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司令李奇微评价志愿军:与他们作战逃得越远越好,他经历了什么

文史风云 2025-04-01 20:52:51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中国军队就狂飙突进冲过三八线,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

时任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看着美韩联军兵败如山倒的景象,不由得心酸地写道: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全线溃败,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让这位号称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如此凄凉呢?

麦克阿瑟大败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苏两国依据《雅尔塔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在朝鲜半岛划分受降区。

1948年,在美苏的支持下,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针锋相对的国家。

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毛主席于次年年初访问苏联,重新修订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斯大林手上拿回了旅顺、大连和东北铁路主权。

斯大林对此怀恨在心,私下找来了金日成,默许他发动战争统一朝鲜半岛,但又叮嘱他要询问中国同志的意见。

斯大林这一招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中国不答应就白白开罪朝鲜,答应了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朝鲜要是打输了,中国少不得要请苏联红军来东北帮忙看场子。

要是打赢了,他在中国手上丢掉的旅顺、大连,也可以在韩国釜山港找补回来。

中国方面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再三劝说金日成要慎重后他都不听,只好也默许了。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发起朝鲜战争,仅用三天就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

金日成

驻守朝鲜的美军在沃克将军的带领下,与韩军一起退到釜山拒守。

这时候半岛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都已经落到了北朝鲜手上,南朝鲜亡国就在眼前。

7月7日,下定决心干预朝鲜内战的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由久负盛名的麦克阿瑟任总司令。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在釜山地区跟美韩联军相持近两个月后,不但久攻不下,还遭到了敌人的反击,局势开始出现逆转迹象。

9月15日,麦克阿瑟率领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北朝鲜的军队被一刀两断,战局发生180度大逆转。

10月,联合国军无视中国警告,越过三八线占领了北朝鲜首都平壤,兵锋直至中朝边境鸭绿江。

10月19日,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作战,这时麦克阿瑟还笃定中国不敢参战。

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以美军观察员的身份来过中国东北,亲眼见识过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的两面讨好、卑躬屈膝的样子,这个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中国。

这时候自以为万事无忧的麦克阿瑟,又玩起了行为艺术。

本来美军参谋部制定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东西呼应,齐头并进,作钳形攻势。

但麦克阿瑟认为没必要那么认真,他打算把东路第十集团军装船,绕着朝鲜半岛转一圈,到朝鲜东北角的元山地区,再上演一次仁川登陆。

因为这场战争,基本算是麦克阿瑟最后一次军事演出了,他要以最优雅的姿态落幕。

再加上他当时有意跟艾森豪威尔角逐美国总统宝座,故而才有这么一出。

可他这么一搞,就害的西路第八集团军变成了孤军深入,还没有了呼应。

以至于10月25日的时候,在朝鲜北部的温井、云山一带遭到我军伏击,吃了一个小亏。

这就是入朝作战的第一次战役。

但这次战败并没有引起麦克阿瑟的重视。

在他看来,这只不过小小大意而已,中国军队不宣而战打了美军一个猝不及防,证明不了什么。

到了11月5日,麦克阿瑟再次调兵遣将,这次他不搞行为艺术了,恢复了原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打法。

11月24日,美军发动总攻,结果是东线长津湖和西线的博川、三所里一线全都遭到败绩,我军一路横推,将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12月23日,就在战役结束的前一天,刚刚遭受重创的美国西路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被韩国士兵撞死,成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军衔最高的将领。

虽然沃克将军在中文互联网上经常被各种调笑,但这个人的本事实际上不赖。

当初在釜山布置防线,挡住朝鲜人民军进攻的就是他。

后来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轻敌冒进,沃克也是坚决反对的一方。

但奈何他时运不济,碰上了韩军这个队友和麦克阿瑟这个上司,这才搞得他在朝鲜战场上像笑料一般。

不过祸兮福所倚,沃克的身死给另外一个人的出场留下了空缺。

接替他第八集团军司令的人,正是美国陆军副总参谋长,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对手李奇微。

李奇微的谋划

188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

参军后曾随美军到中国、巴拿马、菲律宾、巴西等国驻扎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奇微被任命步兵第八十二师师长,并将其改造成美军第一支空降师。

1944年李奇微的第八十二空降师,参与盟军诺曼底登陆,在解放法国的战役中屡立战功。

1950年12月24日,随着沃克的死讯传来,美国陆军参谋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战功赫赫的陆军副总参谋长,寄希望于他能阻挡志愿军的攻势,把美军从麦克阿瑟大溃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

由于事发突然,李奇微的上任显得无比仓促,对前线战况的了解很不全面。

他只得一边在路上恶补作业,一边飞到东京觐见已经被打得自闭的麦克阿瑟。

此时的麦克阿瑟已经被打得道心破碎了,他很利索地就把朝鲜战场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李奇微。

临行前,这位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将,再三提醒李奇微要小心志愿军,尤其是志愿军翻山越岭的本事,此前他就是不相信这一点,才会屡屡被迂回穿插。

不得不说,李奇微的运气不错,如果他早来两个月,遇到当时志得意满的麦克阿瑟,他的下场估计不会比沃克好上多少。

而现在的他,却可以毫无掣肘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这场战争了。

从东京离开后,得到全部授权的李奇微,已经在飞机上酝酿起了自己的反攻计划。

但降临到汉城时,无情的现实却又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尽管此前对战况有所预期,但他完全没想到美军现在的士气,会低落到如此令人堪忧的地步。

“就我而言,我也发现部队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无法实施我一起计划的行动。

我在沿途停下来一些遇到的市民交谈,听到了他们的抱怨。

他们的表现也让我深信,这是一支迷失了方向,决定对自己、被领导都失去了信心。

他们不清楚自己在那干什么,总是盼望着能早日听到归国传唱的汽笛声。

我视察过的每一个指挥所都给我同样的感觉,就是他们已经丧失了进行斗志。”

不只是底层士兵,李奇微发现美军高层也弥漫着一股失败主义气息。

当他将自己的反攻计划,向各位军长师长们陈述时,这些人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讲话,并揶揄说:此时任何的失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不看好李奇微的反攻计划呗!

