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后,其长子豪格成为了其子嗣中唯一已成年的成员,同时,他亦担任着正蓝旗旗主的重要职务,并拥有显赫的军事功绩。理应毫无疑问地坐上皇帝位。柯霍格竟因一时疏忽丧失帝位,别说皇帝,就连摄政王的位置也与他无缘。继位成为皇帝的是他那位年仅六岁的同母异父弟弟福临。在其执掌摄政王之职期间,掌控着重大权力的,乃是与其竞逐帝位的劲敌多尔衮。豪格的处境看起来十分危险。尽管豪格拥有显著的优势,为何仍未能胜出争夺呢?在他与帝位失之交臂后,其归宿如何展开?
01、豪格未登帝位的原因是什么?清太宗皇太极之逝,在清朝的官方记录中,系自然寿终正寝。全体人员均感猝不及防,皇太极生前并未确立接班人。至于当时的清朝,并无父死子继与嫡长子承袭的惯例。皇太极自身,亦是藉由兄弟们的推荐而登基的。于是,在皇太极逝世五日后,几位权势较为显著的亲王汇聚于崇政殿,探讨下一任君主的候选。鉴于豪格不仅是皇太极唯一健在的成年子嗣,且拥有显赫的军功,他理所当然地对帝位抱有极强的觊觎之心。在此之前,他已召集索尼与鳌拜领衔的两黄旗官员进行洽谈。他们是皇太极在世时的亲近助手。基于后世相关人士的追忆,其讨论的最终决定是,推举豪格即位为帝,并且在豪格登基后,以其异母弟福临作为皇太子。这是因为,在皇太极的后宫中,以五位福晋为领头人物。她们源自蒙古,身后依托蒙古的势力,她们所育之子,在皇太极诸子中地位尤为超群。至于福临,则恰巧是五宫区域出生的儿子中最年长者。皇太极在世期间极其偏爱福临,甚至显露出将其视作继承人的培养倾向。由于皇太极的猝逝来得过于仓促,而福临的年龄又过于幼小,因此皇太极的追随者们不得不将豪格继位视为次优选择。这预示了豪格后来争夺皇位的失败。
彼时清廷内,王爷与贝勒数量颇为可观,然而,皇太极之兄礼亲王代善已至高龄,诸弟或专注私事,或无意于朝政,至于侄辈,与先辈间的血脉关联则更为疏远。因此具备与豪格争夺皇位资格的,仅为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一人。他最强大的支持,来自于他的两位同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以及由他们兄弟三人掌握的两白旗。当崇政殿会议启动之际,鳌拜及其同僚当即站出来主张必须拥立皇子,即皇太极之子,接任皇位。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时仅提及皇子,并未明确指定豪格继承皇位。尽管初期似乎唯有豪格具备承负重任的表象,实则这成为多尔衮后续翻盘转折的契机。当多尔衮听闻鳌拜等人的言论后,勃然大怒,呵斥道:诸位亲王尚未表态,你们这些臣僚有何资格插嘴?请撤离!鳌拜及其同僚只得离开了崇政殿。然而他们并未离去,反倒率领着两支黄旗部队,手持兵器,将崇政殿严密包围。在崇政殿内,阿济格与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在目睹多尔衮驱逐鳌拜等一众人物后,随即上前建议,主张由多尔衮接替皇位。或许因畏惧崇政殿前的双黄旗,多尔衮未敢应允此事。多铎立刻显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多铎转变话题,言道:若你不欲承袭帝位,那由我代任亦可。当年父亲所留下的遗嘱中亦包含了我之名。多尔衮惊骇不已,这个弟弟为何行事如此出人意料?为驳斥多铎,他几乎失言:豪格的名字确实在父王的遗诏之中。多铎未予回应,持续挺进如同疾风: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的兄长礼亲王代善登基,我并无异议。礼亲王代善乃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二子。然而,鉴于努尔哈赤首子褚英被黜,后续代善晋封为四大贝勒之首,故而代善实为当时爱新觉罗家族中的兄长及长房,同时也是宗族中辈分最尊崇的成员。代善年届六旬,已然退居家中,对于帝位的争夺,确实提不起多少兴趣。当他听到多铎突兀地提及自己,不禁感到啼笑皆非,言道:既然多尔衮不愿参与,我亦无意干涉,既如此,豪格作为先帝的首子,理应承袭王位,乃合乎情理之事。正当多尔衮与其兄弟纷争之际,豪格再度被置于聚光灯下。当代善启齿后,若豪格予以响应,即可顺畅地继位。在此紧要关头,他猛然记起了汉人的一项核心习俗,即“三次推辞与谦让”。其父当年登基即位,亦遵循此程序。于是他迟疑片刻,启口言道:我福浅德微,难以承当此重责。他说完,转身走向崇政殿外。
遵循三推三让的程序,当豪格退出后,室内王公贵族应主动邀请他重返,双方象征性地谦让一番,从而使得豪格得以继位。或许由于王室成员的文化底蕴不足,抑或是他们无意于目睹豪格即位,故此,无人对此给予响应。相反地,多尔衮的同胞兄长阿济格则立即离席,返回家中歇息。当代善观察到这群人的反应后,便不再关注他们,选择离开了会议。多尔衮之弟多铎对此事心存芥蒂,遂选择沉默,不再开口言谈。转瞬之际,多尔衮四下张望,发现崇政殿内能言善辩者,除他之外,仅剩郑亲王济尔哈朗一人。济尔哈朗与他们为同宗亲属,但命中注定与帝位相悖。正当此时,大殿之外的鳌拜以及两位黄旗重臣目睹豪格离席后,察觉到讨论陷入胶着,当即高声陈述其主张:诸位王爷,如若不愿拥立先帝之子继位,我等唯有以血溅当场,以此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鉴于两黄旗位于都城之内,而王爷麾下其余部队分布较远,若发起冲突,则难以即时调度兵力。鳌拜等人的言论,确实让多尔衮感到了威慑。难道要坐视豪格登基?临近结局,多尔衮突生灵感,拉过未参与讨论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道:鉴于豪格谦逊,不愿担此重任,故应让福临继位。福临年幼,由我和您共同辅佐朝政,如何?
