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樵刺蒋,刺客孙凤鸣死得多悲壮?浑身被扎上百针孔触目惊心

妙招大魔王 2023-12-27 17:45:57

“枪毙卖国贼!”

一声高亢的男声从台下传来,伴随着这5个字的,还有三声刺耳的枪响。顷刻间,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会场内外引发了一阵骚动。所有参会官员抱头鼠窜,除了张继、张学良和汪精卫的卫兵除外。

此刻,身中三枪的汪精卫躺在血泊之中。这件事,就是震惊民国的“汪精卫被暗杀”事件。而这场暗杀行动的制造者,也随之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杀手最初的暗杀对象并非是汪精卫,而是蒋介石。那么,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杀手会将刺杀的对象,临时换成了蒋介石呢?谋划这场刺杀背后的人物,究竟又有何来头?

杀蒋不成 汪代蒋伤

这名杀手,名叫孙凤鸣,名义上是晨光通讯社的记者,实际上却是“暗杀之王”王亚樵的心腹。

当天,孙凤鸣虽然没有击中汪精卫的要害部位,但三枪也都没有落空,分别击中了汪精卫的肋骨、手臂和额骨缝。其中打到肋骨的一枪,更是导致汪精卫此后九年饱受病痛的折磨,最后还因为伤口发炎去世。

不过,从孙凤鸣交代的内容来看,当天他想刺杀的,其实是主持会议的蒋介石,打伤汪精卫纯属退而求其次。

在会议召开之间,孙凤鸣和背后的王亚樵已经筹划过多次专门针对蒋介石的刺杀活动,只不过都以失败告终。

按照原计划,蒋介石当天会亲自来到会议现场,等到他站在主席台宣布会议开始时,伪装成通讯社记者的孙凤鸣就会立刻出手。

根据当时的记载来看,蒋介石确实来到了现场,只不过天生敏感的蒋介石,发现会场内外人多眼杂,可能存在不安定因素,躲在会场楼上的房间内不肯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只好代替蒋介石主持会议。

孙凤鸣看到汪精卫单独从楼上下来之后,内心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直到会议快结束了,还是没有见到蒋介石的身影,孙凤鸣确信,今天的刺杀计划已经失败了。

不过,为了不给敌人留下口实,也为了减轻亲友的嫌疑,孙凤鸣在刺杀行动之前,已经服用了过量的鸦片。也就是说,无论今天刺杀计划成不成功,孙凤鸣都很难活着走出会场。

孙凤鸣心想:反正也是一死,不如带着一个反动派一起死。蒋介石今天是杀不成了,那杀个汪精卫也不错。

然而,或许是因为服用鸦片过量的原因,孙凤鸣的子弹没有击中汪精卫的要害,受伤后的汪精卫也没有立即毙命,而是被送到医院抢救。与此同时,刚好位于汪精卫身边的张学良见状,一脚将孙凤鸣踢倒在地,下一秒,孙凤鸣就被卫兵们团团围了起来。

还没等卫兵们审讯,孙凤鸣体内的毒素就开始挥发。为了从孙凤鸣口中获取情况,蒋介石下令为孙凤鸣注射强心针,直到他能交代所有事情为止。

就这样,蒋介石手下的医生给孙凤鸣扎了一针又一针,最终,孙凤鸣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针孔。不过,从当时的档案记录来看,孙凤鸣并没有交代任何有用的情报。

孙凤鸣死后,国军将目标放在了他背后的晨光通讯社上。最终,他们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了晨光通讯社的工作人员,而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也在之列。

为了报复,国军对孙凤鸣的妻子进行了残酷的折磨。根据当时的记载来看,晨光通讯社中,只剩下了华克之夫妇两人逃出生天,其余都沦为了国民党的阶下囚,或死或伤。

而蒋介石等人刚好对华克之有所耳闻,这主要是因为华克之与国民党的老对手、上海斧头帮的帮主王亚樵熟识。

确定了幕后黑手是王亚樵之后,蒋介石在全国发出悬赏通知,势必捉拿王亚樵。从数字上来看,王亚樵的赏金,要比蒋介石对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三人的悬赏总额还高上一大截,可见蒋介石对王亚樵的深仇大恨。

那么,王亚樵与蒋介石到底有何渊源,为何让蒋介石对他恨得牙痒痒呢?

