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中国军队就狂飙突进冲过三八线,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
时任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看着美韩联军兵败如山倒的景象,不由得心酸地写道: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全线溃败,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让这位号称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如此凄凉呢?
麦克阿瑟大败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苏两国依据《雅尔塔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在朝鲜半岛划分受降区。
1948年,在美苏的支持下,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针锋相对的国家。
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毛主席于次年年初访问苏联,重新修订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斯大林手上拿回了旅顺、大连和东北铁路主权。
斯大林对此怀恨在心,私下找来了金日成,默许他发动战争统一朝鲜半岛,但又叮嘱他要询问中国同志的意见。
斯大林这一招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中国不答应就白白开罪朝鲜,答应了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朝鲜要是打输了,中国少不得要请苏联红军来东北帮忙看场子。
要是打赢了,他在中国手上丢掉的旅顺、大连,也可以在韩国釜山港找补回来。
中国方面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再三劝说金日成要慎重后他都不听,只好也默许了。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发起朝鲜战争,仅用三天就占领了南朝鲜首都汉城。
驻守朝鲜的美军在沃克将军的带领下,与韩军一起退到釜山拒守。
这时候半岛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都已经落到了北朝鲜手上,南朝鲜亡国就在眼前。
7月7日,下定决心干预朝鲜内战的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由久负盛名的麦克阿瑟任总司令。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在釜山地区跟美韩联军相持近两个月后,不但久攻不下,还遭到了敌人的反击,局势开始出现逆转迹象。
9月15日,麦克阿瑟率领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北朝鲜的军队被一刀两断,战局发生180度大逆转。
10月,联合国军无视中国警告,越过三八线占领了北朝鲜首都平壤,兵锋直至中朝边境鸭绿江。
10月19日,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作战,这时麦克阿瑟还笃定中国不敢参战。
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以美军观察员的身份来过中国东北,亲眼见识过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的两面讨好、卑躬屈膝的样子,这个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中国。
这时候自以为万事无忧的麦克阿瑟,又玩起了行为艺术。
本来美军参谋部制定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东西呼应,齐头并进,作钳形攻势。
但麦克阿瑟认为没必要那么认真,他打算把东路第十集团军装船,绕着朝鲜半岛转一圈,到朝鲜东北角的元山地区,再上演一次仁川登陆。
因为这场战争,基本算是麦克阿瑟最后一次军事演出了,他要以最优雅的姿态落幕。
再加上他当时有意跟艾森豪威尔角逐美国总统宝座,故而才有这么一出。
可他这么一搞,就害的西路第八集团军变成了孤军深入,还没有了呼应。
以至于10月25日的时候,在朝鲜北部的温井、云山一带遭到我军伏击,吃了一个小亏。
这就是入朝作战的第一次战役。
但这次战败并没有引起麦克阿瑟的重视。
在他看来,这只不过小小大意而已,中国军队不宣而战打了美军一个猝不及防,证明不了什么。
到了11月5日,麦克阿瑟再次调兵遣将,这次他不搞行为艺术了,恢复了原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打法。
11月24日,美军发动总攻,结果是东线长津湖和西线的博川、三所里一线全都遭到败绩,我军一路横推,将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12月23日,就在战役结束的前一天,刚刚遭受重创的美国西路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被韩国士兵撞死,成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军衔最高的将领。
虽然沃克将军在中文互联网上经常被各种调笑,但这个人的本事实际上不赖。
当初在釜山布置防线,挡住朝鲜人民军进攻的就是他。
后来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轻敌冒进,沃克也是坚决反对的一方。
但奈何他时运不济,碰上了韩军这个队友和麦克阿瑟这个上司,这才搞得他在朝鲜战场上像笑料一般。
不过祸兮福所倚,沃克的身死给另外一个人的出场留下了空缺。
接替他第八集团军司令的人,正是美国陆军副总参谋长,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对手李奇微。
李奇微的谋划188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
参军后曾随美军到中国、巴拿马、菲律宾、巴西等国驻扎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奇微被任命步兵第八十二师师长,并将其改造成美军第一支空降师。
1944年李奇微的第八十二空降师,参与盟军诺曼底登陆,在解放法国的战役中屡立战功。
1950年12月24日,随着沃克的死讯传来,美国陆军参谋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战功赫赫的陆军副总参谋长,寄希望于他能阻挡志愿军的攻势,把美军从麦克阿瑟大溃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
由于事发突然,李奇微的上任显得无比仓促,对前线战况的了解很不全面。
他只得一边在路上恶补作业,一边飞到东京觐见已经被打得自闭的麦克阿瑟。
此时的麦克阿瑟已经被打得道心破碎了,他很利索地就把朝鲜战场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李奇微。
临行前,这位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将,再三提醒李奇微要小心志愿军,尤其是志愿军翻山越岭的本事,此前他就是不相信这一点,才会屡屡被迂回穿插。
不得不说,李奇微的运气不错,如果他早来两个月,遇到当时志得意满的麦克阿瑟,他的下场估计不会比沃克好上多少。
而现在的他,却可以毫无掣肘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这场战争了。
从东京离开后,得到全部授权的李奇微,已经在飞机上酝酿起了自己的反攻计划。
但降临到汉城时,无情的现实却又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尽管此前对战况有所预期,但他完全没想到美军现在的士气,会低落到如此令人堪忧的地步。
“就我而言,我也发现部队的心理上和精神上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无法实施我一起计划的行动。
我在沿途停下来一些遇到的市民交谈,听到了他们的抱怨。
他们的表现也让我深信,这是一支迷失了方向,决定对自己、被领导都失去了信心。
他们不清楚自己在那干什么,总是盼望着能早日听到归国传唱的汽笛声。
我视察过的每一个指挥所都给我同样的感觉,就是他们已经丧失了进行斗志。”
不只是底层士兵,李奇微发现美军高层也弥漫着一股失败主义气息。
当他将自己的反攻计划,向各位军长师长们陈述时,这些人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讲话,并揶揄说:此时任何的失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不看好李奇微的反攻计划呗!
