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死李渊难以称帝,百姓给他修庙,名字人尽皆知

小博大史 2025-02-19 11:53:51

咱今儿个要聊的这位,在隋末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要是他不死,李渊能不能称帝还真得打个问号,而且百姓对他那是相当敬重,还给他修庙纪念,这人就是窦建德。

隋朝后期,跟秦朝末年的情况差不多,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天下苦秦久矣”的戏码再度上演。于是乎,各地反抗势力纷纷冒头,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战,各方势力都在抢夺地盘,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在这众多势力中,王世充、窦建德和李渊这三股势力最有希望。

窦建德的人生经历和刘邦有几分相似,都是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打拼起来的。不过窦建德可没刘邦那么好的运气,一场关键失误,让他在争夺天下的道路上折戟沉沙。

窦建德作为农民起义首领,很多人觉得他和陈胜挺像,但性格上可差远了。陈胜身上有不少性格弱点,窦建德却截然不同。在隋朝统治下,百姓生活艰难,窦建德加入了孙安祖的起义队伍。刚开始,他们只有一千多人的军队,可后来竟发展到十万大军。这一路上,足以看出窦建德的能力。而且他深知人心的重要性,特别会用人。

窦建德对百姓那是相当仁义。隋末乱世,盗匪横行,很多起义军也欺压百姓,可窦建德的军队从不干这种事,就这一点,百姓能不佩服吗?每次攻下城池,收缴来的财物,他一分都不要,全部分给当地百姓和麾下将领。行军途中,他也不搞特殊,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条件艰苦时,连肉都不吃。大家对他评价极高,说他“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刘邦因为好色被后世诟病,窦建德却不好女色,他后院的妻妾侍女加起来才几个人,别人送给他的女子,他都遣送回家。就因为这些品质和举动,窦建德在河北那是深得民心,短时间内就召集了大量军队。

窦建德出身很低,在隋末争霸的这些人中,李渊就不用说了,王世充和李密出身都比他高。但从他年轻时就能看出不一般。他少年时期就在村里很有声望,还做过隋朝的百人长。他这人特别仗义,明辨是非,虽说身为朝廷小官,却收留了重犯孙安祖。隋朝大乱后,他就带着兄弟们起事了。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带着起义军杀了涿郡通守郭绚,从此军队一步步壮大。大业十三年,他正式称王,还对跟随自己的兄弟进行分封。推翻隋朝后,窦建德名声大噪。当时天下没了皇帝,陷入混战,河北及周边的一些小势力都纷纷投靠他,势力进一步增强。隋炀帝被杀后,窦建德高举为其报仇的旗号,不仅师出有名,还吸引了不少隋朝旧臣。最辉煌的时候,他甚至得到了突厥的支持。而且在其他势力纷纷称帝时,他还坚守夏王的称号。要是没有后来那场关键战役,窦建德争夺天下的机会真的很大。

窦建德在山东和河北经营多年,积累了强大的军事根基,在河北声望极高。他最好的选择本应是依靠河北的势力,割据一方,李渊短时间内确实拿他没办法。而且当时天下势力众多,李渊也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坐山观虎斗保存实力是个不错的策略。

可惜啊,在军阀混战中,窦建德缺少远见,最终导致失败。他听信王世充的挑唆,放弃河北根基,要和李世民决战。当时李世民带着十万大军准备进攻王世充的洛阳,窦建德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支援王世充,二是效仿孙膑围魏救赵,围攻长安,逼李世民回援。窦建德思考后,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窦建德的大军和李世民在虎牢关相遇。虎牢关那可是易守难攻的地方,窦建德在这里耗费了大量时间。直到李世民攻下洛阳,他都没能攻破虎牢关。此时,大胜而归的李世民和窦建德狭路相逢。经过多日进攻,窦建德的军队士气低落,而李世民的军队士气正旺。结果窦建德战败被俘,被押送到长安后,被李渊给杀了。

有人可能会想,要是窦建德选了第二种方案,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其实啊,长安作为都城,李渊肯定派了大军驻守。就算窦建德进攻长安,短时间内也拿不下来。而且王世充实在不是能成大事的人,能力远比不上孙权,和他合作真不是明智之举。李世民都不理解窦建德为啥要和王世充合作,还主动出击。窦建德大概是有兔死狐悲之感,觉得王世充要是被杀,下一个就轮到自己,所以想殊死一搏。但两方势力合作,可不是只看一个人的能力。要是王世充有窦建德的雄才大略,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窦建德作为农民起义将领,没背景没出身,能在各方势力争霸中走到这一步,相当不容易。他被杀的消息传回河北后,很多百姓都争相为他立墓哀悼。大家说说,要是窦建德当时做了不同的选择,历史会不会被改写呢?

0 阅读:5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