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借银子赶考,途中转送给贫苦夫妻,却因此中了进士

诗祁 2025-02-13 10:05:22

书生奇缘:借银赴考,转赠福缘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今儿个,咱就给您讲一段发生在清朝末年,那江南水乡的一段传奇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个名叫柳云生的书生,家住辽东,却一心向往江南的烟雨蒙蒙、才子佳人。

这柳云生啊,自幼便聪慧过人,读书识字,过目不忘,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是个状元郎。

柳云生家里头,虽不算富裕,但父母勤劳,日子也还过得去。

可天有不测风云,柳父在一次进山采药时,不慎失足跌落悬崖,只留下一封遗书和一屁股债给柳家母子。

柳母是个坚强的妇人,她白天织布,晚上帮人浆洗衣物,总算是把云生拉扯大,还支持他读书赶考。

转眼间,又是一年科举年,柳云生收拾行囊,带着母亲的期望,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临行前,柳母把家里唯一值钱的玉佩交给了云生,说:“儿啊,这玉佩是你爹留下的,你带着它,就像娘在你身边一样。

路上小心,一定要考出个名堂来!”

柳云生含泪点头,告别了母亲,踏上了南下的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却也结识了不少朋友,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天,柳云生行至一处名为“桃花渡”的小镇,天色已晚,他便想找个客栈歇息。

可一摸腰包,这才发现盘缠已所剩无几,连最便宜的客栈都住不起了。

正当柳云生一筹莫展之际,忽见前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原来是个集市。

他心想,不如去集市上看看,说不定能找点活儿干,赚点路费。

于是,柳云生便走进了集市,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耍杂技的,好不热闹。

柳云生在集市上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合适的活儿。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忽听得一阵吵闹声传来。

他循声望去,只见一群人围着一个摊位,吵吵嚷嚷的。

柳云生好奇地凑上前去,只见摊位上坐着一个道士,身穿八卦道袍,手持一柄拂尘,正闭目养神。

摊位前摆着一个竹筒,竹筒里装满了竹签,每根竹签上都写着不同的字。

“各位父老乡亲,贫道乃茅山道士,云游至此,特来为大家解疑答惑,占卜吉凶。

只需抽取一根竹签,贫道便可知你前世今生,吉凶祸福。”道士的声音洪亮,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柳云生心中一动,他想,自己正愁没钱赶路,不如找这道士算算命,看看此行能否高中。

于是,他挤到摊位前,抽了一根竹签递给道士。

道士接过竹签,看了一眼,眉头微皱,说道:“这位公子,你此行恐有波折,但若能心怀善念,必有贵人相助。”

柳云生一听,心中有些不悦,心想这道士怕是故弄玄虚,骗钱的吧。

他正要转身离开,却见道士从袖中掏出一块银子,递给他说道:“公子,贫道观你面带忧色,定是遇到了难处。

这块银子,你且收下,权当贫道助你一臂之力。”

柳云生愣住了,他没想到这道士竟然会如此慷慨。

他接过银子,连声道谢,心中对道士的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他告别了道士,找了一家客栈住下,打算第二天一早继续赶路。

第二天清晨,柳云生收拾好行囊,正准备离开客栈时,忽听得门外传来一阵吵闹声。

他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对衣着破旧的夫妻正和客栈的老板争吵。

原来,这对夫妻是逃荒至此的,身上没有钱,想在客栈里讨口饭吃。

客栈老板嫌他们脏臭,不肯让他们进门。

柳云生看着这对夫妻,心中涌起一股怜悯之情。

他想起了昨晚道士的话,心想,这难道就是我的贵人?

于是,他走上前去,从怀里掏出那块银子,递给那对夫妻说道:“二位,这银子你们拿去,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吧。”

那对夫妻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会有人愿意帮助他们。

他们接过银子,千恩万谢,眼泪都下来了。

柳云生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感到一阵欣慰。

他转身回到客栈,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一路上,柳云生风餐露宿,却也乐在其中。

他心想,自己虽然失去了那块银子,但却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善缘。

说不定,这份善缘真的能帮自己高中呢。

这天,柳云生行至一处荒郊野岭,天色已晚,四周又无人家,他便想找个地方歇息。

他四处张望,忽见前方有一座破庙,便走了过去。

他推开庙门,只见庙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尊破败的神像。

他找了块干净的地方坐下,打算将就一晚。

正当他闭目养神之际,忽听得庙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睁开眼睛一看,只见一个黑影闪了进来。

柳云生心中一惊,心想这大半夜的,怎么还有人?

