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乾隆皇帝是个极爱排场的主儿,六下江南,每次都兴师动众,动辄数千人马浩浩荡荡随行。可知这位爷的排场到底有多大么?且说那御膳房光是带着的活羊就有一千头之多,光顾着喝的水,就得从各省调配名泉,连随行的乳牛都有七十多头!
更令人咋舌的是,光是一天的伙食费就要花掉三万两白银!这是个什么概念?那时候的贵州、云南一年的赋税也不过五六十万两。也就是说,这位爷光吃饭一项,一个月就能吃掉一个穷省的全年赋税!
这么个吃法,朝廷的内帑能受得了吗?沿途的官员和百姓又是如何应付的?
一、南巡饮食规模之浩大说起乾隆南巡的排场,那可真是惊天动地。每次南巡前半年,沿途各省就得忙活起来。且说乾隆十五年那次南巡,光是随行人马就有二千五百多号人,这还不算各地迎来送往的官员呢!
当时的江南总督高晋收到消息,立马派出三百多名衙役,专门负责打探沿途各地的山珍海味。这些衙役们走街串巷,打听哪家菜馆的手艺好,哪个厨子最受欢迎。不出半月,就把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的名厨都给物色齐了。
御膳房的规模更是大得吓人。光是专门的御厨就配备了一百二十名,这些厨子都是从各地挑选出来的顶尖手艺人。其中有四十名来自苏杭一带,专门负责江南菜系;三十名来自山东,擅长烹饪海鲜;还有五十名是从京城带来的满汉御厨,专门负责满族口味的菜肴。
食材的调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且说那年腊月,内务府就派出了二十支运输队伍,分头行动。一支往山东收集海参、鲍鱼;一支去浙江采购龙井茶、火腿;还有一支专门负责从京城运送活羊。这些队伍昼夜不停,生怕耽误了皇上用膳的时辰。
最有趣的是水的调配。乾隆规定,进了山东地界就得用济南的珍珠泉水,到了江苏境内必须换成镇江金山的泉水,到了浙江又得换成杭州虎跑泉的水。为此,沿途各省衙门特意组建了"御用水队",每隔五十里就设一个水站,专门负责更换新鲜的泉水。
各地官员的准备更是煞费苦心。杭州知府王德溥听说皇上爱吃莲子羹,立即下令西湖一带的农民,连夜采摘新鲜莲子,并派人日夜蒸煮,只为保证皇上随时能吃上新鲜的莲子羹。苏州知府则包下了全城最好的酱园,专门腌制各色咸菜,以备不时之需。
就连沿途驿站也不敢怠慢,每个驿站都备有三桌不同口味的饭菜。这还不算,一听说御驾将至,立马再添三桌。生怕皇上一时兴起,想换个口味。这般准备,直把各地官员累得够呛,却又不敢有半点马虎。
二、饮食标准之奢靡要说这御膳房的标准,那可真是高得离谱。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每次南巡,光是御膳房的规矩就写了厚厚一本,足足有三百多条!
