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这315才刚过没多久,当中“背刺”消费者的食品让消费者脊背发凉,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现在央视竟然又曝出4大水果骗局。
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在吃水果时担心自己是否吃到了“化学糖水”或其他伪劣产品,水果本该是健康的天然食物,然而它们却在某些商家的精心包装下成为了“造假”产业的一部分。

那么究竟是哪些水果正在“骗”消费者呢?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市场上的“水果椒”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一些电商平台的网红商品,不少商家会将这些五光十色、外形可爱的“水果椒”打上“营养丰富”的标签。
一时间消费者纷纷慕名而来,愿意支付高价购买这种“新奇水果”,特别是彩椒,许多人看到它五颜六色的外观和好奇,最终都想要购买试试。

而商家利用这种认知偏差,将其包装成了“水果”,并用价格把它推向了高端市场,但是真实的情况却让人吃惊。
彩椒本质上并不是水果,而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来自辣椒科,味道虽然较甜,但其含有的营养成分与水果相差甚远。
它的主要卖点是外观美丽,颜色鲜艳,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和家庭主妇的喜爱,这些“水果椒”不仅可以用来装饰菜肴,口感也相对较甜,似乎是“健康食品”的一部分。

商家通过虚假宣传,给它贴上“水果”标签,并在广告中大肆宣传其丰富的维生素C、抗氧化等营养功效。
这样的包装和宣传手法,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购买,价格一度比一般蔬菜贵上几倍。
当一些消费者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这种“水果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首先,它并不含有高于普通蔬菜的营养成分。

即便它的口感较甜,也并不代表它比真正的水果更健康,其次,商家的宣传并没有告诉消费者,彩椒与真正的水果在口感、营养及成分上完全不一样。
所谓的“水果椒”,更多的是依靠商家的包装和营销手段,将一种普通蔬菜打造成了“高级水果”,这种营销方式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让他们付出了远超实际价值的价格。
但是在“高原特产”这号上来说,这水果蔬菜可以说就是“小菜一碟”。

提到“藏乌梨”,许多人会想象它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珍稀水果,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
它的外观乌黑发亮,价格高达10至30元一个,似乎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象征,食用它的人也常常被告知它具备“抗癌”功效。
但是这种梨与普通的梨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它们的外观之所以如此“独特”,只是因为商家将普通的砀山梨或雪花梨经过高温加热后,让梨的表皮氧化变黑,巧妙地模拟出一种所谓的“高原特产”外观。

商家甚至宣称,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梨来自“高原”,并且富含花青素、硒等营养成分,具有抗癌、延缓衰老等神奇功效。
这样的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购买的是来自高原的珍贵水果,打着“天然、绿色”的旗号,价格被推高了数倍。
但实际上,这种“藏乌梨”不仅并非来自高原,连最基本的“天然”二字也无法打上标签。

它只是经过简单的人工处理,利用高温加热将梨的外表变黑,实际上与普通的梨并无实质性差异。
这种梨不仅口感与普通梨相似,甚至由于高温处理,果肉的营养成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无法达到商家所宣传的那些“神奇效果”。
消费者购买了这些“高价梨”,不仅是花冤枉钱,更有可能因为购买了劣质的、经过处理的水果而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商家的宣传通过包装和广告让“藏乌梨”看起来神奇无比,消费者也因此愿意为这种“珍贵水果”支付昂贵的价格,完全没有意识到它只是被简单处理过的普通梨。
这种用简单加工手段伪装出来的水果,已不止藏乌梨一家,许多商家都在通过“物理处理”或者虚假的产地标签,制造出一款款“高端水果”,大肆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它们通过美丽的包装、诱人的宣传,让许多人产生了对健康食品的盲目追捧,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水果的真相。

如今许多人都追求“天然”的水果,因为我们常常认为只有天然生长的食物才是对身体最有益的。
然而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网红水果”横空出世,很多消费者发现,这些水果外表光鲜、口感诱人,但它们背后的秘密却让人不寒而栗。
一些商家通过大量的添加剂处理,将普通水果变得更加美观和甜美,甚至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升级版”的天然果实。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西梅,这种外观鲜艳、色泽如宝石般迷人的小水果,自从进入市场后便迅速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宠儿。
无论是在景区还是小吃摊,它都被称为“本地特产”,而且其甜美的口感让许多人一试成主顾。
可是当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所谓的“金西梅”根本不是什么天然水果,而是一种经过化学添加剂加工的蜜饯。

