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妈妈们的提醒: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才会更幸福

育儿小讲堂 2025-04-02 15:52:13

小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全职妈妈,家里有一个可爱的五岁儿子。

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孩子转,早起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幼儿园、回家做家务、晚上哄孩子睡觉。

这样的日子看起来很忙碌,但小丽总觉得自己失去了自我。

有一天,她在刷社交媒体时看到一句话:“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才会更幸福。”这句话让她陷入了深思。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父母对孩子最坏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活过。”小丽忽然意识到,自己每天为了孩子付出这么多,但孩子真的快乐吗?

她想起自己有时候因为劳累而情绪失控,对孩子发火。

原来,即便她牺牲了很多,也未必能让孩子体会到幸福。

小丽想起身边的两个朋友,A妈妈和B妈妈。

A妈妈在丈夫出轨后选择隐忍,说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结果,孩子长大后对她说:“妈,你活得这么委屈,我都不敢幸福。” 相反,B妈妈在遭遇背叛后选择离婚,重新开始生活。

她白天打工,晚上学会计,几年后自己开了间小超市。

孩子对她说:“我妈让我知道,女人摔倒了还能爬起来。” 这些故事让小丽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活得有光”的妈妈,而不是一个“牺牲一切”的妈妈。

网上有句话很扎心:“很多女人不是‘为母则刚’,而是‘为母则慌’。”慌什么?

慌自己不够好,慌给孩子的不够多,慌“如果我不牺牲,孩子会不会吃亏”?

小丽也常常担心这些事情,省吃俭用给孩子报补习班,熬夜给孩子做手工作业,但她从未想过这些真的对孩子好吗?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孩子的第一份勇气,往往来自模仿父母的姿态。”与其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完美母亲,倒不如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自己。

小丽决定开始为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她报了一个在线的烘焙课程,希望有一天可以开一家小蛋糕店。

她明白,自己对生活更有追求,孩子也会受到激励,学会勇敢追梦。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已经穷到吃不起饭,还谈什么“活出自己”?

小丽记得一个真实的故事:云南山区的一位单亲妈妈,丈夫跑了,她带着3岁女儿,白天扫大街,晚上用旧手机学裁剪。

第一年,她给女儿改旧衣服穿;第三年,她接邻居家的缝补活;第五年,她开了间裁缝铺,女儿在缝纫机旁写作业。

记者采访时,这位妈妈说:“我可以穷,但不能让我闺女觉得‘穷就该认命’。”小丽决定不再做一个“认命”的妈妈。

她利用孩子上学的时间,外出打一些零工,把赚到的钱一部分用于孩子的教育,另外一部分则攒起来备用。

她还报了一个提升技能的夜校课程,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小丽也有一个朋友清风,前夫赌博欠债跑路后,她带着儿子租300元的车库。

有一次,儿子问她:“妈,为什么我们这么惨?” 清风本想哭,但却突然清醒:如果自己认命,儿子这辈子就真没指望了。

她白天送外卖,晚上学做甜品。

现在,她开了一家小蛋糕店,儿子放学就来帮忙。

清风的儿子在中考作文中写道:“她没说过多爱我,但我知道,她在用整个人生教我如何活着。”清风的故事让小丽深受启发,她不再把自己局限在“妈妈”这个角色中,而是重新开始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她不仅活得更有意义,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坚强、不屈不挠的榜样。

小丽终于明白,一个“过得好”的妈妈,才能真正带给孩子幸福。

她不再盲目地牺牲,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一生,就是重复童年的模式。”小丽希望孩子重复的是母亲的坚强和自信,而不是无谓的忍耐和牺牲。

小丽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女人这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养大孩子,而是让孩子亲眼看见——妈妈是如何在困难中站起来,重新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这不仅是一种爱的表现,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小丽的故事希望能引导更多的妈妈们,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能真正带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10
育儿小讲堂

育儿小讲堂

育儿不仅是照顾孩子,更是心灵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