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突然不在了,会有人发现吗?
”李大山躺在床上发着烧,翻来覆去地想这个问题。
身体的疼痛还可以忍,可更让他难受的,是那种空荡荡的无助感,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他的心越缠越紧。
没有人知道他生病了,也没有人会推门进来递上一杯水,只有眼前灰白色的小单元房墙壁,冷冰冰地提醒他,这里只有他一个人。
李大山68岁了,没结过婚,也没有子女,早年在纺织厂当过技工,后来厂子倒闭,他去建筑工地干了好多年。
大半辈子过去了,他每个月3400元的退休金,养活他一个人绰绰有余,但却填补不了生活中的孤单。
每天无非就是热牛奶、炒两个菜、剩菜凑个晚饭,电视开着,人却不知道看了些什么。
邻居见到他,总开玩笑说:“老李啊,一个人过得挺自在吧?
”他嘴上笑着回几句:“还行,一个人挺好的。
”但心里总有个低声的叹息冒出来:这算什么“自在”?
战友情重,开启全新的生活有一天,他在树荫下和几位老伙计聊天,听到一句话让他猛然一震。
“老李,你得找人陪你,光一个人不行啊。
要不雇个保姆,或者考虑考虑养老院?
”他摇摇头:“雇保姆贵,养老院不适合我,哪里有办法?
”
他回家时,脑子里反复回想这些话。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浮现出来——老张。
他俩当年是部队的战友,关系铁得不得了,后来老张回了老家,断了联系。
这一想,让他下了个决心:去找找老张吧,看看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忐忑的心情,李大山坐上了开往战友家乡的火车。
到了老张家的时候,他还紧张得手心里都是汗,甚至做好了被人拒之门外的准备。
可没想到,老张一见到他,眼睛一亮,喊了一声“老李!
真是你!
”两个人一通寒暄后,李大山说起自己的近况。
老张拍着大腿,说:“你住我这,别回去了!
陪我干活、喝酒,啥也不用愁!
”
第一晚,他看着窗外老张家村庄的星空,心里发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暖意。
养老院不是唯一选择,互助生活带来家的感觉刚开始住下的时候,李大山总觉得拘束,生怕被人看出“不属于这里”。
但老张和老伴一点也没拿他当外人,不管是吃饭还是干活,总会想着他的份儿。
“咱们是兄弟,多一个人也是热闹。
”这话让李大山低下头抿嘴笑。
两人每天一起下地干活,说不上轻松,可日子过得实在。
李大山原来早起就靠热杯牛奶,现在换成了老张家土灶烧出来的白米粥,喷香的味道让他感叹:“这才叫日子!
”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连精神状态都跟城里时不大一样了。
一到晚上,吃过热乎饭菜后,他和老张喝点自酿的小酒,在院子里的藤椅上一坐,一聊就是半宿,满天的星星作陪。
更让他感动的是,老张的儿子儿媳回老家时,也热情得很,对他说:“叔,您住这安心,我们心里踏实!
”这些话让李大山心里,有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晚年幸福:从孤单到大家庭的心路过程后来,村里建起了一座小型养老院,李大山和老张打算搬进去住。
门口热闹的花园、院子里的活动室,还没进去看,李大山就觉得这里不像想象中冰冷,而是格外有人气。
刚开始,有几个老人背后议论他,说他既不是老张的亲戚,也没娶过媳妇,“住在这里像外人。
”这些话让李大山很不是滋味,他甚至想过躲回城里去。
但老张一脸正气地找到那些人:“他是我兄弟!
救过我命的兄弟!
听不懂吗?
”
这番争执让李大山彻底坚定了自己的位置。
他开始积极参与养老院的活动,教别人下棋,种院子里的花。
日子忙碌又实在,连议论他的人,也慢慢变了态度,时不时还拉着他聊几句家长里短。
最让他觉得欣慰的一天,是老张的小孙子跑过来抱住他的腿,奶声奶气地喊:“太爷爷!
”那一瞬间,他觉得,这晚年生活,比畅想过的所有可能性都幸福。
谁说单身老人就一定孤独?
回头一想,李大山有点后怕。
如果当初没点勇气去找老张,他现在还是不是孤零零地待在那座城里的冷单元房?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归属,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所有的改变,只不过是迈出了“去尝试”的那一步。
李大山虽没有儿女相伴,但却有兄弟情深,有朋友的支持,有一个由心构建起来的“大家庭”。
太阳暖暖地洒进养老院的院子里,他和老张坐在长椅上,聊着明天打算种什么花。
李大山笑着说:“老张,是你的热乎劲儿救了我!
”老张哈哈一笑:“说啥呢,咱俩不就是一个家吗?
”
谁说单身老人一定孤独?
只要心里装着温暖,幸福就会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