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隔空交锋再度激化国际舆论。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在社交媒体指控乌克兰总统“支持率仅4%”,并称其为“独裁者”,引发基辅方面强烈反弹。尽管这一数据真实性存疑,但美乌矛盾公开化已暴露出乌克兰在战争中的深层困境。
英国首相斯塔默的立场与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伦敦方面虽未直接表态,但其默许泽连斯基推迟选举的做法,被外界解读为将乌克兰领导人比作战时丘吉尔。历史经验显示,这类类比可能暗藏风险——2022年俄乌伊斯坦布尔和谈前夕,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突访基辅,高调宣称乌克兰能战胜俄罗斯,直接导致停火协议破裂。
分析人士指出,泽连斯基的战略误判在于过度依赖外部支持。战争初期,乌克兰决策层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军援,却忽视了地缘格局变化的连锁效应。美国政策的摇摆性更令局势复杂化,从拜登政府的千亿美元援助到特朗普的矿产资源抵债方案,华盛顿的立场转变使基辅陷入被动。
战场形势印证了乌克兰的脆弱性。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州发动反攻,宣称已收复64%争议区域。军事观察家指出,乌军防线松动既源于士气低落,也与美国可能限制情报支持有关。这种战术调整被解读为迫使泽连斯基接受和谈的施压手段。
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最新声明中强调“乌克兰必须参与谈判进程”,凸显对斯拉夫民族关系的战略考量。相较于特朗普的威胁性言论,莫斯科展现出更灵活的外交姿态。这种反差使基辅面临艰难抉择:继续依赖变幻莫测的西方支持,或是探索与东斯拉夫邻国的共存之道。
历史经验警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往往沦为筹码。库尔德人的遭遇印证了美国“盟友优先”原则的脆弱性,而今乌克兰正经历相似考验。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欧洲防务自主化呼声高涨,泽连斯基政府的存续或将取决于其能否在东西方间找到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