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两岸开战无法避免,但台湾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崔崔不是催 2025-04-18 12:00:53

马英九在与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的对话中,强烈谴责了美国干预台湾选举的行为。他指出,美国试图将台湾作为军事工具,企图将台湾变成战场,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马英九强调,这种外部势力的干预不仅对台湾的安全构成威胁,也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他呼吁国际社会应共同反对这种将台湾问题武器化的行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马英九在讨论中特别提到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他之前曾提出一个建议,认为台湾当局应该“为每位台湾居民配备一支AK47步枪,用于应对大陆的潜在威胁”。

在这场高层会晤中,马英九针对台海局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坦言,从当前形势判断,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正在上升,但他强调台湾与乌克兰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他指出,台海问题与俄乌冲突的性质完全不同,台湾不会重蹈乌克兰的覆辙。马英九认为,尽管局势紧张,但两岸关系仍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类比国际其他地区的冲突模式。

马英九对于两岸统一持何种立场?他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作为台湾地区的前领导人,马英九在任期内曾多次就两岸关系发表看法。他主张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这种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两岸紧张局势,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对于最终统一问题,马英九始终持谨慎态度,强调要尊重台湾民意。这种观点在岛内获得部分民众支持,但也引发争议。有评论认为,这种立场虽然务实,但在推进统一进程上显得过于保守。马英九的言论反映了台湾政治精英在两岸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既希望维持和平稳定,又对统一持保留态度。这种立场是否符合历史潮流,仍有待观察。

【马英九:无为而治】

谈到马英九,大陆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大多比较正面。他在台湾执政的那段时间,海峡两岸关系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折。这种局面让不少人对他抱有好感。总的来说,马英九主政时期,两岸互动比较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 陆民众对他的看法。

马英九的执政风格体现了典型的“无为而治”思想。他倾向于避免采取主动行动,也不愿意承担责任,试图在各方之间保持中立,既不触怒任何一方,也不积极推动具体政策。这种态度使得他在处理问题时显得较为被动,缺乏明确的立场和行动力。

马英九执政期间,其政策失误为"台独"势力提供了发展空间,使得民进党得以趁机扩张。到了蔡英文主政时期,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紧张局势不断升级。马英九的软弱立场未能有效遏制分裂势力的增长,反而助长了民进党的政治影响力,最终使两岸关系陷入困境。

在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八年里(2008年至2016年),他推动了更多台湾民众前往大陆的交流,同时也降低了两岸人员往来的门槛。这一时期,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变得更为便利,大量内地民众得以轻松进入台湾,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两岸之间的航空交通非常频繁,每周都有好几百趟航班往返。这些航班让两岸人民更容易往来,也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马英九推动两岸互动的做法,表面上看似有助于化解彼此隔阂,加快统一步伐,因此大陆方面对他也颇为信任。

2015年末,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与大陆高层代表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次会面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层级的直接对话。双方在新加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一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次会面为两岸沟通搭建了重要平台,是双方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会谈期间,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为增进两岸互信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会晤不仅体现了两岸关系的积极进展,也为未来双方进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就在局势看似朝着积极方向推进之时,岛内政治生态却突然发生了剧烈变动。原本稳定的权力架构被彻底打破,各方势力重新洗牌,整个台湾政坛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更让未来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马英九执政的最后阶段,民进党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反对派角色。借助美国等外部力量的支持,该党逐步控制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键职位,并在立法院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在野党到全面执政党的转变。

与此同时,马英九的个人支持率急剧下滑,已无扭转局势的可能。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在于马英九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退让态度、缺乏决断力以及治理能力的不足。他的政策执行往往显得犹豫不决,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局势,最终导致了当前的困境。

在两岸关系议题上,马英九主张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原则。

1992年,大陆和台湾经过多次谈判,双方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一致,形成了“九二共识”。这一共识确立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为后续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框架。通过这一共识,双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在具体表述上保留了各自的理解空间。这一成果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两岸事务的关键依据。

当时台湾的国民党缺乏真正的诚意,他们看到大陆经济飞速发展,便采取拖延策略来谋取利益。

2000年,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中各表”的主张,他们认为在1992年达成的共识里提到的“一个中国”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国”。这一立场意在表明,尽管双方都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这个“中国”的具体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国民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强调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同时避免直接挑战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这一政策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策略调整,试图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与大陆的对话空间。

