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献三条妙计可击败金军,宋钦宗一条也不采纳,致北宋灭亡

江舸 2024-09-17 15:38:33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宋钦宗在被敌军掳走之时,他发出一声沉重叹息,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悔意:

若当日采纳种师道之谋,何至于此般凄凉,沦为敌手之囚,备受凌辱,将祖宗基业付诸东流。

这声叹息,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悔恨与无奈。

靖康之变,永远地刻在了北宋帝国的记忆之中。

赵宋皇室的威严,如同被击碎的玉璧,再也无法恢复完整。

在那寒风呼啸的雪原之上,被迫执行了羞辱的牵羊之礼,皇权的尊严在那一刻彻底崩溃,国家的荣光如同被风吹散的灰烬。

回顾过往,北宋曾三次面临避免灾难的机遇,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开封保卫战。

然而,宋徽宗与宋钦宗这对帝王父子,未能地把握住,种师道递来的“救生索”,使得忠臣种师道含怨而终。

名将种师道

种师道,这位北宋末期的一代名将,不仅是“种家军”的第三代领军人物,更是北宋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

在历史的长河中,种家军的功绩远超民间传颂的“杨家将”,而折家军、姚家军等虽然在军事上也有所成就,但与种家军相比,仍是略显逊色。

种师道在军事上的造诣,得益于他在西北边疆与西夏长期的军事对抗。

在那些岁月里,他不仅深入了解了西夏的战术特点和军队构成,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尤其是在宋神宗时期,种师道参与了多次抗击西夏的战役,宋夏永乐城之战,他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守住了永乐城,为北宋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金兵自阿骨打领军以来,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在对抗契丹和西夏的过程中,金兵屡次以少胜多,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奇迹。

在西夏援辽之战中,金兵仅以800精兵就大败了3万西夏军队,这样的战绩,令北宋君臣瞠目结舌。

种师道深知北宋军事上的短板,因此在面对金兵的威胁时,他曾向宋室的“二圣”——宋徽宗和宋钦宗提出了三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

三项建议若能得以实施,靖康之变或许能够避免,北宋的国运或许会有所转机。

拒绝海上之盟,唇亡齿寒

种师道曾坚定不移地抵制海上之盟的签订。

他洞悉时局,对这一决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刻的认识。

自北宋建立之初,历代帝王均以恢复燕云十六州为不懈追求,然而,多次的北伐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直至澶渊之盟的签署,宋辽两国方才达成兄弟之谊,边境线上的烽火得以暂时熄灭,迎来了一段宝贵的和平时光。

然而,宋徽宗在镇压方腊起义后,“野心重燃”,意图趁着辽国内乱,联合崛起的金国,共同对辽发起攻击,以期实现多年来的夙愿。

在1122年的那次北伐中,宋徽宗派遣童贯带领二十万大军北上,而种师道则率领八千精锐西军作为支援。

种师道深知此举的风险重重,他坚决主张停止军事行动,认为不应破坏澶渊之盟,无故挑起战端。

种师道多次向童贯提出忠告,甚至上书朝廷,力陈北伐之弊,希望收回成命,但却遭到了严厉的驳回。

果不其然,宋军随后遭遇重创,契丹铁骑自幽州倾巢而出,童贯的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

辽国亦不愿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派出使者前往宋军营地,恳求宋军撤退,以保持两国间的和平共处。

辽国使者直言不讳:

女真原是我辽之附庸,今竟敢反叛,实为痛心,正如贵国昔日之西夏。唇亡齿寒,还望贵国深思。

种师道在会晤辽国使者后,再次劝说童贯撤军,但宋徽宗对此大为恼火。

最终采纳了童贯的意见,将种师道调离,转而任命了以逃跑著称的刘延庆为前锋。

刘延庆在白沟河一战中的表现,完全符合其“逃跑将军”的名声,他所率的八万大军被辽军彻底击溃,损失惨重。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童贯只能向金国求助,期望金兵能助其攻下幽州。

与金国结盟,共同对付辽国,无疑是引狼入室,种师道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

然而,宋徽宗却未能体会到这一战略失误的严重性。

种师道虽忧心忡忡,却也无力扭转这一历史的车轮,只能目送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

阻断金兵退路,伺机进攻

在公元1125年的寒冬,金国的战旗在凛冽的北风中猎猎作响,其精锐之师分作两路铁骑南下,合计兵力高达12万之众。

完颜宗翰统率的西路军,拥兵6万,将太原城围困的如铁桶一般;