起底“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国民党著名特务沈醉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人的行动,让蒋介石和戴笠感到害怕,是值得写入历史的”,而他口中提到的这个人,正是上海斧头帮的帮主王亚樵。

王亚樵,出生于合肥一个农村家庭,但与其他农家子弟不同,王亚樵从小就在私塾学习,还曾经通过了县试。

不过,个人命运在时代面前总是无力的,混乱的局势也影响了王亚樵安定的生活。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王亚樵决定加入革命党。之后,王亚樵因为与革命党政见不一,很快就脱离革命党,转而加入到当时的社会党。

然而,时局的变化往往在顷刻之间,由于王亚樵的社会党人身份,他很快就遭到了政府的通缉,为了逃命,王亚樵只能与同乡好友闯荡上海滩。

或许正如李鸿章族孙李少川表述的那样,“上海滩这些地方,专门适合拳头硬的人。”很快,王亚樵和同乡就靠着两只拳头,在上海滩码头站稳了脚跟。

王亚樵深知,想要在上海滩立足,首先要获得同乡的支持。为此,他以安徽会馆为中心,广泛联络身在上海的安徽老乡,很快,一支以乡谊为核心的黑社会性质的队伍,就建立起来了。

后来,王亚樵又听从了李少川的建议,为手下小弟每个人配备了一个斧头,“斧头帮”的威名,从此开始响彻上海滩。

此时的上海滩,势力盘根错节。官方之外,还有三大帮派势力,合称为“上海三大亨”。王亚樵作为后来人,难免会与三大亨产生利益冲突。

不过,等到三大亨意识到斧头帮的崛起之后,斧头帮已经收获了上海下层民众的支持 。尤其是广大码头民工,对于王亚樵更是心服口服。无奈,三大亨只能默许王亚樵的存在,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与之和平相处。

在这种情况下,斧头帮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1924年,两名小弟的加入,让王亚樵的斧头帮如虎添翼。而这两人,就是在后期鼎鼎大名的戴笠和胡宗南。

戴笠被称为国民党内部的“特工之王”,实力自不用多说。而胡宗南,也是后期蒋介石手下的大将,被誉为“天子门生第一人”。在当时,他们两人不过是王亚樵手下众多小弟中的一个。

在之后的两年之内,胡宗南和戴笠先后脱离斧头帮,前往黄埔军校。然而,令王亚樵没有想到的是,正是戴笠这位昔日不起眼的小弟,加速了自己生命的终结。

戴笠与王亚樵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戴笠一定要置王亚樵于死地呢?

“暗杀之王”死于暗杀

毛主席曾经评价王亚樵说“小事欠检点,大事不糊涂。”从王亚樵后期的种种表现来看,虽然他是黑社会帮派的创建者,但是在每一次反对国家和老百姓的仇人时,王亚樵都没有含糊过。

北伐战争开始后,王亚樵立马就响应了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加入北伐军。不过,眼看着北伐战争的成果落入到蒋介石和汪精卫手中,王亚樵也似乎不做忍耐。

1927年,王亚樵出席中山公园的奠基大会。在会上,王亚樵大谈“反对屠杀”“反对清共”,直接硬刚蒋介石。

从这个时候开始,王亚樵就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然而,戴笠当时却被蒋介石委以重任。王亚樵和戴笠,虽然没有直接的矛盾,却因为反蒋和爱蒋被迫成为了一对敌人。

事实上,戴笠曾经也想拉拢王亚樵,为了达到目的,他还把胡宗南一起叫上,只为劝说王亚樵服务于蒋介石。

不过王亚樵却只认准一个死理,那就是“蒋介石若不坚决抗日,他依然是国人的仇敌,也是我的仇敌。”

蒋介石深知,想让王亚樵归顺国民党简直难如登天,为了剪除后顾之忧,蒋介石只能对王亚樵痛下杀手。

北伐战争之后,蒋介石势力日益坐大,为了避祸,王亚樵只能远赴香港。在这里,王亚樵遇到了李济深和陈铭枢,由于李陈二人同样坚持“抗日、反蒋、拥共”的主张,因此一拍即合,王亚樵就加入了两人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

然而,孙凤鸣枪击汪精卫的事件传出来之后,幕后黑手王亚樵的身影也浮出水面。由于王亚樵三番五次设计杀蒋,因此蒋介石派出大批特务前往香港,捉拿王亚樵。

此时的香港对于王亚樵来说,再也不是安稳无虞的避风港。好在这时候,李济深向王亚樵介绍了周总理。

对于王亚樵来说,身处延安的共产党才是救国的希望。因此,他给毛主席和朱老总分别去信一封,在信中他写道“思前虑后,愿率随从前往延安,在正义之师中得遂正义之志。”

而此时的毛主席等人,也看到了这位经历复杂的“抗日反蒋”人物身上表现出的诚意,同意他前往延安。

不过,双方虽然一拍即合,但却被戴笠及手下特务先行一步。就在王亚樵借道江西梧州,决定前往延安的时候,遭到了军统特务的埋伏暗杀。

根据军统公开资料可知,王亚樵被暗杀之前,遭到了军统特务的枪杀和砍杀,就连脸皮都被剥了下来,而负责执行暗杀任务的,正是王亚樵的把兄弟戴笠。

1936年12月12日这天,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可惜的是,一直以来都希望推动蒋介石抗日的王亚樵,却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天

结语

王亚樵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好友华克之曾经评论他“是个乱七八糟的好人”,而美国女记者安娜也将王亚樵描述为“一位介于匪徒与政治家之间的人物”。

然而,抛却王亚樵的黑社会身份不谈,他对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0 阅读: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