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放弃延安后,刘邓大军受命挺进大别山,为何这样安排

妙招大魔王 2024-01-02 16:15:00

1947年3月,蒋介石的全面进攻计划宣告失败。为了挽回颜面,蒋介石下令西北胡宗南部转攻延安,夺取共产党的“革命圣地”,企图从精神上摧毁党的根基。

胡宗南调集25万大军,而此时的延安只有不到2.3万解放军驻守。其余都是党中央的核心干部。

然而,在一比十的悬殊兵力对比下,党中央不仅安然无恙,甚至还将胡宗南25万大军耍的团团转。

党中央转危为安后,毛主席即刻下令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一刻也不能耽误。

不过,此时刘邓大军作战已久人困马乏,需要进行休整,然而毛主席却连发A级电文,催促刘邓行军。

延安保卫战之后,为何毛主席屡次催促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中国革命又有什么崭新变化呢?

我党主动出让延安

1947年8月,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出现在延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延安都是共产党的地盘,是无数进步青年眼中的“革命圣地”。

如果不熟悉内情的人看到这个画面,恐怕会以为国民党已经入主延安,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胜利者。然而,事实真相并非如此,蒋介石进入延安不仅不是国民党胜利的证明,相反却为国军和自己敲响了失败的丧钟。

从3月到8月,蒋介石花费了5个月的时间进入延安,然而此时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既没有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身影,也没有当地群众的身影,连一只活的鸡鸭都看不到,而蒋介石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时间回到这一年的3月份。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政策已经失效。为了扭转军队颓势,蒋介石下令从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主要进攻经济中心山东和政治中心延安。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将正为陇东战事发愁的胡宗南派往西北地区,作为执行围剿延安战役的指挥官。为了对延安解放区形成犄角之势,蒋介石又命令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军阀马步芳、马鸿逵等人配合,对延安进行“犁庭扫穴”。

事实上,如果从兵力上来说,延安解放军与胡宗南部队实在难以抗衡。

首先,胡宗南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武器装备都是清一色的美国造德国造。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派出了国民党3/5的飞机,总计约100架,24小时盘旋在延安上空。而驻守在此的解放军,从编制上看隶属于西北野战军,装备不过是最简单的小米加步枪。

然而,我军也有蒋介石难以抗衡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西北野战军的组成人员,多为老红军,无论是作战水平还是作战经验,都十分有保证,尤其擅长打硬仗。

第二个优势就是群众基础特别好,军民之间鱼水情深,这得益于党中央长期在此地的经营,也为国民党获取此地情报带来了困难。

相反,由于我军情报人员已经打入了胡宗南军队内部,因此当胡宗南刚刚收到蒋介石的进攻通知后不久,指挥西北野战军的彭总已经完全知晓了国军的作战计划。

毛主席得知胡宗南将率25万大军进攻延安的时候,表现得异常镇定。党中央紧急商议之后,做出了撤出延安的决定。

不过,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广大军民的不理解。他们认为延安的象征意义极大,如果共产党主动撤离延安,会不会影响前线战士们作战的信心。

面对军民们的担忧,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之后,毛主席又补充说道:“蒋介石占领延安,不过是阿Q精神十足,他以为自己占领延安就是胜利了,实际上他输掉了全国。”

解决好军民的顾虑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开始分批撤出延安主城,此时,迎接胡宗南大军的只有彭总手下的2.3万西北野战军。

然而,恰恰就是这2.3万野战军,将胡宗南25万军队耍的团团转,花费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才攻陷了一座空城。

“三天之内占领延安”

刚刚得知延安守备情况的胡宗南十分狂妄,甚至公开说出了“三天之内占领延安,肃清西北‘共匪’,彻底解决西北问题”的“豪言壮语”。

然而,事实却打了胡宗南一个十分响亮的耳光。

国军进入延安之后,并没有在第一时刻就遭遇西北野战军主力。为了寻找野战军作战,胡宗南派出了大量侦查小队,甚至还调集大批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

然而,熟悉此地地形的西北野战军就是避而不出,时间长了之后,国军士兵逐渐产生了焦躁情绪。而这正是西北野战军的目的。

在隐藏了几天之后,彭总决定诱敌深入、分而化之。一天,彭总下令驻守在安塞的2营佯装主力,不间断的在山间行走,制造出主力的动静,以此迷惑胡宗南。

彭总果然料事如神,通过盘旋在上空的直升机,胡宗南果然对我军主力做出了错误判断。他随即下令将国军第1军第5师派往安塞地区,剩下的27师31旅则独自前往青化砭地区布防。

