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似乎比以往来的都要“热闹”一些。往年的冬天,总让人手脚冰凉,羽绒服早早上身,而今年却像是被温暖包裹了一般。
不少地方的人们都在感叹:“今年的冬天可真奇怪!”难道今年又是一个暖冬?这一话题引起了农村朋友的特别关注,因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方面面。
本文就结合三大迹象,帮大家分析一下今年的冬季到底会怎么走,应该如何应对。
迹象一:温度偏高成主旋律,11月和12月“暖得离谱”今年11月和12月的气温明显偏高,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街头依然能看到不少穿着单衣的人,这种反常现象已经引起了气象学家的关注。从数据来看,南方多个城市的气温突破了往年同期记录,北方部分地区的降雪也出现了大幅推迟。
气象专家指出,今年冬季暖意明显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这种现象会导致全球气温普遍升高,而冬季偏暖正是其中之一。短期的温暖未必是好事。暖冬让土壤冻层深度变浅,春天土壤解冻后容易导致水分流失,对于农作物生长并不友好。气温偏暖还可能诱发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业生态平衡。
迹象二:农谚预言成真,倒春寒也许正“虎视眈眈”农村老一辈的“土办法”往往有一定科学道理。今年冬至节气落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这正应了那句谚语:“冬至在尾,寒冷在二月。”简单来说,冬季前期可能暖和,但后期大概率会迎来倒春寒。
倒春寒带来的危险可不容小觑,比如果树的花蕾容易遭受霜冻袭击,直接影响产量。倒春寒还可能导致刚刚返青的小麦受冻,甚至颗粒无收。这对种植户来说,是无法承受的经济打击。所以农民朋友一定要多留心天气变化,提早准备相关防护措施。
迹象三:全球变暖加剧,暖冬或成未来“常态”全球变暖这个词,过去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现在它已经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从2000年到现在,全球气温逐年攀升,极端天气频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暖冬现象越来越多,且影响越来越广。
暖冬的到来并非全是坏事,农户取暖费用降低,牲畜越冬成本也相对减少,但问题是:暖冬背后的极端天气让人防不胜防。许多专家预测,2025年初可能会有阶段性极寒天气,这种极端冷热交替的模式对农业生产尤为不利。
暖冬如何影响农业,农民朋友该怎么应对?暖冬会打乱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周期,特别是冬小麦和油菜。暖冬下,它们可能会提前返青,消耗过多养分,后期极易受到倒春寒侵袭。
害虫的活跃程度也会大幅提升,比如蚜虫、蓟马等,它们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威胁更大。
农民朋友们需要在暖冬期间做好以下几件事:
1、提早修缮温室大棚,确保果蔬作物能够避开极端气候。
2、科学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保护作物健康。
3、提前储备饲料,并注意牲畜圈舍的保暖工作,避免饲料短缺和寒潮侵袭双重影响。
城市居民也不能掉以轻心,如何防寒保暖?暖冬虽然总体气温较高,但阶段性寒潮仍可能造访,城市居民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建议大家:
1、衣橱中留几件厚实的冬装,尤其是羽绒服,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降温。
2、家中常备感冒药、退烧药等,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更需注意。
3、天气偏暖时注意通风,避免室内过于闷热滋生细菌。
结语综合来看,今年的冬天更像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调皮鬼,暖冬成定局的可能性很大,但倒春寒的威胁也不能忽视。
无论是农民朋友还是城市居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您觉得今年冬天会暖冬还是冷冬?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参考来源中国气象网
新华社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
农村基层种植户的反馈与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