李奇微不得不承认,当前这个情况反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当务之急是重新恢复美军的士气。

但在恢复士气之前,美军最重要的还是防备志愿军的下一波进攻。

李奇微隐隐感觉到,美军很可能守不住三十八度线了,甚至连三十七度线能否守住都是个未知数。

但他更清楚此时的美军不能再败,再败一仗这士气就没救了。

李奇微给出身工兵的戴维森将军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在三八线附近依托山地构建一道纵深防御工事,以此来阻滞志愿军的攻势。

为联合国军后撤死守三七度线,争取缓冲空间。

而李奇微在频繁地走访基层,也终于找到了让美军恢复士气的办法,那就是进攻。

可他刚才不是还想着防守吗?怎么现在又想着进攻了?

原因是李奇微敏锐地发现了第二次战役之后,我军后继乏力的窘境。

而他所谓的进攻,也不是大规模反击,而是小规模零星的骚扰。

他强令各军:“必须立刻放弃贪图安逸的想法,走下舒适的车辆,离开该死的大楼,走到山里去,走到树林里去,你们要在山林里寻找敌人!”

为了配合李奇微的行动,美国外交部也找来印度等第三方国家唱红脸,要求中国坐下来和谈。

以攻为守

但可惜的是,运气并没有站在李奇微一边。

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一眼就洞穿了美国“假和平,真练兵”的小心思。

毛主席给志愿军司令部下达命令,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立刻对美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但短时间内发动第三次战役,对于志愿军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

前两次战役虽然大获全胜,但我们的地盘扩张得太快,军士疲惫不堪,后勤补给完全跟不上来。

贸然发动第三次战役,风险是很大的。

以彭德怀为首的前委在经过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北京方面的意见。

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重整旗鼓的速度一定会比我们的恢复速度要快。

只有以攻为守,才能把大家都拖到一样烂的水平。

12月18日,志愿军司令部发出了关于完成第三次战役任务的指示。

在指示中详细说明了立刻越过三八线继续作战,号召志愿军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加倍努力,迎接困难,取得胜利。

文件中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的困境:“敌人在遭我军两次战役严重打击后,对我强大的志愿军部队很害怕,帝国主义集团表示无可奈何,一方面深恐美帝身陷东方,被消耗而消弱。

另一方面,敌人意见分歧很大。

目前唯一的办法想依托三八线作为伐兵之计,在政治上向我进攻,表面求和,伪作谈判,拖延时间;在军事上加紧重整,企图反攻。

这是敌人一个重大的阴谋计划,必须十分警惕。

我军当前任务,应趁着敌人退却、混乱惊慌,尚未稳定下来,组织尚未整理就绪,东线兵力尚未完全集中,所谓新的防线尚未构筑起来,帝国主义内部埋怨纷争尚未平息的有利时机,迅速越过三八线,求得再歼敌人几师。

当然,继续南进,我们的困难会增多。

多运输补给线,延长后方勤务的前线要求,这是事实,正在力求改善,但敌人的困难不比我轻。

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比我军还多,特别是打败仗,意见分歧是无法克服的。

如果我们不看敌人今天的困难,而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都不积极想克服办法,或者停止于三八线上,那是不对的,应该抓紧努力时机,更多的歼灭敌人。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吃饭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为了让前线的战士们吃饱,后勤机关想尽了一切办法。

在第一次战役的时候,由于要躲避美军空中侦查,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俊奎,为了帮助志愿军解决无法生火做饭的难题,发明了炒面这种高热量且便于携带的食品

无论是志愿军指挥官还是前线战士,都对这新玩意给出了好评。

这本来只是个权宜之计,但第三次战役期间,彭德怀发现这个东西可以大大降低志司的后勤压力。

于是便要求东北军区后勤部,大量制作炒面送往前线。

在东北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协力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东北后勤部门就给前线输送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肉类。

这些粮食可以支持我军,发动一个星期的攻击。

2月下旬,志愿军准备好发动第三次战役,首当其冲的就是李奇微叫戴维森布置的那道防线。

不过美军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前两次战役的时候, 美国人发现韩军的战斗力异常拉胯。

只要前线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们跑得居然比美国人的机械化部队还快,而且跑起来还六亲不认,神挡杀神。

沃克将军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这上面的。

为了避免韩国人耍滑头,美军这次吸取教训把他们顶在了第一线当肉盾。

毛主席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中,敏锐地发现了美军的死穴。

韩国军队虽然拉胯,但却是联合国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美军的兵力无法在漫长的战线上面面俱到,一旦韩军崩溃了,那联合国军就会因为人手不足顾此失彼。

为此他指挥前线,要把进攻的矛头对准韩军驻守的地方。

韩军也不傻 ,他们很清楚美国人是要拿他们去当炮灰。

志愿军的火力一到,他们就果断地把位置让了出来。

这导致李奇微布置的防线里,到处都是缺口,被我军迂回穿插切割地惨不忍睹。

美军再次兵败如山倒,李奇微也不得不丢弃汉城仓皇南逃。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9
文史风云

文史风云

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