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有一位默默无闻的门客,名叫毛遂。他在府中三年,始终未受重用。直到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压境围攻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奉命前往楚国求援,临行前需挑选二十名得力助手,却只凑够十九人。这时,毛遂主动站了出来。面对平原君的质疑,他自信答道:“若将我比作锥子,今日便是破囊而出之时。”正是这份果敢,让他开启了传奇之路。
抵达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从清晨谈到正午,合纵抗秦之事仍无进展。毛遂见状,持剑直闯朝堂,厉声质问楚王:“秦如虎狼,赵国若亡,楚国岂能独善其身?今日合纵抗秦,于楚百利而无一害!”他列举苏秦合纵旧例,直言秦军虽强,但赵魏韩若联合反击,必能扭转乾坤。一席话掷地有声,楚王当场歃血为盟。平原君惊叹:“毛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自此,毛遂声名鹊起,被赵王封为谏议大夫。
然而,这位“亮剑英雄”的结局却令人唏嘘。晚年辞官归隐后,毛遂迁居滏阳河畔。公元前228年,秦军灭赵,北进途中遭遇赵地军民殊死抵抗。滏阳河北岸一役,毛遂率众血战,最终壮烈牺牲。一代辩才,以最刚烈的方式谢幕。他的故事,不仅留下“毛遂自荐”的千古佳话,更印证了乱世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的紧密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