在胡宗南看似“巧妙”的安排之下,青化砭附近的31旅成为了战场上的一支孤军。

为了消灭这支孤军,彭总集合了西北野战军3个纵队和1个教导旅的兵力,埋伏在国军31旅行军的必经之路。

事情如彭总料想的那样,31旅顺利的进入了西北野战军的包围圈。由于我军想到了敌人面前,因此青化砭战役十分顺利,仅仅1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

青化砭战役,我军共歼敌400多人,活捉2500人,其中还包括三个国民党少将,而我军的牺牲人数仅为22人。

令人意外的是,31旅不仅为我军补充了兵源,还携带了大批新式武器。意外的是,有些武器还没来得及从马背上卸下来,就成为了我军的囊中之物。

这场战役直接粉碎了胡宗南妄想三天占领延安的美梦,也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撤离,留足了充分的时间。

不过,虽然我军在延安战场上接连取胜,但奈何敌人兵力十倍于我,因此在5个月之中,中央领导人也是数次遇险,尤其是在王河湾和蒹芦河,差点让我党的最高领导人和胡宗南军队打了个照面。

以王河湾遇险为例,当时胡宗南基于无限电电频,发现了党中央可能位于王家湾的事实。因此,他派出重兵捉拿“共产党首脑”。

6月9日当天夜里,中央机关以及护卫战士800多人开始紧急转移。幸运的是,当天夜里突降暴雨,不仅冲刷掉了我军行军的脚印,还让人生地不熟的国军士兵迷了路。

中央机关顺利在小河村落脚。惊险的是,国民党刘戡部也在随后到达了这里,两支队伍之间间隔并不远,好在刘戡所部只是在小河村休息,并没有对附近进行搜查。两个月后,毛主席等人在蒹芦河附近又与刘戡擦肩而过。

两次遇险、两次脱险,自此之后的中央机关转危为安。而此时全军的重点,也由西北野战军换成了中原野战军。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事实上,早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期间,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已经开始布局中原。

中原刚好位于国民党军队心脏中间,如果能够成功跃进大别山,并在此地建立解放区,无异于在敌人的心脏中间插了一根钢钉。

1947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邓小平、刘伯承成为中野两大领导人。在此之后,中央军委做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挺进中原”的决定,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从此开始拉开帷幕。

而刘邓大军的第一战,就是突破被黄河天险。黄河天险,也被司徒雷登称为“东方的马其顿防线”,因此蒋介石十分自信,刘邓大军进攻中原的第一次滑铁卢,势必就在黄河处。

不过,事实并没有像蒋介石预料的那样发展,刘邓大军不仅兵分三路越过了黄河天险,还顺手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在1个月的时间里,成功歼灭国民党军队6万多人。

而鲁西南战争的胜利,也被称为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首胜”,为全国的革命形势打出了先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延安的紧张局势。

不过,刘邓大军虽然成功渡过了黄河,但是面对烂泥遍地的黄泛区,着实还是费了一把力气。从8月16日到18日两天,刘邓大军一直在烂泥里行军,好在最后连人马带辎重,成功走出了黄泛区。

从跨黄河开始,刘邓大军先后渡过沙河、汝河和淮河,最终到达大别山脚下。幸运的是,当刘邓大军渡过淮河之后,平静的水面才突然涨起了水,拦住了国民党军队追击的去路。就连国军负责追击的师长吴绍周都感叹“共产党真有命!”

千里奔袭之后,刘邓大军终于在大别山落了脚。蒋介石曾经说过“不怕共产党落脚,就怕他们生根。”因此,刘邓大军甫一进入大别山,就遭到了当地国军的三面围困。

然而,三面围困不仅没有起到扼杀刘邓大军的目的,反而让其在实战中迅速适应了当地的作战环境,为之后在此地生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消灭了追击的国民党军队后,邓小平和刘伯承开始指挥队伍,在大别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将当地群众紧密团结在了中原局周围。经过几个月的根据地建设,大别山区面貌焕然一新,解放战争也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结语

事实上,无论是延安保卫战,还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本质上都是为了求得革命的生机。革命已然取胜,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不应该被遗忘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0 阅读:36

妙招大魔王

简介:每天分享原创生活小妙招,为您的生活增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