单说这早膳吧,每天卯时一刻必须摆上十六道菜。其中汤品至少要有三样,一碗是冰糖炖燕窝,一碗是鸡茸清汤,还有一碗是时令的养生靓汤。主食也有讲究,从北京带来的御用面点师傅,每天五更天就得起来和面,非得用玉泉山的水不可。
菜品更有讲究,荤素搭配要恰到好处。素菜要用当地最新鲜的时蔬,荤菜则必须用从北京运来的牛羊。这牛羊肉可不是随便就能端上龙案的,每头牛羊都得经过太医院的检查,合格后还要专门养在特制的棚圈里,只喂以精细的草料。
还有一桩新鲜事,说是乾隆二十年南巡时,特意从宫里带出来一批御用厨师,专门负责挑选新的厨子。这些御厨走遍江南各地,要选拔最好的厨师加入御膳房。考试的内容可不是一般的严格,光是刀工就得测试三天。最后从三百多名应考的厨师中,只选中了八个人。
这八个新选的御厨各有所长。一个叫陈永昌的扬州厨师,擅长做松鼠桂鱼;一个叫王德贵的苏州师傅,最拿手的是蟹粉狮子头;还有个杭州来的周师傅,蒸笼点心那是一绝,尤其是他做的西湖莲蓉包,连太后都赞不绝口。
饮用水的规矩更是严格。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要派人提前三天去取水,用特制的银罐密封保存。这水还不能直接用,得经过四道工序:先用白玉过滤,再用银丝细筛,然后用瓷器盛放,最后还要经过太监们的试水,确保万无一失。
最特别的是,乾隆还有个规矩,每到一处必须品尝当地的名菜。这可把地方官员愁坏了,生怕做不到皇帝的口味。有趣的是,当乾隆到了杭州,本地官员特意请来了龙井村的农妇,现场演示龙井茶的炒制过程。这一下可讨了圣心,乾隆当场就赏了那农妇二十两银子。
乾隆还特别讲究餐具。随行的御用餐具足足装了十八箱,既有景德镇特供的青花瓷,也有北京宫廷专用的金银器皿。每顿饭前,御膳房都要派专人用开水烫洗三遍,擦拭得纤尘不染才敢使用。
三、费用支出之惊人说起这南巡的花销,那可真是天文数字。单说乾隆二十五年那次南巡,光是在苏州停驻的十天,就花掉了五十多万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苏州一年的赋税收入也不过百万两出头。
每日的基本开支更是令人咋舌。据内务府的账本记载,光是一顿御膳的食材费用就要三千两。这还只是皇帝一个人的,后面还有两千多号随行人员要吃饭呢!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也是按品级划分:亲王每天二十两,大臣十两,普通侍卫也有五钱的标准。
更让地方官员头疼的是赏赐开支。乾隆最喜欢在用完膳后,把剩下的菜品赏给随行大臣。这看似是皇帝的恩典,实则苦了地方官员。因为这些赏赐的菜品必须立刻补上,以备下一顿御膳之需。江苏巡抚沈荃就在奏折中提到,光是这些赏赐的补充,每天就要花掉五千两银子。
各省筹措银子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浙江巡抚赵晋从盐商那里借了二十万两,答应事后让他们多卖几万担盐来抵债。江苏布政使干脆向当地富商摊派,美其名曰"共襄盛举"。而山东巡抚则想出个绝招,把运河上的商船过路费提前收了半年。
有趣的是,乾隆每到一处,必定要体察民情,问问米价。可巡抚们早就打点好了,沿途摆了不少"样本铺子",米价比实际便宜一半。这些"造假"的花销,也得地方官员自己想办法。据传苏州知府为了应付这一出戏,专门花了一万两银子布置街道。
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更是巨大。江南六府在乾隆南巡后的三年里,赋税收入都不及往年的七成。原因无他,实在是地方库银被掏空了。扬州知府在南巡结束后写了份密折,说是光靠正常税收,起码得十年才能补上这次的窟窿。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乾隆六次南巡,每次的规模都比上一次大。到了最后一次,随行人员已经突破三千人,每天的开销更是达到了五万两。这笔钱从哪来?还不是地方官员绞尽脑汁去筹措。有的典当公田,有的借高利贷,甚至有的直接向百姓加征"临时捐输"。
这般挥霍,连朝廷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兵部尚书傅恒就在廷议上说过一句:"一次南巡,抵得上平定准噶尔的军费。"这话传到乾隆耳朵里,倒也没见他动怒,只是笑着说:"朕体察民情,不能太过简陋。"
四、扬州盐商的特别献礼要说江南富贾,扬州盐商可谓是数一数二。这些靠着专营盐业起家的商人,个个都是富可敌国。单说盐商马荃,家产就有数百万两之巨。这些盐商为了讨好乾隆,可是下了血本。
乾隆二十五年南巡时,扬州盐商会首马荃就拿出一百万两银子,专门用来招待皇帝。光是聘请厨师的费用就花了五万两。这些厨师可不是一般的行家,都是从扬州各大酒楼挖来的名厨。为了让这些厨师专心伺候皇上,马荃许诺他们,只要把这顿饭做好了,每人赏银千两。
扬州城内最有名的"冶春园"大酒楼,更是被盐商包下来改造成御用饭庄。酒楼里原有的桌椅板凳全都换成黄花梨木的,餐具也全换成了金镶玉的。就连厨房里的炊具,也是特意从苏州定制的纯银锅碗瓢盆。
