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思考“商业逻辑”方面的有关问题,也通过自己的经历看到了一些当年在逻辑思考方面的不足。很久我曾经管理过一家杂志社,在投资人问起广告销售业绩为什么下滑的时候,我给出的观点和很多人是一致的:网络媒体开始兴起,人们对于报刊杂志的时间周期、效率、历史信息查询……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满意,广告业绩的下滑也就成为“必然”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我还是太年轻了,真的是因为运气太好才做到了管理层的位子,如今的我回顾自己当时的论调,真的感觉有如“高山滚鼓”,听到的完全都是“不通不通”。因为读者不满意所以得导致了广告主的不满意,因为广告主不满意所以广告投放量下降——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逻辑,而是实际上被我当作理由和结论的,不过是经营当中的一种现象,——并非“广告卖不出去”的真正原因。
一步步倒推的话,可以发现广告主对于杂志的不满并非基于杂志的本身,我所在的那家杂志社无论从内容水平还是营收能力方面都是很稳定的。即便是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但是因为当时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硬件与服务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无法上网的环境之中,平面媒体是一个“还算可以接受”的信息来源。广告主的“不满”,其实是来自于比较之后的“更优选择”。
就如柯达相机的“横空陨落”一样,如果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用户对柯达相机不满”,那么就会忽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市场更新换代”这一根本原因。不找到问题的根源,总是想着去完善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很有可能陷入“投资越多离赚钱越远”的境地当中。
“客户不满”不是原因,“客户为什么不满”才是!弄清楚客户“为什么不满”,才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去面对这一问题。有的问题看上去简单,却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比如,用户觉得产品的售价过高,从最直接的角度去分析——控制成本、降低价格会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企业目前已经在能力范围以内把成本控制到了最低,价格也仅仅是微利,那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就变成“天大的难题”——如果再降价企业就要赔钱销售,问题也就不再是价格问题,而是企业是否要考虑转换经营方向了。
为了能够更多地卖出产品呢,企业确实要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向用户提供最好的的服务,但是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可能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以及利润的降低,因此,在考虑“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的时候,如果只是把关注放在市场表现方面,显然不够全面。
回到本文的最初,在我提出“自以为是的原因”的时候,居然还有相当比例的人附和我的观点,这让如今的我感觉“很可怕”。观察到现象很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则很难。这就如同我们发现了一种植物里面包含有人类可以摄入的“抗衰老成分”一样,植物成分是客观存在,但是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有限,其实靠食用植物是起不到“抗衰老”作用的——想用这种植物助力人体健康,其根源并不在于“多吃”,而是必须依赖科技的提纯萃取技术才有可能实现——很多时候我会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思考惯性而忽略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去寻找问题的本源,才是找到真正的答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