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肿瘤医生成为患者:我在生死边缘重建新生

李莲的手记 2025-03-22 08:18:46

曾灵芝,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从医27年,每年接诊上万名患者,她是手握柳叶刀的“生命守门人”,却在某天清晨亲手接过了自己的乳腺癌确诊报告,她会如何面对自己的疾病?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到新生的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曾灵芝医生的新生故事。

曾灵芝医生(右二)及其医护团队

命运的转折:从执刀者到患者

其实在确诊乳腺癌的一年之前,曾灵芝已经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胸部有肿块、多梦、焦虑,但她无暇顾及,虽然已经开了检查单,检查的日期却被她一拖再拖。2012年4月,曾医生摸到自己胸部的肿块有增大的迹象,终于去做了拖了一年的乳腺钼靶检查。

癌症患者首次发现症状的时间到第一次去医院就诊时间大于3个月,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就医延迟(patient delay),尽管任何癌症都是越早发现并治疗,就越大概率能够获得治愈,但就医延迟行为在肿瘤患者中仍然普遍存在,研究显示乳腺癌、食管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的就医延迟率为25%~40%。

“三阴型乳腺癌,早期。”确诊那天,她站在病房里,听着病理科主任的宣判,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患者确诊时的恐惧与无助。

确诊后,曾灵芝很快进行了手术,为自己制定了化疗和中医辅助治疗方案,术后第10天她便回到了工作岗位,脱发、恶心、骨髓抑制……这些她曾安慰患者的副作用,成了切肤之痛。化疗前夜,她梦见医生要求再次治疗,惊醒后崩溃大哭:“我的头发好不容易长出来!化疗又要掉头发了。”生命既坚韧,又脆弱,经历了痛苦不堪的治疗,她更有勇气直面死亡。

治疗期间,曾灵芝写下“生前预嘱”:拒绝插满管子的临终抢救,只愿安静躺在喜欢的床上离开。这份直面死亡的勇气,源于她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过去,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凌晨到岗、深夜归家,连梦里都是患者的疑难杂症。确诊后,她开始捡起从前的爱好,读书、画画、瑜伽、打太极,甚至组建患者合唱团。“原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明白,活得长才能做更多事。”

以患者之名:建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

2019年,曾灵芝推动医院成立了安宁疗护病房。在这里,癌症终末期患者不再被痛苦折磨,而是有尊严地告别。她记得一位年轻妈妈,乳腺癌晚期胸壁溃烂血如泉涌,却在听到“你要看着孩子长大”时,用最后力气睁开了眼睛。生命自有规律,就像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医学不是救世神,能够让临终者感到舒适、安全、有尊严,这就是安宁疗护病房的意义。

安宁疗护病房,通常指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的医疗机构或组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400多万人需要安宁疗护,实际得到安宁疗护照护的不到7%。

除此之外,曾灵芝医生还创建了“明天更好,更健康”患者社群,600多名癌友在此抱团取暖。春游秋游、联欢会、诗歌朗诵……舞台上,化疗后的患者跳起舞蹈,晚期病人提笔挥毫忘却疼痛。“他们展示的不是疾病,是生命的力量。”曾灵芝说。

尾声:在生死之间架一座桥

十年过去,曾医生的头发早已长了回来,如今的她依旧在岗位上忙碌着,既是医生,也是患者,更是生命的摆渡人。正如她常说的:“癌症不是惩罚,而是提醒——换个活法,或许能比从前更长久、更绚烂。”

在消毒水弥漫的医院里,曾医生和她的“列车”仍在向前,这趟车上,有人到站下车,有人中途加入,而共同历经的每一程,都是向死而生的新生。

0 阅读:3
李莲的手记

李莲的手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