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幻想,直面内卷

衣衣谈汽车 2024-07-31 08:24:31

2024年6月6日,在当天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集团曾庆洪对汽车行业激烈内卷现象提出了猛烈抨击,他说:“没钱赚、没有效益,这企业不可生存。企业目的是什么,是盈利。盈利干什么?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缴税,就业。现在裁员裁多少?广汽也裁了不少,告诉大家。这样下去,对社会、对国家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有大局、格局,长远长期主义这种战略,而不是眼前去卷,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

在同一天,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呼吁产业健康地竞争,他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也是举世无双的。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比较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地竞争,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要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对汽车工业而言,依法健康竞争十分重要,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7月11日,车Fans爆料,因为价格战导致宝马门店亏损严重,该公司7月将会降量保价。

随后,宝马旗下的一些车型的降价幅度开始回调,宝马“涨价”事宜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据《财联社》报道,宝马官方对外回应称,下半年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在宝马回调降价幅度之后,据说奔驰和奥迪也在讨论是否跟进,与之“共进退”。

他们试图通过行动“逃离内卷”。

卷的很苦

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几乎可称得上全球范围之内卷的最苦的一个产业。

去年底,笔者在长三角的车企走了一圈,到宁波湾时,吉利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任何一天的晚上10:30来到他们公司的总部大楼,一定会灯火通明。

这个人是我的前同事,一直在移动互联网公司打拼、创过业,他向我吐槽,新能源车企的内卷程度比之前那一波移动互联网的996厉害多了。

今年初,去和长城的朋友交流,也是一位前同事,在市场营销口,他说,工作到下半夜是常态,根本没有个人生活可言。

还是今年年初,那段时间经常在上海嘉定出差,发现车企员工们默认周六是上班的,高管们默认是没有周末的。

华为智选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一年365日无休。

在如此激烈的内卷之下,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周期,从造型冻结到SOP,从原来的36个月逐步向12个月逼近,据称,有一些车企在挑战9个月干出一个车型的极限速度。

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逼迫车企在产品上展开拳拳到肉极限搏杀,致使现在的一个年度小改款,会让人误以为是中改,而中改则会带来换代的效果。

一家新势力车企,一个车型平台在推出后2年就进行了升级换代,令人震惊。

价格战则是一种致命的竞争游戏。

年初,一位新势力的负责人告诉我,中国市场价格的整体折扣率至少是15%。

BBA的纯电车型价格打五折,屡见不鲜。

受新能源车型的冲击,油车不得不降价迎战,你会看到13万元的凯美瑞,也会看到6万元的轩逸。

很多车企的运营状况在急剧恶化,车企的裁员此起彼伏。

当整车企业在疯狂内卷时,上下游则更快、更早地在承受阵痛。

就在最近,曾多年蝉联汽车经销商TOP100排行榜第一位的广汇汽车集团,因连续20天股票面值不足1元,正在进入到退市程序。

这是一家在2023年拥有695家4S店的行业巨无霸,2023年的营收达1379.98亿元。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3年,有43.5%的经销商是亏损的,重庆一家经销商巨头重庆汽贸认为情况更严峻,2023年,全国经销商之中亏损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激烈价格战的另外一个直接受害者是供应链。

2023年,某自主头部车企的供应商竟联合发函,指控该公司未经乙方同意,直接扣减了合同货款的10%以进行降本。

但该车企坚称这是年降。

在过去,主机厂的采购会一年与供应商谈一次降价,现在则是一个季度一次。账期在持续变差,9个月属于基本操作,12月也不奇怪,承兑汇票非常普遍。

开发费没了,开发周期大幅缩短,开发流程乱了,变动越来越频繁,工作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加班是家常便饭。

《时代周刊》统计了243家汽车零部件及锂电上市公司,其中43家归母净利润为负,116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上市公司,正在因为电动车的崛起,由于客户结构单一,在经营中陷入了麻烦。

放弃幻想

虽然很痛,但汽车从业者依然需要面对现实。

市场竞争的烈度,不由市场参与者的意愿决定,而是由市场固有结构决定的。

这些结构性的原因,导致了当下如此激烈的产业竞争。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如此激烈,第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油车产能”的过剩,或者说是新能源产能的狂飙突进。

在中国市场,乘用车市场终端容量在2200万辆左右,多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油车的现实产能在3000万辆左右,此外,新能源的产能在快速扩张,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辆。

当如此之多的“新质生产力”入局时,必然会和油车产能展开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战。

在过去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5.77%,一路飙升到2024年的39.37%,尤其是截止2024年6月,渗透率已逼近50%。

速度太快了。

为什么会这么快呢?

