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逵觉得自己“对共产党有恩”,结果呢?最后连家都没了,落得个众叛亲离、客死他乡的下场。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全国解放已是大势所趋。西北地区的两大军阀——青海的马步芳和宁夏的马鸿逵,成了国民党在西北的最后“靠山”。但马步芳刚在兰州被彭德怀彻底打垮,马鸿逵也没能坚持多久。他苦心拼凑的军队,被解放军第19兵团轻松击溃。兵败之后,马鸿逵仓皇逃往台湾,但蒋介石对他满是鄙视,最后他只能流亡美国,死在一个破农场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高估了自己“对共产党有恩”的分量。
马鸿逵一直觉得,自己在历史上“对共产党还是有点好处的”。比如1927年“礼送”刘志丹出境,还给了400块大洋;后来在抗战时期,也跟八路军保持了“不错的关系”;甚至还通过人中间联系过共产党。他盘算着这些“恩情”,觉得共产党看在过去的面子上,不会对他下狠手。可他忘了,战争不是靠人情账算的,而是靠实力和态度来决定的。他一边说“我对共产党有恩”,一边却拼命抓丁、拼凑部队跟解放军硬扛。这点恩情,早被他自己的态度给冲得一干二净了。
2. 他太过自负,总以为自己能掌控局面。
马鸿逵一直把自己当成宁夏的“土皇帝”。几十年来,他在宁夏横征暴敛,攒下了7.5吨黄金,还搞得“宁夏王”的名号响当当。他觉得,凭着自己的财力和地方威望,无论是战是和,他都能掌控局势。他甚至幻想,如果自己能在战场上“侥幸赢一场”,就能跟共产党谈条件,继续当他的“土霸王”。可惜他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解放军已经是坦克开路、机械化部队冲锋,而他靠抓来的乡下壮丁拼凑了7万“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打得过?
3. 他低估了蒋介石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
别看马鸿逵嘴上喊着“死战到底”,实际上他早就心虚了。他也知道,蒋介石不信任他,甚至把他当人质,逼着他去重庆“开会”。可他偏偏还抱着幻想,觉得蒋介石会念他的“忠诚”,结果怎么样?宁夏丢了之后,他成了国民党第一个被撤职的高官,直接被当成了替罪羊。蒋介石骂他“胆大包天”,让他闭门思过,还警告他别想着告状。到了台湾,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只能灰溜溜地逃到美国。
马鸿逵的失败,是一个“脑补型军阀”最典型的结局。他高估了恩情,低估了敌人;信错了蒋介石,也没看清形势。他的宁夏没了,兵权没了,就连辛苦搜刮的财富也没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安全感。与堂兄马鸿宾选择起义、官至副省长的结局相比,马鸿逵只能说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