说实话,台湾的民众都不是小孩子,用这种低级的文字游戏来强行曲解事实,搞什么所谓的文字游戏,只会让大多数台湾民众对政府更加失望。

马英九执政期间,表面上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然而,他在"一中各表"立场上的固执态度,导致其政策陷入前后矛盾的困境。一方面,他试图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又坚持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表述,这种双重标准使他的两岸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难以真正推动国家统一进程。

台湾选民当初选择马英九,就是看中他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然而,他上任后却与其他前任无异,表现得软弱无力,完全不符合民众的期待。

李敖曾评价马英九:“他外形不错,去演戏或唱歌都行,但搞政治,他就像《大明王朝1566》里的赵贞吉,什么责任都不肯担。既不做实事,也不惹麻烦,完全是个甩手掌柜。”

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无为而治"的政策反而为台独势力提供了发展空间。民进党借此机会迅速壮大,蔡英文和赖清德先后上台后,两岸关系持续恶化,甚至一度濒临军事冲突的边缘。这一时期的两岸政策不仅未能促进和平发展,反而加剧了台海紧张局势,为后续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两岸开战或已不可避免】

马英九能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坐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位置,还连任两届,整整执政八年,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说他只是个摆设,显然不靠谱。

马英九的性格特点,用“不粘锅”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马英九在位时行事谨慎,常常顾虑重重,而一旦离开领导岗位,却变得言辞犀利,敢于直言不讳。这种从政时小心翼翼、卸任后大胆发声的现象,恰如人们常说的“现实中低调,网络上高调”。

在前往纽约大学发表演讲之际,马英九遭遇了来自白宫前安全顾问的激进言论。该顾问公开建议,应为每位台湾居民配备一支AK47步枪,以此作为对抗大陆的手段。

马英九在公开讲话中严厉驳斥了将台湾作为战略工具的论调,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政客插手台海事务的行径,认为这种行为是企图把台湾变成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军事筹码。他明确指出,这种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也违背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马英九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预,更不应该将台湾当作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他呼吁美国政界人士尊重历史事实,停止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挑衅性言行,以免进一步破坏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稳定。

马英九在发表言论后,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仍持悲观态度。尽管两岸问题属于中国内部事务,不同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国际争端,但如果当前趋势持续,战争的风险将难以避免。

“九二共识”本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去甚远。

这不仅仅是口号那么简单,很多不了解情况的台湾民众反复强调后,容易把台湾和乌克兰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有本质区别。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乌克兰这种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有着本质区别。民进党刻意将两者相提并论,实质是在制造混乱,企图削弱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阻碍国家统一进程。这种错误的类比不仅歪曲了事实,更是对历史真相的严重背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试图割裂两岸血脉联系的行为都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挑战。

在西方国家的叙事框架下,俄乌冲突被明确界定为"侵略战争"。这些国家普遍将俄罗斯塑造为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乌克兰则被塑造成被动承受侵略的受害者形象。基于这种定性,西方阵营认为这场战争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是在维护国际秩序和正义。这种观点在西方主流媒体和官方表态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其制定相关政策与实施行动的主要依据。

一旦思维陷入误区,所有对话都将失去价值,最终只能诉诸暴力手段。

【台湾不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2023年10月,马英九在一次公开讲话中,面对持续了一年半的俄乌战争,被问到“台湾是否可能步乌克兰后尘”的问题。对此,他显然已经深思熟虑,准备充分。

马英九在公开演讲中明确表示,台湾不会步乌克兰的后尘。他强调,台湾的情况与乌克兰截然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他指出,台湾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路径,不会重演乌克兰的困境。马英九的这番言论意在澄清外界对台湾未来走向的误解,强调台湾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他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台湾问题,不要将其与其他地区的冲突相提并论。

他主要从两个角度解释了这个观点。首先,从政治关系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主权国家,各自拥有独立的地位。而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则不同,它们并不被视为两个独立的主权实体。

根据美国智库的多次模拟分析,在涉及军事对抗的18次推演中,中国均取得了胜利。这一系列推演结果表明,即便美国采取军事介入行动,也难以扭转最终的结局。

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且外部干预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台湾很快获得解放是极有可能的。因此,台湾不会变成第二个乌克兰,也不具备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的条件和实力。

当前,台独势力仍幻想在冲突爆发时获得美国的军事支持。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美国政府始终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军队真的介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必将采取强有力的反击行动,绝不会坐视不理。台独分子的这种幻想不仅不切实际,更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中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将遭到坚决回击。这种妄想不仅无助于台海和平,反而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结语】

这些提问本身就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偏见和误解。按照一个中国原则,这类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它们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立场的曲解。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提问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因为它违背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个中国政策。

0 阅读:1
崔崔不是催

崔崔不是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