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治帝福临,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登基时年仅六岁。
其母孝庄太后联合多尔衮、济尔哈朗两大势力,通过政治妥协将幼子推上皇位。
至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甚至自封“皇父摄政王”,其地位已凌驾于皇帝之上,顺治的日常起居、政务决策均受其掌控。
但是,他最终也只成为了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就遭到了皇帝的清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顺治如此迫不及待的下手呢?

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历来是清初史学的谜题。
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父摄政王”后,其称号隐含的伦理僭越引发汉臣非议。
在儒家文化中,“皇父”之称暗指皇帝生父,而顺治生父为皇太极,此举无疑将孝庄置于尴尬境地。

尽管正史未明确记载“太后下嫁”,但民间野史与朝鲜使臣记录均提及此事。
例如,朝鲜《李朝实录》称:“清国政事,惟多尔衮之所为……似是己为太上矣”。

这种舆论环境下,顺治作为少年皇帝,既需面对朝臣的异样眼光,又无法回避母亲可能被迫屈从的政治现实。
多尔衮甚至将豪格之妻纳为福晋,进一步强化了其“僭越者”形象。

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曾与多尔衮争夺皇位,后虽妥协支持顺治登基,但仍被视为多尔衮的潜在威胁。
多尔衮多次构陷豪格,最终以“隐瞒部将冒功”等罪名将其下狱致死。
豪格之死对顺治冲击极大:其一,豪格是顺治长兄,两人血缘亲近;

其二,豪格之死,暴露了多尔衮对皇族成员的冷酷打压。
顺治曾为豪格求情未果,此事成为其心中难以释怀的创伤。
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等保守派趁机揭发其“逼死亲王、僭越称制”等十四项大罪,顺治借机宣泄积怨,将清算行动推向高潮。

多尔衮虽死,其政治遗产仍威胁皇权。
其弟阿济格试图继承摄政地位,秘密调兵引发朝野恐慌,最终被济尔哈朗联合两白旗旧部镇压。
此事让顺治意识到,若不彻底清除多尔衮余党,类似威胁将反复出现。

此外,多尔衮生前,重用的正白旗将领及汉臣集团势力庞大,顺治亲政后亟需重塑权威。
通过褫夺多尔衮帝号、毁墓鞭尸、流放其女东莪格格等手段,顺治不仅宣泄了私愤,更向朝野宣示了皇权的不可挑战性。
这场清算,历时久远,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为多尔衮平反,称其“定国开基,功在社稷”,恢复睿亲王爵位。

这一举措,揭示了清算行动的深层矛盾:多尔衮的专权与顺治的反扑,本质是皇权集中化进程的必然冲突。
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传闻,虽缺乏实证,却成为顺治心理创伤。
从权力结构看,多尔衮的摄政为清朝入关奠定了基础,但其个人野心的膨胀最终招致反噬;
从伦理维度看,顺治的报复,既是少年天子的情感宣泄,亦是汉化进程中,儒家君臣伦理对满洲旧制的矫正。

但无论如何,多尔衮助力清军问鼎天下,是有抹不去的大功的,可能正是因为多尔衮取得的功绩,与其跋扈的性格,才让后世的文官不知该如何下笔吧。
读者朋友们,您认为多尔衮和孝庄真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