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醉海”这俩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座位于仪征市中心的“醉海”,是一家集养生保健为一体的休闲健身场所,包含汗蒸、沐浴、养生、足道等业务。老板以“海”为之命名,一定有比海还大的胸怀吧!
是的,能想到这些不奇怪。想不到的是,店里的员工,有很多是来自彝族的大姑娘小伙子。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能将招收员工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南方,为少数民族的孩子提供一个算是不错的工作岗位,老板相当有担当。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招来了漂亮的彝族青年,没想到成了店里的亮点,算是老板的意外收获。在扬州,汉民族是绝对的大多数。他们像汉族青年一样,有过专门的培训。做工作,他们认真细致,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他们的汉语说得不错,大多数个性活泼。
相比少数民族,汉族大概是最沉闷的民族。说唱就唱,说跳就跳,是很多少数民族的特点。彝族是爱说会跳的民族之一。那位来自毕节的小美女就是。一个小时的服务时间,基本没有住嘴。介绍家乡风情,教我们说民族语言等,可爱极了。
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这些青年有时候会被特殊关照。爱吃辣是其中之一。老板为他们找到正宗的花椒、辣椒,满足他们的需求。
每年夏天,我们最炎热的暑期,恰逢彝族火把节。这个时候,年轻人的思乡情会涌上心头。交通固然便利,来回路费却是不菲。为了缓解他们的家乡之思,醉海老板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以一己之力,举办一个火把节,让不能回家彝族青年,也能感受家乡的节日。
有过去年的成功举办,今年如法炮制,再次举办了第二届火把节。天黑以前,醉海的杜总,邀请了很多友人,陪伴这群彝族青年共进晚餐,让他们感受到犹如家乡的热闹。门前广场上,晚上摆了很多张大饭桌。员工、邀请来的客人、当地的居民等,来了就团团围坐一起。
桌上,超级大的餐盘里,放了红艳艳的小龙虾,碧绿的盐水毛豆、香喷喷的油炸鸡排、里脊肉和羊肉串等。一瓶瓶啤酒放在桌上,地上堆满整箱的啤酒。旁边有烧烤炉,师傅一直不停地忙着烧烤。
喝酒、烧烤、歌舞等,是火把节的重要元素。举着酒瓶“吹喇叭”的,不仅有俊朗的彝族青年,还有盛装打扮的美丽姑娘。他们的豪爽,让我大开眼界。不盈一握纤细小蛮腰的姑娘们,喝酒的时候,堪比“套马杆的汉子”。一瓶酒下去,脸不变色。腰部也没有一点变化。
所有的忙碌,都是预热。七点五十八分,火把节隆重开始。没有衣冠楚楚的领导登台,自由彝族青年的开心。杜总按照彝族那个特活泼的青年指引,带了几位好兄弟一起,用手上的小火把点燃了事先堆起来的高大火把。
火借风势,风借火威。大火把熊熊燃了起来。火光照亮了彝族青年洋溢着开心欢笑的脸庞。他们走到台前,用家乡的语言,唱起欢快的歌曲。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却能感受他们的快乐。男孩子唱歌的时候,女生主动走到篝火边,手拉手跳了起来。这是醉海最温暖的时刻。
对于“火把节”,只见过文字介绍或电视上一晃而过的镜头。实际参与其中,即便参与活动的彝族青年没有庞大的规模,依然有窥一斑知全豹的效果。时间正是暑假,很多孩子随着家人过来玩耍。他们看到风格迥异的火把节,异常兴奋。想来杜总也没想到,一个为了彝族打工者的活动,无意间为民族文化传承,做了一次大大的宣传。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有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最早记录彝族火把节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相烧为戏,谓之驱禳”。火把节有除邪祈福的愿望包含其中。虽然白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也有火把节,却以彝族的火把节却最有名。
彝族对自然的崇拜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有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山崇拜等不同的崇拜对象。火把节就是远古火崇拜的一种。在彝族,火把节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就是迎接火种。火种不是来自火柴打火机,而是火塘,即家族里取暖议事的大火炉。第一只从这里点燃的火把,便是神火!
围着大火把的舞蹈,还在进行。参加到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跳出了一个巨大的圆圈舞。看着围坐桌边畅饮的仪征人,围着火把欢跳的彝族人、仪征人。不由想到,这个美好的夜晚,会给彝族青年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