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集采药质量的争论在医疗界掀起波澜。一边是国家医保局、药监局接连发声,以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和全覆盖监管力证集采药安全可靠;另一边,部分临床专家却频频质疑药品疗效,甚至提出"抗生素过敏、麻醉不睡、泻药不泻"等惊悚说法。当权威部门与一线专家观点激烈碰撞,这场争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利益暗流?
数据说话:集采药疗效经得起检验
针对网络流传的"降压药不降压"等说法,国家医保局亮出硬核证据:瑞金医院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的研究显示,仿制药与原研药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更耐人寻味的是,被诟病的"泻药不泻"药品尚未投入使用,所谓疗效不佳的指控不攻自破。药监部门每年对600多家集采药企实施"双覆盖"检查,9个质量问题药品中6个竟是进口原研药,这记耳光打得某些推崇原研药的专家脸上火辣。
专家质疑VS患者选择权:谁的算盘在响?
就在国家部门力挺集采药之际,上海20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对原研药实施差异化报销。提案中充斥着"疗效不稳定""危及生命"等情绪化表述,却拿不出符合循证医学标准的证据。耐人寻味的是,联署专家中不乏三甲医院管理者,而集采政策恰恰打破了医院"以药养医"的潜规则。当某三甲医院普外科主任声称"医生没有选择权",却对医院保留原研药采购通道的事实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失明是否别有深意?
药企"军备竞赛"揭开成本谜底,药品集采到底触动了谁的利益?
央视近日曝光阿司匹林肠溶片成本真相:单片原料成本仅0.003元,浙江某药企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将价格压至0.034元/片。这场"成本揭秘"犹如照妖镜,映照出原研药暴利时代的终结。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仿制药处方占比达90%,日本约80%,而我国集采后仿制药使用率才逐渐接近国际水平。某些专家对国际惯例视而不见,却对国产仿制药百般挑剔,这种双标态度令人玩味。
而且,大家可以想一下,集采药降低的是药厂的价格,伤害的是药厂的利润,为什么药厂没有出来质疑集采药,这些所谓的医疗专家却跳出来质疑集采药,药品集采到底是触动了谁的利益?
争议背后:万亿市场的利益重构
集采政策实施6年来,累计节约的6300亿元中,80%已转化为创新药发展资金。这场医疗改革的深水区博弈,本质是14亿人"保基本"与少数群体"求高端"的路线之争。当某委员建议"经济能力强的患者可自费购买原研药",我们不禁要问:医疗公平的底线是否正在被特权思维侵蚀?那些声称"为患者代言"的专家,究竟在维护谁的利益?
国家药监局最新消息显示,2025年起所有集采药将强制使用追溯码,这场质量保卫战已进入数字化攻坚阶段。在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较量中,我们既要警惕利益集团借"质量焦虑"反攻倒算,也要警惕个别专家以专业之名行垄断之实。毕竟,当美国低收入群体依赖仿制药续命时,某些中国专家对"廉价好药"的莫名敌意,实在让人嗅到了资本铜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