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之死:在巍巍皇权面前,元谋功臣又如何?

拐蚂拐 2020-10-14 22:33:46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文静长叹一声,慷慨赴死。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兄弟刘文起,家产一并抄没。

这一年,刘文静52岁,距离壮志满怀的晋阳起兵,才过去两年。

说到唐朝开国,刘文静当属第一功臣。

在认识李渊之前,刘文静为晋阳县令,好友裴寂为晋阳宫监。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空降而来,成为太原的最高军政长官。

看到这个龙行虎步的顶头上司,刘文静与裴寂都觉得此人非比寻常,故而与之交厚。

不过,这哥俩的眼光,却不在同一个高度上。

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旧唐书》

看到年少的二郎,刘文静便觉此子前途不可限量,裴寂却不以为然。于是,刘文静与李世民交情日深,裴寂与李世民则大多是礼貌性往来。

正因如此,刘文静为日后的冤死埋下了隐患。

为了帮助李渊起事,刘文静可谓是操碎了心。

先是提出了乘虚进入关中的提议,规划了正确的战略方向。

而后先发制人,开始全力造势,为顺利起事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又巧施妙计,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等反对力量镇压,扫清起事阻碍。

到顺利起事后,又亲自出使突厥,以免争霸天下的大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李渊为大将军,刘文静则为大将军府司马。

李渊进位大丞相,刘文静则改任大丞相府司马。

李渊称帝,刘文静为纳言,并得到了“恕二死”的特权。

可以说,一直到这个时候,李渊都未曾薄待这个元谋功臣。

然而,刘文静为何在短短一年之后便要命丧黄泉呢?

武德元年(公元619年)六月,李世民率军征讨薛举。在这场唐朝开国之后的第一场大战中,刘文静担任李世民的元帅府长史。

也不难看出,刘文静与李世民已是走得越来越近。

七月的浅水原之战,刘文静兵败被罢官削职。无所谓,到十一月彻底平定西秦,又全都回来了。

但刘文静还是免不了会发牢骚,因为他有军功,有才能,但与裴寂的地位却是相差甚远。刘文静越想越不爽,开始与裴寂对着干。

晚间饮宴,三两杯黄汤下肚,刘文静又磨刀霍霍,声称一定要宰了裴寂。然后,他就被失宠的小妾诬告谋反了。

按理说,这难道不是臣子间的“正常掐架”么?

刘文静与裴寂,可都是自己的肱股之臣,李渊雄才大略,怎可能为了这种事情大动干戈?

事实上他还真动了,因为由他任命主审刘文静的人正是裴寂。显然,这就是一桩针对刘文静的阴谋。

刘文静就算不被这失宠的小妾诬告,怕也是免不了会有其他诬告,反正他的死是注定的,刚好这次契机让他主动撞上了。

这一年的李世民还未满21岁,这个年轻的秦王在极力保全着刘文静,萧瑀、李纲等重臣也都在保刘文静。

但终究抵不住裴寂的狠辣,又或是李渊的默许,刘文静很快就被下令处斩。

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轻松取了刘文静的命,哪怕他还有着“恕二死”的特权。

可惜了刘文静,虽然深明“高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但他还是忍不住地与李世民走得太近。

哪怕他狂妄,哪怕他自恃功高,但只要他像裴寂一样,只管攀附着李渊这棵大树,就算是贪得无厌,兴许都不会有事。

他与李世民交厚,而李世民手掌重兵,又非是太子,这可就危险得紧了。君主不担心臣子贪上了金山银海,担心的只是臣子握住了刀山枪林。

可惜了李世民,终究还是太年轻。若是不那么卖命地死保刘文静,或许刘文静还死不了那么快。

当然,舒服了几年之后的李渊与裴寂,也是欲哭无泪。

他们或许只是想借刘文静的命,搞一手“杀鸡儆猴”,不曾想,惹恼的是一头“金刚”。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渊早就成了太上皇,裴寂被免官流放,刘文静得以平反,复官爵。

也不知九泉之下的刘文静会怎么想,他的死是一次皇权的昭示,他的雪冤又是一次皇权的昭示。只是刚好,都选中了他。

4 阅读:402

评论列表

航宇时代

航宇时代

2020-10-18 16:30

兴许刘文静的死,间接的影响了玄武门之变!也许只有自己登顶才能保全自己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