李奇微不得不承认,当前这个情况反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当务之急是重新恢复美军的士气。
但在恢复士气之前,美军最重要的还是防备志愿军的下一波进攻。
李奇微隐隐感觉到,美军很可能守不住三十八度线了,甚至连三十七度线能否守住都是个未知数。
但他更清楚此时的美军不能再败,再败一仗这士气就没救了。
李奇微给出身工兵的戴维森将军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在三八线附近依托山地构建一道纵深防御工事,以此来阻滞志愿军的攻势。
为联合国军后撤死守三七度线,争取缓冲空间。
而李奇微在频繁地走访基层,也终于找到了让美军恢复士气的办法,那就是进攻。
可他刚才不是还想着防守吗?怎么现在又想着进攻了?
原因是李奇微敏锐地发现了第二次战役之后,我军后继乏力的窘境。
而他所谓的进攻,也不是大规模反击,而是小规模零星的骚扰。
他强令各军:“必须立刻放弃贪图安逸的想法,走下舒适的车辆,离开该死的大楼,走到山里去,走到树林里去,你们要在山林里寻找敌人!”
为了配合李奇微的行动,美国外交部也找来印度等第三方国家唱红脸,要求中国坐下来和谈。
但可惜的是,运气并没有站在李奇微一边。
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一眼就洞穿了美国“假和平,真练兵”的小心思。
毛主席给志愿军司令部下达命令,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立刻对美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但短时间内发动第三次战役,对于志愿军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
前两次战役虽然大获全胜,但我们的地盘扩张得太快,军士疲惫不堪,后勤补给完全跟不上来。
贸然发动第三次战役,风险是很大的。
以彭德怀为首的前委在经过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北京方面的意见。
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重整旗鼓的速度一定会比我们的恢复速度要快。
只有以攻为守,才能把大家都拖到一样烂的水平。
12月18日,志愿军司令部发出了关于完成第三次战役任务的指示。
在指示中详细说明了立刻越过三八线继续作战,号召志愿军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加倍努力,迎接困难,取得胜利。
文件中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的困境:“敌人在遭我军两次战役严重打击后,对我强大的志愿军部队很害怕,帝国主义集团表示无可奈何,一方面深恐美帝身陷东方,被消耗而消弱。
另一方面,敌人意见分歧很大。
目前唯一的办法想依托三八线作为伐兵之计,在政治上向我进攻,表面求和,伪作谈判,拖延时间;在军事上加紧重整,企图反攻。
这是敌人一个重大的阴谋计划,必须十分警惕。
我军当前任务,应趁着敌人退却、混乱惊慌,尚未稳定下来,组织尚未整理就绪,东线兵力尚未完全集中,所谓新的防线尚未构筑起来,帝国主义内部埋怨纷争尚未平息的有利时机,迅速越过三八线,求得再歼敌人几师。
当然,继续南进,我们的困难会增多。
多运输补给线,延长后方勤务的前线要求,这是事实,正在力求改善,但敌人的困难不比我轻。
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比我军还多,特别是打败仗,意见分歧是无法克服的。
如果我们不看敌人今天的困难,而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都不积极想克服办法,或者停止于三八线上,那是不对的,应该抓紧努力时机,更多的歼灭敌人。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吃饭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为了让前线的战士们吃饱,后勤机关想尽了一切办法。
在第一次战役的时候,由于要躲避美军空中侦查,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俊奎,为了帮助志愿军解决无法生火做饭的难题,发明了炒面这种高热量且便于携带的食品
无论是志愿军指挥官还是前线战士,都对这新玩意给出了好评。
这本来只是个权宜之计,但第三次战役期间,彭德怀发现这个东西可以大大降低志司的后勤压力。
于是便要求东北军区后勤部,大量制作炒面送往前线。
在东北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协力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东北后勤部门就给前线输送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肉类。
这些粮食可以支持我军,发动一个星期的攻击。
2月下旬,志愿军准备好发动第三次战役,首当其冲的就是李奇微叫戴维森布置的那道防线。
不过美军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前两次战役的时候, 美国人发现韩军的战斗力异常拉胯。
只要前线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们跑得居然比美国人的机械化部队还快,而且跑起来还六亲不认,神挡杀神。
沃克将军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这上面的。
为了避免韩国人耍滑头,美军这次吸取教训把他们顶在了第一线当肉盾。
毛主席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中,敏锐地发现了美军的死穴。
韩国军队虽然拉胯,但却是联合国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美军的兵力无法在漫长的战线上面面俱到,一旦韩军崩溃了,那联合国军就会因为人手不足顾此失彼。
为此他指挥前线,要把进攻的矛头对准韩军驻守的地方。
韩军也不傻 ,他们很清楚美国人是要拿他们去当炮灰。
志愿军的火力一到,他们就果断地把位置让了出来。
这导致李奇微布置的防线里,到处都是缺口,被我军迂回穿插切割地惨不忍睹。
美军再次兵败如山倒,李奇微也不得不丢弃汉城仓皇南逃。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