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蒋介石问秘书:邓先生,应该如何处置他

文山聊武器 2025-04-04 09:16:49

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这事儿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陈赓是谁?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战场上能打能拼,还不止一次救过蒋介石的命。可惜啊,国共两党后来翻脸,陈赓站到了共产党那边,成了蒋介石眼里的“叛徒”。这下被抓,蒋介石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既有旧情,又有新仇,处理起来真是个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找来秘书邓文仪,问了一句:“邓先生,应该如何处置他?”下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儿的前因后果。

陈赓被捕的背景

1933年,那时候国共已经彻底撕破脸。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开始清共,共产党转入地下斗争。陈赓呢,早年跟着共产党跑了,成了中共的重要人物。他在上海干啥呢?主要是搞地下工作,组织情报活动,跟国民党对着干。当时上海是国民党的地盘,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日子不好过。陈赓凭着胆大心细,干了不少大事儿,可也成了国民党重点盯防的对象。

结果,1933年3月,陈赓在上海跑任务时暴露了行踪,被国民党特务抓了个正着。具体咋被抓的,史料里说法不一,有说是叛徒出卖,有说是行动失误,总之他栽了。抓到人后,消息很快传到蒋介石耳朵里。这下蒋介石坐不住了,陈赓可不是普通的小鱼小虾,他是黄埔出来的,又跟蒋有私交,咋办?

蒋介石的矛盾心态

蒋介石听到陈赓被捕,第一反应肯定挺复杂。陈赓跟他渊源不浅,当年在黄埔军校,陈赓是出了名的能干,军事素质过硬。后来1925年东征,蒋介石被陈炯明部队围困,陈赓背着他跑了好几里地,才把他救出来。这恩情,蒋介石不可能不记得。可问题是,陈赓后来“背叛”了他,投了共产党,还干了不少让国民党头疼的事儿。蒋介石那脾气,既念旧又记仇,这时候估计是又气又舍不得。

按理说,那个年代,共产党人被抓基本没好下场,直接枪毙是常态。可蒋介石没这么干,他把陈赓送到南昌,关在江西大旅社里。这地方不是正规监狱,条件相对好点,说明蒋介石没打算马上要他的命。这举动挺反常的,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算盘。一方面,他可能还想着陈赓能回头,毕竟这家伙有才华,放手杀了怪可惜的;另一方面,他也得顾忌黄埔那帮人的情绪,毕竟陈赓在同学里人缘不错,杀了怕引起反弹。

蒋介石拿不定主意,就找来秘书邓文仪商量。邓文仪是啥人?他也是黄埔一期的,跟陈赓是同学,后来成了蒋介石的亲信,专门帮他处理机密事儿。蒋介石问他“邓先生,应该如何处置他”,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是把难题甩给了邓文仪。蒋的意思很明显:你跟陈赓有交情,去劝劝他,看能不能拉回来。

邓文仪接到任务,亲自跑到南昌找陈赓谈了好几次。他估计是拿同学情谊说事儿,也搬出蒋介石的“恩情”,想让陈赓改弦更张。可陈赓是啥人?他打小就倔,认定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他对共产主义那套深信不疑,早就铁了心跟共产党干到底。面对邓文仪的劝说,他没半点动摇,直接表明态度:信仰不改,立场不变。邓文仪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回去跟蒋介石汇报。

蒋介石的折中方案

陈赓这态度让蒋介石很头疼。杀吧,舍不得,也不划算;放吧,又怕他回去接着跟自己作对。蒋介石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先关着,不杀,看看能不能慢慢磨掉他的锐气,将来再说。这决定在当时看来挺聪明,既保住了陈赓的命,又给自己留了余地。可国民党内部不都买账,有些大佬觉得陈赓是共产党的骨干,留着是个祸害,主张赶紧解决掉。可蒋介石硬是顶住了压力,坚持不杀。

陈赓被关着,也没闲着。他在狱里跟其他共产主义者联系,偷偷传思想,还寻思着怎么跑出去。他的意志力真不是盖的,换别人可能早就崩溃了。蒋介石这边呢,还派人断断续续劝他,但一点效果没有。

陈赓逃脱的契机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1933年5月,风向变了。宋庆龄、鲁迅这些社会名人,还有黄埔的一些师生,联名给蒋介石写信,要求放人。这帮人影响力不小,尤其宋庆龄,跟共产党关系近,蒋介石得掂量掂量。加上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蒋介石扛不住了。他没直接放人,但放松了对陈赓的看守。这就给了陈赓机会。

共产党地下组织也不是吃素的,早就盯着呢。趁着看守松懈,他们安排人手,把陈赓救了出去。具体咋跑的,史料里没细说,但肯定是组织策划周密,加上陈赓自己机灵,才成功脱身。5月底,陈赓跑回共产党控制区,蒋介石这下彻底没戏了。

陈赓跑了,蒋介石气得不行。他本来还指望能把陈赓拉回来,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事儿让他彻底看清,陈赓跟他是两条路上的人,没法回头了。从那以后,蒋介石对陈赓的态度变了,把他列为重点目标,多次派人追捕,甚至想暗杀他。

可陈赓没被吓倒。他回到共产党后,继续干革命,先是抗日战争,后来解放战争,立了不少功。1955年,新中国授衔,他成了大将,算是熬出头了。反过来蒋介石呢,晚年听说陈赓1961年病逝,还感慨了一句,说他有才可惜走错了路。这话听着有点惋惜,但也带着点不甘心。

1933年陈赓被捕这事儿,不只是他个人的故事,也是国共斗争的一个小切面。蒋介石的犹豫,反映了他对老部下的复杂感情,也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两难处境。陈赓的坚持,则是共产党人信念的体现。那时候国家乱糟糟的,两边斗得你死我活,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再说深点,这件事儿还影响了后面的事态。陈赓跑回去后,成了共产党的军事骨干,对抗战和解放战争贡献不小。蒋介石这边呢,没能趁机除掉他,等于放虎归山,后来吃了不少苦头。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棋走错,可能就满盘皆输。

最后聊聊陈赓这个人。他190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从小就胆子大,12岁敢跟土豪对着干。后来投军,进了黄埔,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他跟周恩来关系好,受了不少共产主义影响,1927年后彻底投了共产党。他被捕前在上海搞情报,跑了以后打仗,硬是靠本事混成了大将。

陈赓这人接地气,性格直爽,部队里挺受欢迎。他后来回忆被捕的事儿,说自己从没怕过,就是想着咋跑出去接着干。这份硬气,真不是谁都有的。1961年他去世,58岁,算不上长寿,但一辈子没白活。

1933年,陈赓在上海被捕,蒋介石问秘书邓文仪咋处理,这事儿从头到尾透着纠结。蒋介石想拉陈赓回来,没成;想杀,又下不了手,最后关着又让人跑了。这过程里,邓文仪劝不动,蒋介石拿不定主意,外界压力又推了一把,结局是陈赓跑回共产党,继续跟国民党干到底。这段历史,讲的是个人选择,也是时代大背景下的无奈。陈赓后来成了大将,蒋介石只能叹口气,历史就这样翻篇了。

0 阅读:49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