多尔衮的提议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就多尔衮自身而言,其意图登基为帝的期望并非特别强烈,在外部面临两黄旗压力的形势下,争取到摄政王的地位,已属不俗成就。对于济尔哈朗来说,他原本就是乐于欣赏戏剧的人物,未曾料想意外获得了摄政王之位,因此他自然倾向于支持多尔衮。对于类比于家族领袖的代善来说,只要八旗内部维持稳定,谁登基为帝对他而言无关紧要,因为他坚信这无法动摇其卓越的地位。对于围绕崇政殿的鳌拜等两黄旗阵营来讲,他们的根本目标即是拥立皇子登基,此前在与豪格讨论时,也是设想豪格即位而福临作为太子,现今福临直接继位,避免了未来的豪格可能的后悔,故此他们对此表示欣然接受。唯有豪格,原本有机会成为皇帝,却未遂其愿,甚至连摄政王之位也未能触及,实属遗憾。然而,多数诉求已基本获得满足,各方均无暇关注豪格,他因而沦为牺牲品。此外,此次皇位之争,亦使其沦为多尔衮的棘手难题。不久,他便对多尔衮下了毒手。
02、豪格在竞争王位时失利。豪格未称帝,深感沮丧。尽管多尔衮担任摄政王之职,却未能登基为帝,此事令其同母弟多铎颇感不快。更不用说,当多尔衮掌握权力后,他便对这位同胞弟弟采取行动,借故夺走了多铎的十五个牛录,以此增强自身力量,以抗衡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两位落魄之士,在崇政殿上曾激烈争执,待到福临即位的纷扰平息后,他们之间竟滋生了相似命运的感慨。对于勤政事务不热衷的多铎,在向摄政王济尔哈朗通报后,便偕同豪格前往郊外猎鹰嬉戏。恰在此刻,多铎向豪格揭露了当年在崇政殿上,众多王爷未倾向于拥戴豪格登基的真正缘由:初议立尔为嗣君,乃因性情温顺,难以抗衡群臣意见,故此议被搁置。当时我也曾劝说请勿设立。换言之,即便起初保持沉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表面上看似保持中立,实际上却是倾向于支持豪格的。然而一琢磨豪格性格偏软,若坐上皇位恐难以驾驭那些军功卓著、个性强硬的叔辈,这便让其放弃助豪格的打算,转而转向支持福临。同时期的传教士亦描述豪格性情温顺。显然,豪格丧失帝位,除却他在崇政殿一时心绪混乱,接连推辞退让导致失策外,另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他性格的柔弱,无法树立权威,因而难以赢得诸王们的诚挚拥护。一旦他们有了更优的方案,便将其舍弃。
此外,豪格未能接班的更为关键因素是:他的父亲皇太极过早地放弃了他。豪格乃皇太极之正室所育之子,实为皇太极之首嗣。当时的大清并未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规则,却极其强调嫡出与非嫡出子女间的差异。他们是实施一夫多妻制度,妾所生育的庶子甚至无法列入兄弟间的序列。在皇太极的早期子嗣中,除豪格外,其第二子硕塞的年龄与豪格相距悬殊,仅比豪格小二十载,而皇太极离世时,硕塞方年仅十五。至于其位列第三子的福临,相较于豪格年轻达二十九年,彼时仅六岁。皇太极晚年身恙,故多次普赦天下。常规的君主,在面临此种情形后,理应思虑确立储君之事宜。他不满意储君人选。基于两黄旗大臣同时推举豪格与福临为继承人之举,显见皇太极在世时倾向于扶持6岁的福临而非35岁的豪格作为接班人选。皇太极实则对其长子并无厌恶之情。恰恰相反,他赋予豪格军事权力与爵位,使豪格成为同辈堂兄弟中唯一的亲王及八旗旗主,与叔伯们齐平。显然,从皇太极的视角来看,豪格虽堪为宗室的高级将领,但却不足以接任下一任君主。他更倾向于培育年幼的福临,而非提前稳固豪格的权位。因此,尽管豪格的地位稳固,但在王公大臣的心中,他不过是早被其父抛弃的皇族成员,对其的支持实则有限,仅是因缺乏更佳选项而采取的权宜措施。每当多尔衮提议立即让福临继位,他们便不假思索地予以认同。
