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我,28岁,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里,从来没想过要把婚姻提上日程。
家里的氛围却完全不同。
每次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关心”我的感情状况,围在饭桌上问得父亲面红耳赤。
他总是尴尬地笑着,随后对着我板起脸,“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
事情爆发在一个夏天。
我下班刚到家,父亲坐在桌边,抬头看着我,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明天你去相亲,人家家庭不错,见一面就行。
我一愣,随即冒出一句:“凭什么要听你的?”脑袋里满是反感——连招呼都不打一声,相亲这种事怎么能强迫!
父亲似乎料到我的抗拒,只是回了一句:“你已经28了,我就是不想你错过好人。”他的态度坚决,我皱着眉,拗不过,只好答应去见一面,但心里堵得难受。
第二天见面的情景让我更加无语。
听说对方腿有残疾,我的第一反应是:父亲是不是觉得我嫁不出去了,所以才退而求这种安排让我对这次见面毫无期待。
初次见面:出乎意料的温和与自信我特意迟到了一点,希望这次会面可以快速结束。
饭店里,一位穿着干净衬衫的男人坐在靠窗的位子上。
他看到我,站起身微微一笑,“你好,我是林风。”他的眼里没有一点怯懦,语气自信而从容。
这让我有点意外——在我的印象里,一个腿部有残疾的人,应该会有些自卑才是。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是点了点头,坐下。
最初的几分钟里我们没怎么说话,我低头翻菜单,他却主动开口打破沉默。
他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说起日常生活中的小趣事,还时不时问我一些兴趣爱好的问题。
他的语气自然,丝毫没让我感到压迫。
我慢慢地放下警戒,发现他是个挺会聊天的人。
不过,我始终没法忽略他的腿。
他似乎察觉到了,主动提到:“我的腿受过伤,但生活基本没什么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特殊的经历,你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个。
这番话让我有点尴尬,也有些佩服他的坦然。
从误解到理解:逐渐加深的相处原本以为这次“任务”结束后,我和他就不会再有交集。
没想到,他过了几天联系了我,说想请我看电影。
我原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与其再被父亲唠叨,不如痛痛快快“完成任务”,便答应下来了。
几次见面后,我发现他比我想象中有趣得多。
他喜欢摄影,经常一个人背着相机去拍风景,还会弹吉他,有一只养了五年的猫叫“灰灰”。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让我逐渐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腿确实有些不便,但他似乎从不把它当问题。
每次我们一起出去,他总是主动照顾我的感受,安慰我不用不好意思。
这样的他,和初见时的自信温暖,渐渐让我放下了最初的偏见。
一次我们去爬郊区的小山,他撑着拐杖,步伐慢,但从不喊累。
那天我提议放弃登顶,他却笑着拒绝:“既然开始了,就一步步走完吧。”听着这话,我心里一震。
他确实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因为这个男人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对抗生活中所有的困难。
慢慢地,我好像不再把他的身体状况放在心上了。
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有天晚上,父亲忽然把我叫到客厅。
他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你觉得我逼你,但作为父亲,我只是想你未来能找到一个懂你、保护你的人。
林风这孩子,他虽然有些缺陷,但他稳重、可靠。
这些不比那些光有外表的人重要多了?
你还年轻,很多事以后会明白。”
父亲的话让我想了很久。
是啊,从前我总以为婚姻是一件要完美才能开始的事,但生活往往不可能处处尽如人意。
林风能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还能在日常中给我这样的轻松感,是我之前没发现的优点。
而这样的优点,与其说是某种能力,更不如说是心态的体现。
最终,我决定试着认真对待这段关系。
这和父亲的安排无关,而是因为我看到了林风身上那份珍贵的品质。
结语如今回头看,这段路让我改观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林风的出现让我明白,婚姻不是选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找一个能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人。
那时候,我因为父亲“不近人情”的安排而怨恨他,却没意识到,他的执着只是源于对我未来的担忧。
其实,婚姻本质上不是彼此依赖,而是互相支持。
而这种支持,不是体现在对方的外貌或条件上,而是在生活的骨架中,真心实意地帮助彼此渡过难关。
林风的“特别”,让我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也让我拥有了一段充实而普通的幸福。
人生的路,总有不同的岔口,有时你会站在原地抗拒、挣扎;可一旦迈出脚步,也许前方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很多改变,始于我们愿不愿意放下偏见,去接受新的可能性。
而最重要的是,你的选择,能否让你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快乐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