他悄悄地藏起身来,打算看个究竟。

只见那黑影走到神像前,跪下磕了三个头,然后低声说道:“师父,弟子不孝,不能常伴您老人家左右。

但弟子一直记得您的教诲,要心怀善念,广结善缘。

如今,弟子遇到了一件难事,求师父显灵相助。”

说完,那黑影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打开一看,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

柳云生心中一惊,心想这夜明珠可是稀世珍宝,这人怎么会有?

只见那黑影把夜明珠放在神像前,又磕了三个头,然后转身离开了。

柳云生等那黑影走远后,这才从藏身处走了出来。

他走到神像前,看着那颗夜明珠,心中一阵激动。

他想,自己若是有了这颗夜明珠,何愁考不中进士?

正当他伸手去拿夜明珠时,忽听得身后传来一声大喝:“住手!”柳云生一惊,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穿黑衣,头戴斗笠的人站在自己身后。

他心想,这人莫非是那黑影的同伙?

只见那黑衣人走到柳云生面前,摘下斗笠,露出一张英俊的脸庞。

他看着柳云生说道:“这位公子,你可知这颗夜明珠的来历?”

柳云生摇了摇头,说道:“不知。”

黑衣人叹了口气,说道:“这颗夜明珠,乃是我师父临终前留给我的。

他老人家一生行善积德,却不幸遭人陷害,含冤而死。

临终前,他老人家把这颗夜明珠交给我,让我找到他的仇人,为他报仇。

我寻仇多年,却始终没有找到线索。

今晚,我来到这里,是想求师父显灵,指引我报仇的方向。

没想到,却被你看到了。”

柳云生一听,心中一阵唏嘘。

他想,这黑衣人也是个可怜人,为了报仇,四处奔波。

于是,他说道:“这位兄台,你报仇的事,我虽然帮不上忙,但我可以把这颗夜明珠还给你。

你拿着它,说不定能找到什么线索呢。”

黑衣人一听,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想到柳云生会如此大方,把夜明珠还给自己。

他看着柳云生,说道:“公子,你如此慷慨,我感激不尽。

这颗夜明珠,你留着吧。

我报仇心切,但也不能占了你的便宜。”

柳云生摇了摇头,说道:“兄台,你我相遇即是缘分。

这颗夜明珠,对我来说,只是一块石头而已。

但对你来说,却是复仇的希望。

你拿着它,说不定能找到什么线索呢。”

黑衣人听了,眼眶微红,他接过夜明珠,深深地看了柳云生一眼,然后转身离开了。

柳云生看着黑衣人的背影,心中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举动,是否真的能帮他报仇。

但他知道,自己至少做了一件善事。

第二天清晨,柳云生收拾好行囊,继续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一路上,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去,能否高中进士,能否衣锦还乡。

但他知道,只要心怀善念,广结善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贵人相助。

且说柳云生一路风尘仆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京城。

此时,已是科举考试的前夕。

柳云生找到一处客栈住下,准备迎接明天的考试。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想起了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了道士的预言,想起了那对贫苦夫妻的感激之情,还想起了黑衣人的复仇之路……

这一夜,柳云生思绪万千,直到天蒙蒙亮,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他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吃了点早饭,便带着文具,走进了考场。

考场内,人声鼎沸,考生们都在紧张地准备着。

柳云生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深呼吸几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

然后,他拿起笔,开始答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柳云生全神贯注地写着,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答完了所有的题目。

他放下笔,揉了揉眼睛,看着卷面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一阵忐忑。

他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能否得到考官的青睐。

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

考试结束后,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议论纷纷。

柳云生也混在人群中,听着大家的谈论。

他听到有人说今年的题目太难了,有人说自己答得不错,还有人在抱怨自己运气不好……

柳云生听着这些议论,心中却异常平静。

他想,无论结果如何,自己都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他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考场,回到了客栈。

接下来的几天,柳云生一直在客栈里等着放榜。

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坐在窗前看书,偶尔也会到街上逛逛,看看京城的风景。

京城真大啊,比他们辽东的小镇大多了,人也多,热闹得很。

柳云生心想,要是能留在这里当官就好了,也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这天,柳云生正在客栈里看书,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鞭炮声。

他放下书,走到窗前一看,只见一群人正围着榜文看,还时不时地拍手叫好。

柳云生心中一动,心想莫不是放榜了?