03、豪格在争夺皇位失败后,遭到陷害致死。在此之前,我们讨论过,霍勒海和多尔衮对于帝位的角逐,已然成为多尔衮心头的一块巨石。恰在此刻,多尔衮唯一与之同母的弟弟多铎,竟然与豪格结伴而行。多尔衮对于豪格亦是心存铲除之意。诚然,尽管多尔衮坐上了摄政王之位,他仍需与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争夺权力,并且他在宗室中的影响力有限,极其依赖多铎这位八旗镶白旗旗主的全力相助。多铎与豪格关系过于亲密,这对多尔衮而言并非好事。然而,豪格未能登基为帝,麾下不乏摇摆不定之徒,寻求投靠多尔衮以期获取更多荣华富贵。其部属名曰何洛会者,遂向多尔衮告发豪格暗中诋毁之行。多尔衮巧用时机,竟然剥夺了豪格的肃亲王封号,并将其降为平民。【该段内容包含敏感词,请删除敏感词后重试】。然而,豪格柔韧的性格优势在此得以彰显。他虽未封爵未立名,却仍勤勉不辍,以其正蓝旗旗主的地位,参与了多尔衮麾下诸如山海关战役在内的各项军事任务。以至多尔衮入关以后,颜面无存,只得再度将豪格的肃亲王封号予以恢复。
接着,多尔衮派遣豪格前往地形艰险的四川,与张献忠的的大西军队交战。这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战役。多尔衮所考量的或许在于,倘若豪格获胜,便能根除清朝内部的重大威胁;而若豪格败北,则能清除自身的重大隐患,无论结果如何,皆是稳赢局面。豪格运气颇佳,及赴四川不久,旋即与张献忠兵戎相见。当他在审视战局之际,部下向他通报,离此不远,亲赴前线侦察敌势者,正是张献忠本人。豪格拉弓引箭,一箭命中张献忠。缺乏领袖指导的大西军,遭遇豪格后迅速败退。豪格在四川征战两载,得胜回朝。京城如今已非往昔。前任摄政王之一济尔哈朗因王府越权之事遭多尔衮剥夺了辅政权限,其位置由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多铎接替。爱新觉罗家族中,代善作为族长,因年迈而无力掌控大局,其后代大都为多尔衮所收服。过去对帝王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官员,亦有相当数量转向了多尔衮。多尔衮能够独揽大权,在宫廷内威势赫赫,幼帝福临则完全沦为了木偶,甚至皇家的符信也被多尔衮带到了私宅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回返的豪格,注定无法获得相应的表彰。
豪格凯旋入京后,多尔衮反复审视其战役报告,终寻得疏漏之处。他基于豪格部属虚报战功及豪格擅自起用罪犯之弟的理由,将豪格投入监牢。仅仅一个月之后,豪格便在狱中离世,享年仅四旬。豪格之死原因存争议。一位年迈太监在其回忆录中记载,当多尔衮恭迎得胜归来的豪格时,待豪格行礼致敬后,多尔衮随即下达指令,吩咐随从将豪格处决。然而此观点稍显夸饰,且与清朝官方文献中关于豪格被判入狱的记载存在矛盾,故其说服力有限。许多人以为,豪格为国效力多年,若非因纯粹的意外,难以理解他在狱中短短一月即离世的可能性。他极有可能在监禁期间遭受了隐秘的摧残,亦或是应多尔衮之命被施行了暗中的死刑。在豪格逝世后,多尔衮迎娶了其遗孀,并迫使他的儿子富绶承认为其子嗣。直至豪格离世后,多尔衮因意外死亡,顺治皇帝接管政权,方才对其展开清算,并为豪格正名。逾百载过去,乾隆皇帝选定的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中,肃亲王豪格位列其一。
04、写在最后审视豪格的一生,显而易见其不具备帝王之才,却意外涉足皇权争夺,由此酿成其命运的悲歌。假若皇太极在其身后能及早确立豪格的权位,无论是以太子之身或是太子兄长的身份,亦或是豪格能效仿大伯代善,秉持无欲皇位之心,径自退出皇位争夺,全心辅助弟妹。若其人生轨迹有所转变,必然会产生显著差异。他或许渴望像代善一样,凭借长房的地位与显赫的军功,一生平顺,不论由何人执掌政权,都会对其心存敬畏。豪格因未能胜出皇位之争,其命运的悲剧性轨迹自那时已然成型。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