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父子差点被活捉,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却真有这样的历史惊险一幕。
1949年,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江北主力几乎全军覆没,蒋介石急忙退守江南,试图守住“半壁江山”。可就在他筹划扩军500万、死守东南时,自己的心腹、预备干部总队总队长贾亦斌却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起义。这场起义不仅让蒋氏父子“痛哭流涕”,更直接摧毁了蒋家王朝最后的幻想。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贾亦斌的“心腹”身份,是蒋家王朝的致命软肋。
蒋经国选贾亦斌担任预干总队总队长,看中的就是他的“忠诚”和“能力”。毕竟,这支部队是国民党东山再起的“擎天柱”,蒋介石直接将其用于扩建30个新军的重要计划中。蒋氏父子万万没想到,这位“心腹”早已对国民党的腐败失望透顶,在中共的地下工作影响下,暗中筹划起义。蒋经国的用人“慧眼”可以说是非常“独到”,把一颗定时炸弹安插在了自己的核心计划里。这就像给自己修了一堵防御墙,结果材料全是纸糊的。
贾亦斌的双面身份,从本质上反映了国民党的内部问题一方面,蒋氏父子盲目信任“忠诚”,忽视组织的腐败和士气的涣散;另一方面,中共的地下工作早已渗透到国民党高层,用一颗颗“冷子”瓦解蒋家的最后依托。
2. 陈毅的谨慎与犹豫,给起义增加了不确定性。
贾亦斌最初策划起义时,陈毅并不完全支持。他担心在敌人重兵云集的东南地区,区区4000人的起义很可能功败垂成,甚至导致中共地下组织暴露。他多次拖延计划,主张等待更好的时机。贾亦斌却心急如焚,他清楚,如果部队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开往福建建阳,与解放区渐行渐远,那就彻底失去了起义的可能性。
这场“冒险”的起义,既有贾亦斌的果断,也有陈毅的犹豫。陈毅虽然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但对地下工作和东南复杂局势的判断,显然还是过于保守。历史往往是由冒险家推动的,贾亦斌的“性急”,最终让这场起义成功爆发,虽然军事上未取得完全胜利,但政治意义却远超预期。
3. 蒋氏父子的“高傲”和“迟钝”,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蒋介石和蒋经国对于东南局势的判断,显然是过于乐观了。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凭借蒋家父子的威望和美国的援助,完全可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依靠长江天险固守东南。现实却是,他们的嫡系部队士气低迷、腐败成风,真正愿意为蒋家卖命的人少之又少。
更致命的是,蒋氏父子在危机面前的反应速度令人堪忧。嘉兴起义的计划早已进入倒计时,而蒋经国甚至还亲自召见贾亦斌,一边“考察”他的忠诚,一边催促他带部队开往福建。这种“自信”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否在睡梦中治理政权。等到起义爆发,蒋经国只能痛哭流涕喊着“用人不当”,可这时候哭,已经晚了。
贾亦斌的嘉兴起义,是一场注定要失败却意义深远的冒险。这次起义直接粉碎了蒋介石扩军500万的美梦,更让蒋家王朝的嫡系部队彻底失去了信任和凝聚力。贾亦斌的勇敢和决断,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焦点人物,而蒋氏父子的无能和盲目,又一次印证了那句老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