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2年,刘宋皇帝刘裕因重病无法治愈而逝世。刘裕临终前,特意安排了四位托孤大臣辅佐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刘义符,希望保持刘宋的稳定。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这四位原本用来互相制衡的大臣,最终联合起来废黜了刘义符,使得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刘宋王朝陷入震动。
刘裕——这位曾在一代代北伐战争中崛起并自立为帝的枭雄,晚年的他已身患重病。设想中,他可以通过这次北伐巩固刘宋疆域,但病情使他无法再继续梦想。于是,他召集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四位朝中重臣,不仅让他们分工明确,还希望能通过他们的相互制衡,保持刘宋朝政的稳定。然而,这一切都因人性的复杂,从而未能如愿。
徐羡之,作为这四人中的首辅,一直以来都担当着朝廷首要事务。在刘穆之去世后,徐羡之便逐渐掌握了都城建康的庶务,并深得刘裕信任,与皇室的姻亲关系也增添了他的地位。而参与政事的傅亮,出身士族世家,多次换主,最终成为刘裕的重要支持者。他在协助刘裕篡位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功劳,这也为他在刘宋政局中的位置奠定了基础。
然而,刘裕并未仅依赖文官,还特意挑选了两名武将:谢晦和檀道济,用以平衡朝中势力。年轻的谢晦出自豪门陈郡谢氏,尽管资历较浅,但在刘宋建立后迅速升迁,显现出不俗的才干。檀道济作为刘裕从北府军举起义时便跟随左右的老臣,自然成了托孤大臣的其中一位,他的军事才能也为其地位增加了筹码。
如刘裕所设想,四人各自代表文臣、武将、士族、军方的不同势力,设计目的在于互相监督制衡。然而,在刘裕去世后,实际的政局却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刘裕临终前交代要提防谢晦,但他未能预料到,这四人最终竟会联合起来废黜太子刘义符,导致刘宋王朝陷入混乱。
面对小皇帝刘义符逐渐展露出的野心,徐羡之、傅亮等人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刘义符尝试通过扶持亲信、整顿军务等举措来增强自己的权力,然而这些举动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最终他们联手起兵废黜了他。
事后,傅亮带领百官迎立宜都王刘义隆继位为新皇。然而,这些大臣的行为已深深触怒了新皇帝。虽然他们希望通过示好和托付保全自己,但刘义隆对他们的怀疑与敌意是难以消除的。在新的权力斗争中,三位托孤大臣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徐羡之、傅亮被迅速诛杀,谢晦和檀道济也未能得善终,刘宋政局再度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