盐商们还专门从各地搜罗稀罕食材。有个叫沈荫楼的盐商,竟然派人去福建漳州买了一百只珍贵的白凤凰,就为了给皇上做一道"白凤归巢"。这道菜的典故来自唐朝,据说是武则天最爱吃的一道菜,做法极其讲究,需要用白凤凰的胸脯肉配以金丝燕窝一起蒸制。
更绝的是扬州名菜"文思豆腐"的改良版。原来的文思豆腐就已经够讲究的了,要把豆腐切成头发丝那么细。可盐商们觉得还不够看,特意找来扬州最有名的厨师顾文思的徒孙,让他研发出新做法:不用豆腐,改用燕窝丝配以蟹黄,一样切得像发丝般细,这一道菜就花了整整三万两银子。
满汉全席更是让乾隆大开眼界。这席面一共摆了一百零八道菜,分成四轮上,每一轮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轮是"山珍海味",有鱼翅、海参、鲍鱼;第二轮是"飞禽走兽",有熊掌、鹿筋、凤尾;第三轮是"时鲜蔬果",都是当季最珍稀的食材;最后一轮是"点心甜品",光是糕点就有三十六种。
盐商们的手笔可不止于此。他们还在扬州城外专门建了一个"御膳园",里面种满了各种珍稀蔬果。园子里还养着各种名贵禽畜,随时可以供御厨取用。这座御膳园光是地基就花了二十万两银子,建成后又聘了五十多个园丁专门打理。
这般奢靡的排场,就连见多识广的随行大臣都惊叹不已。礼部侍郎纪昀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扬州盐商之富,超乎想象。一顿筵席,抵得上寻常府县一年收入。"据传,乾隆在扬州期间,每天的饮食支出都在十万两以上,这还不包括赏赐给大臣们的那些菜品。
五、历史影响与反思六次南巡的奢靡排场,给江南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据苏州知府的奏折记载,仅乾隆四十五年这一次南巡,就让苏州城的商铺倒闭了三百多家。这些商铺不是被征用就是被迫借钱给官府,最后无力偿还,只得关门大吉。
杭州城的情况更是惨淡。为了给皇帝准备御膳,当地官员强征了大量的农田用来种植贡品。西湖周边的农民被迫改种御用蔬菜,连最基本的口粮都无法保证。据统计,仅杭州一地,就有上万亩良田被改作"御菜园"。
而扬州盐商的挥霍更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盐商们为了筹措巨额资金,纷纷提高了食盐的价格。一斤盐的价格从原来的二分钱涨到了五分,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过,这些奢靡的排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江南菜系,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成熟的。比如苏州的松鼠桂鱼、扬州的狮子头,都是当年御厨们为了讨好乾隆,精心研制出来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为了记录这些精美菜品的做法,扬州盐商专门组织人手编写了一本《天下第一馔》。这本菜谱详细记载了三百多道宫廷菜品的制作方法,成为了研究清代饮食文化的重要史料。
南巡制度本身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乾隆朝开始,南巡不再仅仅是皇帝体察民情的政治活动,更成了一种奢华的文化展示。各地官员争相展示当地特色美食,让南巡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美食博览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铺张浪费的风气也影响到了民间。富商们竞相效仿,动辄摆出几十道菜的排场。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一些富商家的宴席,光是菜品的种类就超过了五十道,俨然是一场小型的"满汉全席"。
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道光年间。虽然朝廷三令五申要求节俭,但地方官员和富商们的宴席规模反而越发庞大。据说道光年间苏州一位盐商的女儿出嫁,光是筵席就摆了三天,每天都是一百零八道菜,完全是照着当年乾隆南巡的规格来办的。
至于南巡给朝廷带来的影响,从档案中也能窥见一斑。内务府的账簿显示,自从乾隆开始大规模南巡后,朝廷的财政支出逐年攀升。到了嘉庆年间,内务府不得不开始削减各项开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之前南巡的挥霍。据统计,六次南巡的总花费,相当于清朝十年的军费开支。
酱小蜜的撒漫沙
这孙子其实就是败家子?怪不得后来被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打进中国,和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几十亿两白银的割地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