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富士康的离开:只是一个开始此前富士康传出要逐步搬离中国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因为,富士康在中国发展多年,对中国经济作出了不可缺少的奉献。
如今,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近年来,中国普通工人平均工资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
以深圳为例,2021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已超过1.4万元,对于依赖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富士康等外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正蓄势待发,提供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仅印度一地,就有超过10亿人口,且65%在35岁以下。
这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印度的工资水平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在积极吸引外资,提供各种优惠政策,2021年,印度政府发布了价值465亿元人民币的激励计划,提供5年期的补贴,鼓励高科技产业投资,同时减免企业所得税,并承诺为投资企业提供优质的产业用地与办公场所。
包括富士康在内的许多企业已经积极布局印度市场,仅苹果就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富士康也宣布将在印度开设20家新工厂,力争到2025年在印度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印度等国劳动力成本继续下降,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制造业转移至这些发展中大国。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这也给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挑战。
2017年,苹果公司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将在不久的未来让国内的苹果生产线全部撤离中国地区,继而转移到印度地区。
富士康作为苹果代工厂的龙头企业,自然是第一个响应苹果的政策,此消息爆出没多久就派遣专业人士去印度勘测新的地点。
据报道,富士康决定离开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其在中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强对工厂的环境保护和劳动力权益保护方面的监管,这也给富士康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富士康开始寻找新的生产基地,以保持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019年六月份,富士康传出消息已经确定好了新工厂的具体位置,新工厂主要分布在印度。还有几家分别在其他的东南亚国家。
之所以选择这些经济低下的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政府也对外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富士康等企业的投资。
在富士康追求成本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这给富士康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相对不稳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问题富士康早在一七年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这让富士康在全球市场上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对于富士康这个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国这边来说还是带来了一些影响。
当初疫情的时候郑州富士康解聘员工的事情,在互联网上上闹得不可开交,富士康这一走,导致很多员工下岗失业,这还只是小范围的影响,大环境下富士康的确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
然而,富士康离开却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之后逐渐演化成连锁反应,继富士康之后又有一座10万人的大厂集体搬迁……
昌硕离开的原因昌硕的快速崛起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也印证了上海作为制造业重镇的地位,当年,昌硕总投资高达15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8万,其规模和实力在业内首屈一指,
长期以来,昌硕不仅为华硕生产电脑,还是苹果的重要代工厂之一,主要负责笔记本和手机的生产。
作为苹果的战略合作伙伴,昌硕与苹果之间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关系,双方技术交流频繁,昌硕还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为苹果定制解决方案,这在其他代工厂较为罕见。
然而,时间来到2022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昌硕走到了十字路口,苹果计划大力发展印度市场并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上海疫情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国际环境变化也让出口订单出现波动。
华为、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龙头企业频频被美国制裁,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这些因素都让外资企业对在华业务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就在此时,苹果CEO库克宣布计划在印度设立新的生产基地,成为压倒昌硕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期以来,苹果产业链高度依赖台湾富士康,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一直追随苹果的步伐,如今苹果把目光转向印度,郭台铭也准备带领富士康一起东移,对此,昌硕难以抗衡,于是乎,昌硕将一个部门搬到昆山以降低成本,总部还是放在上海。
外界推算,如果昌硕离开无疑是上海制造业的一个损失,因为,上海政府把昌硕视为本土的骄傲,对其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
昌硕也习惯了上海的营商环境,与各类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基础,一夜间搬迁对企业运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数万名昌硕员工也面临着不确定的前景。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信号,提示中国制造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单一依靠外来订单和低成本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构建自主的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品牌影响力,政府也应提供更多支持,营造有利的环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尽管道路漫长,但只要我们保持定力,中国制造业依然拥有无限可能,上海昌硕的搬迁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它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必须努力适应新常态,在更高质量、更高科技的层面谋求新的突破。
那么假如富士康与昌硕的离开,可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离开后的影响比如,昌硕微电子离开上海后,会直接造成了大量员工失业,这8万多名失业员工大多学历较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很难再在上海找到稳定的工作。
根据媒体报道的结果推测,昌硕微电子的员工平均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很多员工都是来自内地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些群体在上海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一旦失业难以迅速找到新的工作,所以,昌硕的离去对上海的低技术劳动力市场影响较大,短期内增加了近10万的待业人口。
就算是,企业提供了一定赔偿,但远远无法满足长期生活所需,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无疑加重了上海的就业压力。
不光如此,昌硕的离开,也导致了当初长期与昌硕微电子保持业务合作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与昌硕微电子有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超过300家,涉及电子元器件、机械设备、包装印刷等多个行业。
这些企业过去几年业绩的重要支撑就是来自昌硕的订单,一旦订单断档,生产线立刻就面临闲置的状态。
没有了昌硕的订单,这些企业的产能很快就会出现过剩,进而被迫裁员甚至倒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都难逃厄运,带来连锁反应。
同时,搬迁过后,昌硕当初其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厂区空置,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利用率大为降低。
其中包括为昌硕微电子专门建设的变电站、给排水管网、道路交通设施等,这些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如何进一步利用,使之继续为上海的发展服务,也成为一个新问题。
那么如果真的面对企业的离开,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中国制造业应对之策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形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个制造业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张先生在广东一家电子产品厂工作了10年,他见证了这家企业从小作坊发展成规模化生产的过程。
近年来,这家企业陆续收到了苹果等国外大客户的订单,生意一度红火,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客户调整策略,这家企业的出口订单出现下滑。
张先生意识到我们不能再单纯依靠国外客户,要开拓国内市场,如果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同时,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差异化产品。
因此他们聘请了海外专家,建立创新部门,并培养一批年轻的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多项专利技术,成功打造差异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在张先生看来,一个企业要长期发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他们与本地高校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之后他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团队,这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于新形势,中国制造业应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离开大企业离开的现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的优惠税率,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负担。
在融资扶持上,设立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对先进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进出口政策上,减免了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关税,促进这些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在广东一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政府与企业携手推动产业发展,李经理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引进了国际先进技术,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政府不仅给予了优惠的厂房租金、水电价格,还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如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苏州昆山家电产业集群等,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地方经济实力,也带动就业创造。
在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构建产业新生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世界制造业链中占据更高地位。
结语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被淘汰"这一论断还有待商榷。
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但也应看到,不同行业对人力的依赖程度各有不同,完全机械化代替并非唯一出路。
未来,中国的企业定将会变得更加出色,因为政府的扶持,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