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作案空间。推进模型创新赋能研判。积极推进、贯通具备可预警性的实战、实效应用,开发涉未成年人犯罪预警辅助判断模型,对未成年人异常聚集、出入娱乐场所、深夜跨城出行等情况实现自动预警和风险研判。
强化数据分析研判,探索建立未成人违法犯罪风险模型。深度挖掘未成年人数据,构建专题库,剖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点。运用数据分析、关联比对等方法,拓展不同维度,深入剖析未成年人行为特征。进一步探索构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评估模型,针对未成年人实施赋分策略。
采用数据滚动排查比对的方式,对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多个方面进行动态赋分。父母违法犯罪记录、父母婚姻状况、父母经济纠纷、学校治安状况、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未成年人网吧登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未成年人被侵害记录等。明确未成年犯罪的高风险因素。以未成年违法前科人员为基准,结合赋分人员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风险。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提高监管的效率与精准度。以未成年罪犯矫正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立足未成年罪犯矫正现状,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犯罪矫正评估机制,促进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矫正的动态分级监管,实时掌握个案跟进阶段、服务对象类型、服务时长和次数等多个维度统计数据,自动分析罪错行为的次数、罪名、类型等,以预防再犯为核心指标,以风险评估结果和效果评估结果为导向,最大限度避免涉罪未成年人再次违法犯罪。
构建“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未成年罪犯矫正信息化整体框架,探索推行“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互联移动化、指挥可视化”的“智慧矫正”模式。
加强需求评估,提升教育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数字赋能教育帮扶,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有前科的未成年人的需求评估,找准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帮扶点”,制定出个别化的教育帮扶方案。
为了更好落实教育帮扶方案,可以开发应用心理矫治、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软件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教育帮扶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支持。联合村干部、“三官一律”、教师、家长等组成“网格化”帮教小组,开展具体的教育帮扶工作。
来源:海丝中央法务区
责编:黄慧儿
审核:方琮 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