对于新入局的产能而言,传统车企的实力无比强悍,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窗口把自己发展壮大,而不能坐等大象转身。

王传福的说法是,新能源是市场的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在中国市场,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速度是如此迅猛,油车在5年之内,被吃掉一半市场,这是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

产业格局重构,是另外一个汽车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原因。

在中国汽车市场,有多场战役在同时展开。

一场战役是电车替代油车,参与竞争的双方是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和跨国车企。

一场战役是智能电车替代电车,参与竞争的主力是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主要是传统自主车企。

2024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50%,以这种速度增长,到2025年12月,即在18个月之内,当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会超过70%,甚至更高。

一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70%,基本上可视为电车替代油车大的格局基本确定。

在这个时候,谁掌握的市场份额越高就越有利,其他参与者后续要想要抢夺份额和改变格局,难度会大幅加大。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电车替代油车的战斗,较大概率在18-24个月之内初步告一段落。

对于每一家参与竞争的强力车企而言,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抢夺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这是为何,比亚迪在年初时,即频频发动价格攻势。

此外,非常不凑巧,智能电车替代电车的战役也正在爆发。

由于大模型、端到端、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智驾的体验,开始能够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差异化的价值,并影响购买决定。

这是新势力可以发上力的时刻。

对于新势力而言,必须要利用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能力短板未被补齐之前,玩命提速,扩大高阶智能电车的销量规模,尽快实现在AI智能赛道的规模效应。

智能电车的产业特性,是市场参与者如此焦虑,如此玩命的另外一个因素。

智驾、智舱,都会有极强的规模效应。

本质上,是AI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智驾和智舱只是承载AI的应用。

这种规模效应,会使得规模不够的企业无法继续参与竞争。

在这个市场,包括雷军、余承东、李想、何小鹏等新势力的领军人物,普遍认为,在终局的阶段,全球范围内能够留下的“车企”在5-10家的样子。

这样的判断会让市场参与者更加焦虑,获得市场份额和做大规模的心情尤为迫切。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带来了极致的效率提升,使得他们具备了通过打价格战替代油车产能的资本,这是当下产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任何一次产业更替中,新产能必须要在效率上完胜旧产能,产业更替的事情才会发生,而这也是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上演的故事。

以特斯拉为例,其组织效率在各个方面都树立了极高的标杆。

在制造效率上,该公司可以在10个小时生产一辆,而老牌车企大众的时间则是35小时。

在单车效率上,在特斯拉,虽然销量已经逼近2百万辆,但该公司只用了Model Y和Model 3两个车型,就实现了上述总销量中95%的销量。

简洁的SKU构成,给该公司带来了极致的运营效率提升,包括研发效率、采购效率、制造效率、销售效率和市场效率……

丰田汽车会长丰田章男曾多次指出,该公司很难通过制造电动车盈利。

他是对的,一个企业,如果通过7年时间,研发一个车型,单车年销量只有10来万辆,确实很难盈利。

特斯拉可以,中国的有一些公司也可以。

在中国,以当下的研发人力成本,如果用2年时间研发,单车年销量为10万辆,那会具备不错的盈利能力。

对于中国的车企而言,通过更加极致的效率,更具竞争力的成本结构,更加创新的车型产品,便能够在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支柱产业的生死之战中胜出。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根据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2024年6月,在中国市场,中国品牌车型的市占率再创新高,达到了58.6%。

直面内卷

对趋势的判断非常关键,如果判断错了,决策大概率也会错。

对于中国的车企、经销商、供应商们而言,需要面对的现实是:

在接下来的2年,竞争会依然激烈,甚至于会更加激烈;

2.在接下来的2年,一些实力不够、效率不高的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离场。

基于这样的判断来制定战略,相关企业才会有更高的概率熬过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产业更替周期。

基于这样的判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呢?

1.打造品牌。

在智能电车这个全新的产业中,品牌格局正在重构,一些旧的品牌会离开,必然会伴随着新品牌的崛起,这是打造品牌的机会。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进入大众购买阶段,市场将会逐步从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过渡,有效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你避免激烈的价格战。这是打造品牌的必要性。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你承诺的用户价值刻进用户心智。

2.提升单品效率。

在汽车产业,单品效率是一切运营效率的根基。每一个单品,都是一个品牌,请注意打造你的产品品牌,使之在所处细分市场中有更好的市场地位。

这也是提升单品效率,摆脱价格战的有效手段。

3.持续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还有产品创新,在新技术、新产品高速发展的阶段,创新是打造品牌的最佳手段。

没有创新的产品,不仅无法塑造自己的品牌,也很难获得用户关注、获得流量。

缺乏创新的产品,无法逃脱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厄运。

4.提升组织效率。

这是一切的基础,知易行难。

当然了,当一些旧的产能退出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新的产能起来,有人离场,就会有人入场。在一些旧事物逝去时,必然会有新事物来替代,更加美好、灿烂和辉煌。

最后,打一个小广告,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即将启动“建约EV预测车型创新专场”系列活动,走进车企,与相关人员一起探讨,如何通过产品创新穿越这无比激烈的内卷时代。

0 阅读:35

衣衣谈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