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唯一正统女皇帝武则天,为什么要选择九月初九登基?

古今的多少事 2025-04-03 10:41:53
创作不易,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帮忙“关注”“点赞”,以支持小编创作!祝大家心想事成,事事顺利!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堪称传奇。

公元690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位67岁的女性,以一场精心策划的仪式,废黜唐睿宗李旦,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就这样,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

那么,为什么武则天,选择九月初九登基呢?这有什么说法吗?

改朝换代

HISTORY

武则天的称帝,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她便以皇后身份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

李治晚年病重,武则天逐渐掌握实权,甚至在高宗去世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通过废黜中宗李显、扶持睿宗李旦为傀儡皇帝,她一步步扫清障碍。

至690年,武则天已清除李唐宗室势力,镇压徐敬业、李贞等叛乱,并利用酷吏政治与舆论造势,最终完成权力过渡。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被武则天赋予了多重含义。

其一,《易经》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象征至阳至刚,契合她突破传统性别桎梏、以女性身份称帝的合法性诉求。

其二,“九九”谐音“久久”,寓意国祚绵长,暗含她对武周王朝“万世传递”的期许。

其三,她将原名“武媚”改为“武瞾”(“瞾”意为日月当空),与重阳节的“日月并阳”形成呼应,强化“天命所归”的意象。

政治合法性

HISTORY

唐代儒家阴阳观念盛行,武则天深谙此道。

她通过改名、改元(天授)和选择重阳节登基,将个人权力与宇宙秩序相勾连。

在《易经》体系中,“阳”代表天、君、父,而“阴”对应地、臣、母。

武则天以“双阳”之数突破“阴”的局限,既挑战了传统性别秩序,又以“顺应天意”为由巩固统治。

称帝时,武则天已67岁,这在古代属罕见的高龄。

重阳节自古有敬老、祈寿的传统,因此,她可能借此,表达对自身健康与统治长久的希冀。

此外,秋季为丰收之季,象征权力成熟的时机,进一步赋予登基仪式以“天命所赐”的色彩。

此外,重阳节在唐代已是民间重要节日,登高、赏菊等活动普及。

武则天选择这一吉日称帝,既能借助节日氛围淡化政变色彩,又能通过“与民同庆”的姿态争取民心。

史载其登基时“大赦天下,赐酺七日”,正是此类策略的体现。

权力构建

HISTORY

为突破儒家“女主不可称帝”的桎梏,武则天借助佛教经典《大云经》,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代唐为周乃“佛意”。

她下令各州修建大云寺,并颁行《大云经疏》,将宗教神权与政治权力结合,构建“君权神授”的叙事。

武则天执政期间推行殿试、武举,打破士族垄断,提拔寒门子弟;设立铜匦鼓励告密,以酷吏打击异己。

这些举措虽饱受争议,却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例如,来俊臣等酷吏通过《罗织经》编织罪名,使朝臣“重足屏息”,不敢妄动。

她创制新字(如“瞾”)、改易官名(如“御史台”改为“肃政台”),甚至服饰礼仪皆显创新。

这些符号体系的重构,既彰显女性权威,也试图建立与李唐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

但是,历史结果告诉我们,尽管武则天苦心经营,武周政权仅存续15年。

705年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大臣逼其退位,恢复李唐国号。

同年冬,82岁的武则天去世,遗诏去帝号,以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墓前立无字碑,任后世评说。

读者朋友们,您们觉得,武则天是一位好的帝王吗?她的功过又该如何评说?

0 阅读:0
古今的多少事

古今的多少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