他急忙穿上鞋子,跑下楼去。

来到榜文前,柳云生挤了进去,顺着榜单往下看。

他看了一圈,也没看到自己的名字。

他心里有些失落,正打算离开时,忽听得旁边有人说道:“你看这位柳云生,听说他是从辽东来的,这次竟然中了进士,真是了不起啊!”

柳云生一愣,心想这人说啥呢?

自己咋没看到自己的名字?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仔细听了一遍,这才确信那人说的就是自己。

他急忙又看了一遍榜单,果然在最后一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心中一阵激动,差点没哭出来。

他想,自己终于没白费母亲的一片苦心,也没白费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

他急忙跑回客栈,收拾好行囊,打算第二天就回家报喜。

他想,母亲要是知道自己中了进士,肯定高兴坏了。

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心里琢磨着回家后要给母亲买些什么好东西。

第二天清晨,柳云生早早地起床,吃了点早饭,便带着行囊离开了客栈。

他打算先回辽东看看母亲,然后再回京城述职。

他一路上心情大好,哼着小曲儿,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这天,柳云生行至一处山林,忽听得前方传来一阵呼救声。

他急忙加快脚步,循声走去。

只见前方山脚下,一辆马车翻倒在路边,车上的货物散落一地,一个中年男子正躺在车旁,痛苦地呻吟着。

柳云生急忙上前,扶起中年男子,问道:“这位大哥,你这是咋了?”

中年男子痛苦地说道:“我……我赶车时,不小心……不小心撞到了石头上,车……车就翻了。”

柳云生看着中年男子痛苦的样子,心中一阵不忍。

他想,自己既然遇到了,就不能不管。

于是,他说道:“这位大哥,你别着急,我帮你把马车扶起来,再把货物装上。”

中年男子一听,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想到柳云生会愿意帮自己。

他看着柳云生,感激地说道:“小兄弟,真是太谢谢你了。

我这车上的货物,都是给京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送的,要是耽误了时间,我可就赔不起了。”

柳云生笑了笑,说道:“没事,大哥,我帮你一起弄。”

说完,柳云生便开始动手扶车装货。

中年男子也在一旁帮忙。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把马车扶了起来,把货物也装上了车。

中年男子看着柳云生满头大汗的样子,心中一阵感动。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子,递给柳云生说道:“小兄弟,这是给你的报酬,谢谢你帮我这么大的忙。”

柳云生摇了摇头,说道:“大哥,别客气,举手之劳而已。

你赶紧赶路吧,别耽误了时间。”

中年男子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敬佩。

他看着柳云生,说道:“小兄弟,你真是个好人。

我叫李富贵,是京城里的一个商人。

你要是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来找我。”

柳云生笑了笑,说道:“好嘞,大哥,我记下了。

你快赶路吧。”

李富贵点了点头,驾着马车离开了。

柳云生看着李富贵远去的背影,心中感到一阵欣慰。

他想,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却能得到别人的感激和尊重,真是值了。

柳云生继续赶路,几天后,终于回到了辽东。

他一进村,就大声喊道:“娘,我回来了!

我考中进士了!”

村民们听到喊声,都纷纷围了上来,看着柳云生,眼里满是羡慕和敬佩。

柳母听到喊声,也从屋里跑了出来,看着儿子,眼里满是激动和喜悦。

她一把抱住儿子,哭着说道:“儿啊,你可回来了!

娘担心死你了!”

柳云生拍着母亲的背,安慰道:“娘,别哭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嘛。

我还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考中进士了!”

柳母一听,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和不敢相信。

她看着儿子,问道:“真的?

你没骗娘吧?”

柳云生笑着摇了摇头,从怀里掏出进士的文凭,递给母亲。

柳母接过文凭,仔细地看了又看,眼里满是骄傲和欣慰。

她抱着儿子,又哭又笑地说道:“儿啊,你真是娘的骄傲!

娘没白养你!”

