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充电桩,掘金海外!

电帮主 2025-04-17 17:07:00

引言:

在全球汽车和交通绿色变革趋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走出去”已成一大亮点。这场由新能源汽车出口带动的产业链迁徙浪潮中,中国充电桩企业正以"技术+资本+模式"的组合拳,在欧美充电桩价格超国内3倍的蓝海市场中,书写着新的出海传奇。

一、海外市场格局

从数量来看,欧洲和美国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在15比1以上,中国为7.5比1。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充电桩市场发展极不均衡,充电桩建设密度非常低,这给中国充电桩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目前,众多充电桩企业积极出海,背后不仅承载 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拼劲,更有海外充电桩市场亟待建设的“召唤”。

1.1 车桩失衡催生万亿缺口

据ACEA预测,到2030年,欧盟需要880万个公共充电桩才 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相当于每年新增120万个,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30年全球将有550万个公共快充桩和1000万个公共慢充桩亟待建设。

1.2 价格红利与技术优势叠加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充电桩的价格普遍是国内的2-3倍,且海外各国对于进口充电桩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认证标准。也就是说,进入海外市场虽有门槛,但市场竞争并不算激烈,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内卷的风险。

目前,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在技术、供应链及成本上的优势推动充电的出口,抢占海外巨大的市场空缺,很多企业在充电桩出口海外实践与探索中也积雾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有的企业打造符合多地区复杂行业标准的产品,道通科技的充电桩产品分别通过了欧标、美标的认证,并进入美国内华达州电力公司供应商名录,再如,有的企业选择与政府签订合约。

二、出海难点

2.1 标准是门槛,认证是的"通关文牒"

海外市场和国内采用的充电桩认证标准有所不同,获得海外市场的认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必须面对的一关。

首先,海外对充电桩安全性要求非常严格,存在费用高、难度大、时间长等特点。例如,中国充电桩产品采取CQC认证,而充电桩产品出口欧盟需要获得CE认证,要经过认证申请、资料准备、产品检测、递交审核等流程,认证周期约为3~5个月,认证费用约50万元人民币;出口美国则需要通过UL认证,认证周期约为9~10个月,认证费用约10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公用事业侧项目,还需要对供应商进行额外认证,甚至拿到政府准入许可。其他国家也都有当地特有的认证标准,比如德国的TüV认证和英国的UKCA认证。

其次,全球各地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标准,甚至部分地区存在多个标准,这已经成为了国内充电桩企业出口的“痛点”之一。

2.2 难以本土化

除了标准和认证的门槛外,海外市场在支付、物流、工作效率等方面与国内有较大差异的问题。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海外成熟的平台不多,很多国家线上支付不成熟,导致用户用App充电的习惯并没有得到推广,很多还是刷卡充电。”,“在很多互联网应用不高的国家安装充电桩时,要注意配备POS支付系统。”,“很多当地运营商非常依赖当地的承建方,他们欠缺运营知识,特别依赖供应商来协助解决问题。”

三、出海建议

尽管海外市场对于充电桩建设有较高的补贴,但获得补贴的门槛也比较高。美国与欧洲都在推进相应法案,通过强制本地生产、增加税收等方式,阻碍国内充电桩企业大举进入。除了克服这些困难,还要应对认证标准不同、贸易壁垒、更高的环保要求等难题。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办法总比问题多。那么,中国充电桩企业该如何走好海外发展之路呢?

首先,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等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充电设施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以便制定合适的海外发展规划。

3.1 规模小,需求单一:若市场规模较小且需求相对单一,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直接出口成品或许是明智之选。这样能借助国内成熟的生产体系,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有效控制前期投入成本,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出口量。

3.2 体量大,前景好:当地市场体量庞大、增长潜力显著,企业就要结合自身实力做出进一步抉择。若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且具备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出海建厂不失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布局。

3.3 掌握当地法规:中国充电桩企业要深入研究当地政策法规,尤其是与土地使用、电力接入、环保要求相关的政策,确保充电设施建设合规合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如土地租赁补贴、税收减免等,降低建设成本。

3.4 车企合作: 可以借助我国新能源车企在海外已形成的成熟布局,制定紧密围绕整车企业的海外市场战略。在整车企业设有工厂、销售网络密集以及潜在客户群体庞大的区域优先布局充电设施。

3.5 策略灵活,模块化设计:采取灵活的市场策略,在产品研发阶段,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充电桩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标准化设计,面对不同国家的标准时,仅需对部分关键模块进行调整和优化,就能快速满足当地要求,既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又降低成本,从而开发出适应性强的充电产品,更好地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总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海外市场新能源产业链还未发展起来,充电桩市场有较大缺口,而国产充电桩在价格及产品力方面都具有优势,对于想要拓展国际市场版图的国内充电桩企业而言,当前正是布局海外的绝佳契机。

▌作者介绍:徐昌国,男,现任职于浙江瑞银电子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主要负责新能源电力计量仪表(充电桩电能表等)技术咨询及推广。

0 阅读:0
电帮主

电帮主

聚焦电力产业,创新能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