而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则直指北宋的腹心之地,将开封城的门户置于兵锋之下。

面对金兵汹涌的攻势,河北与江淮的禁军却不堪大用,未及交锋便已溃散,或是拱手屈膝,向敌人投降。

宋徽宗在恐慌之中,抛弃了他的皇位,假意“禅让”于赵桓,自己则选择了南逃。

赵桓即位后,被尊称为宋钦宗,他对金军的恐惧同样深重,心中一度兴起追随其父南逃的念头。

然而,主战派的坚决反对,使得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下令各地勤王以抗金兵。

尽管响应勤王令的军队众多,但真正能够担当大任的,仅有种家军、折家军、姚家军这三支劲旅。

遗憾的是,宋钦宗的指挥失策,加之各军内部的矛盾重重,使得原本有望的战局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就在此时,种师道的到来,为宋钦宗带来了一线光明。

他亲自出城迎接,将种师道视为拯救社稷的功臣,称他带来了胜利的希望。

种师道认为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惊人,宋军在野战中的确难以与之匹敌。然而,在防守方面,宋军却游刃有余。

可惜的是,宋钦宗对种师道的良策置若罔闻,未能采纳,反而力主和谈。

但种师道坚决反对和谈,主张在沧州、卫州、滑州、澶渊等地部署兵力,切断金兵的退路,以期在适当时机全歼敌军。

完颜宗翰对太原的围攻久攻不下,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因此成了深入腹地的孤军。

一旦粮尽,他们唯有撤退一途,而这正是宋军反击的绝佳时机。

金兵在野战中的确强悍,但在攻坚战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加之缺乏渡河的船只,一旦撤退,宋军若能前后夹击,胜算自然不在话下。

果然在完颜宗弼的大军北撤时,在黄天荡遭遇韩世忠的8000水师拦截,损失惨重。

若非叛徒泄密,金兵恐怕会全军覆没。

完颜宗弼虽侥幸逃脱,但在牛首山又遭到岳飞的突然袭击,形势一度岌岌可危。

但宋钦宗的忽视了宋军内部的矛盾,使得种师道的建议成了空谈。

朝中开始有人指责种师道畏惧金兵,不敢正面交锋。

宋钦宗在冲动之下,竟下令姚平仲夜袭金军大营,企图一举擒获完颜宗望,结果却是自取灭亡。

夜袭计划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姚平仲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开封城内人心惶惶。

在这种情况下,宋钦宗又转而寻求和谈,重用主和派。

完颜宗望在得到宋钦宗割让三镇的承诺后,携带大量财物安然撤退。

种师道再次提出追击的建议,但宋钦宗依旧不予采纳。

金兵北归后,种师道预见到完颜宗望必将再次南下,因此主张在黄河沿岸部署重兵。

然而,宋钦宗的短视,使得黄河防线形同虚设,完颜宗望得以再次顺利南下。

金兵渡过黄河后,完颜宗望得意地表示,若宋军在渡口稍有部署,金兵的渡河行动必将付出巨大代价。

宋钦宗的一系列决策,无疑为金兵的南下提供了便利,将原本有望的局面导向了深渊。

依险而守对抗金兵

在金军初次北撤之后,宋朝的决策层出现了严重的误判,错误地估计完颜宗翰也会撤军。

基于这一错误的判断,宋钦宗下令种师中与姚古领军前往太原进行救援,准备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种师中虽是一位战斗能力出众的将领,但宋军内部的团结问题始终是一大弱点。

在关键时刻,姚古竟然按兵不动,导致种师中孤立无援,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

更糟糕的是,姚古在战前还索要军饷,这一延误使得战机尽失,最终导致种师中在战场上阵亡。

眼见种师中战死,姚古亦选择了撤退,结果遭到金兵的猛烈追击,损失惨重,这一切无异于自食其果。

宋军的这次战败,使得太原的陷落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一旦完颜宗翰攻克太原,金军便可如入无人之境,与完颜宗望的部队会合,共同对开封发起攻击,届时京城将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劫难。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种师道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建议:主张皇帝应当巡视长安,利用潼关的天险,将金军阻挡在黄河以东。这一策略是基于宋朝长期以来依靠地理优势进行防御的历史经验。

然而,遗憾的是,宋钦宗并未采纳种师道的良策,主和派的声音在朝堂上占据了上风,种师道因此被罢免职务。

宋朝的历史再次证明了,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对外战略的失误,往往是国家衰败的主要原因。

种师道的建议未被采纳,他的弟弟种师中战死沙场,年逾古稀的种师道在心灰意冷之下,最终在忧愤中离世。

金军破城之后,宋朝的衰败已经不可避免。

宋钦宗被俘,北宋随之灭亡,而南宋在江南重建,继续抵抗金国的侵略。

这段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其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紧密相连。

0 阅读:90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