商家通过将西梅或李子与大量的糖精、色素、防腐剂等化学物质混合,不仅让它们外观更加光鲜,还能延长保质期,使得这种“金西梅”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价格比普通水果高出数倍。
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金西梅甚至使用了工业色素染色,表皮鲜亮、诱人,但口感却远远不及天然水果。
许多消费者反映,吃过之后,舌头甚至会被染成红色,甜味也异常浓烈,吃下去不仅没有享受到天然水果的清爽,反而给身体带来了潜在的健康隐患。

此外市场上还有其他类似的“添加剂泡大”水果,比如一些“爆炸桃”,这些桃子表面裂开,看起来十分饱满,商家将它们包装成“独特品种”,价格远高于普通桃子。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所谓的“爆炸桃”并不是某种特殊品种,而只是普通的冬桃,由于过多的水分和营养堆积,导致果实自然裂开。
商家巧妙地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将它们包装成了“特殊品种”,并以高价出售,虽然这些桃子口感甜美,但裂口的水果比起正常的水果更容易腐烂,食用后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商家为了提高水果的外观和口感,不惜使用色素、糖精、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这不仅影响了水果的天然风味,更可能对人体造成长期的危害。
尤其是这些水果的生产过程并未被清晰标注,消费者很难知道自己所购买的水果究竟含有哪些化学物质。

许多商家将外形像辣椒一样弯曲、果核异常细小的芒果包装成新型珍稀水果,声称它口感独特,营养丰富,价格也比普通芒果高出几倍。
商家通过这种“稀有品种”的宣传,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然而,经过一番调查后,真相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所谓的“辣椒芒”实际上并非什么新型的珍稀品种,而是发育不良的贵妃芒,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光照不足或营养不均衡的影响,这种芒果的外观与普通芒果大不相同。

它的果核非常小,且形状弯曲,看起来像辣椒一样,口感也与普通芒果有很大区别。
商家将这种芒果包装成一种稀有品种,通过虚假的宣传将它推向市场,声称这种水果非常难得,且营养成分更丰富,口感更好。
于是许多消费者因为好奇,纷纷花高价购买,结果却发现这种芒果的口感远远不如普通芒果,而且它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商家所宣称的那么高。

商家之所以将这种发育不良的芒果包装成“辣椒芒”,正是看中了消费者对稀有水果的需求心理。
消费者一旦看到“新型品种”或者“珍稀水果”,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购买的是市场上少见的高端水果。
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不再过多思考水果的真实情况,而是被商家的宣传所左右,最终付出了比普通芒果高得多的价格。

这种营销手法并不罕见,事实上,市场上有很多水果都被商家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包装,打着“新奇”或“稀有”的旗号,收割了大量消费者的“智商税”。
而消费者在选择水果时,往往容易被外观和宣传所迷惑,忽视了水果的真实来源和实际质量。
辣椒芒的骗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不仅让消费者付出了高昂的费用,还让他们购买到的是不符合预期的次品。

那么如何避免掉入这些“水果骗局”的陷阱呢?首先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不应轻易相信那些过于夸张的宣传,尤其是那些打着“稀有品种”或“高营养价值”旗号的水果。
许多时候,这些水果的所谓“新奇”或“高端”特性,都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和包装制造出来的。
而消费者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水果的本质,尤其是对一些价格虚高、宣传过于夸大的水果保持警惕。

并且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最好选择那些信誉度高、透明度强的商家或品牌,正规渠道的水果往往质量有保障,商家也会提供清晰的产品信息,包括水果的来源、品种、产地等。
如果是在市场上购买水果,可以通过外观、气味等方面判断水果的质量,避免购买那些外观过于美丽、口感异常的水果。
尤其是对于那些过于完美的水果,消费者要警惕它们是否被添加了某些化学物质或经过特殊处理。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应该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和知识储备,通过了解一些水果的基本常识。
例如水果的季节性、品种特点等,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水果时,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水果,如果无法通过自己的判断来识别其真伪,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等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避免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误导。

水果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理应是健康和天然的代表,但随着商业化的扩展,市场上的一些不良商家却借机在水果中添加不必要的成分或通过虚假宣传来欺骗消费者。
通过央视的曝光,我们看到了许多常见水果的背后暗藏的骗局,提醒了我们在选择食品时,必须保持警觉,理性消费。
参考文章2025-03-13 湖南日报 起底“藏乌梨”骗局:虚构的高原特产,普通梨高温加工而成

2025-03-28 金台资讯 这些水果界的“大忽悠”,你可买过?

2021-11-22 环球网 央视新闻 金西梅不是西梅,那究竟是什么?遇见这种高颜值水果千万别买!

2025-03-25央视新闻客户端 起底“水果骗局”!这些“智商税”水果要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