村民们也都纷纷祝贺柳云生,说他真是有出息,给村里争光了。

柳云生笑着和大家寒暄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几天后,柳云生收拾好行囊,准备回京城述职。

临行前,他和母亲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满是不舍。

柳母拍着儿子的背,说道:“儿啊,你去吧,娘在家等你。

你要好好当官,为百姓做点好事。”

柳云生点了点头,说道:“娘,你放心吧,我会的。”

说完,柳云生便转身离开了。

他一路风尘仆仆,几天后,终于回到了京城。

他找到自己的上司,交了文凭,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柳云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

他也时常想起自己赶考途中的经历,心中满是感慨。

他想,自己能有今天,全靠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他也时常告诫自己,要心怀善念,广结善缘,才能走得更远。

几年后,柳云生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京城的一个大官。

他也时常回到辽东,看望母亲和乡亲们。

每次回去,他都带着满满的礼物,和乡亲们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收获。

而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茅山道士,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时常想起道士的话,心怀善念,必有贵人相助。

他也时常告诫自己的下属和子孙,要行善积德,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就这样,柳云生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一直保持着清廉和正直。

他也成为了辽东乃至整个京城里的一段佳话。

人们都说,柳云生是个好人,是个有出息的人。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赶考途中的那一次善举,那一次借银子赶考,转送给贫苦夫妻的善缘。

柳云生做官做到六十岁那年,终于向朝廷请辞,告老还乡。

他说自己年岁已高,身体大不如前,想回到辽东老家,落叶归根。

朝廷念他功绩卓著,便准了他的奏请,还赐给他不少金银财物,让他安享晚年。

柳云生带着朝廷赏赐的财物,坐着马车,一路往北,回到了辽东。

村民们听说柳大人回来了,都纷纷跑到村口迎接。

他们看着柳云生坐在马车里,一脸和煦的笑容,心里都感到无比的亲切和自豪。

柳云生下了马车,看着熟悉的村子和热情的乡亲们,心里一阵感慨。

他想,自己这一辈子,值了。

他笑着和乡亲们打招呼,说自己回来了,再也不走了。

柳母听到儿子回来了,也急忙从屋里跑出来。

她看着儿子,眼里满是激动和喜悦。

她拉着儿子的手,一遍遍地抚摸着,好像生怕他跑了似的。

柳云生看着母亲,心里也一阵酸楚。

他想,自己这些年虽然做了不少事,但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却太少了。

他决定,以后要好好陪陪母亲,弥补这些年的亏欠。

柳云生在村里盖了一座大宅子,把母亲接了过去。

他还雇了几个丫鬟仆人,专门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

他自己呢,则每天陪着母亲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下棋,过得悠闲自在。

村里人看着柳云生,都说他是个孝子。

他们说柳大人虽然做了大官,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母亲还是那么孝顺。

柳云生听了,只是笑笑,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这天,柳云生正在院子里和母亲下棋,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

他放下棋子,走出屋子一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正和自己的仆人争吵着。

老汉手里拿着一个破碗,嘴里不停地喊着:“行行好,给口吃的吧。”

柳云生皱了皱眉,问仆人咋回事。

仆人说这老汉是个乞丐,每天都来村里讨饭。

今天不知咋的了,非要进宅子里来。

柳云生听了,心里一阵不忍。

他想,这老汉也是可怜人,自己怎么能不管呢?

他走上前,对老汉说道:“大爷,你别着急,我给你拿吃的去。”

老汉看着柳云生,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想到这位衣着华丽、气度不凡的老爷会这么和善地和自己说话。

他急忙说道:“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柳云生转身回到屋里,拿了一些干粮和银两,递给老汉说道:“大爷,这点干粮你先拿着吃,这点银两你也收着,以后有啥困难就来找我。”

老汉接过干粮和银两,眼里满是感激和敬畏。

他看着柳云生,不停地说着谢谢。

柳云生笑着摇了摇头,说不用客气,便转身回屋了。

几天后,柳云生正在院子里和母亲聊天,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走出屋子一看,只见那天讨饭的老汉正站在门口,手里还拎着一个篮子。

柳云生一愣,问道:“大爷,你这是干啥来了?”

老汉笑了笑,说道:“老爷,我是来谢谢你的。

这是我自家种的土豆,我给你送点来。”

柳云生看着老汉手里的篮子,心里一阵感动。

他想,这老汉真是朴实善良,自己给他一点帮助,他就这么记在心上。

他急忙接过篮子,把老汉请进屋里。

进了屋,老汉把篮子放在桌上,看着柳云生说道:“老爷,我这辈子没啥本事,就靠种点地养活自己。

我那天讨饭时,遇到你,真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你不仅给我吃的喝的,还给我银两,让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柳云生笑了笑,说道:“大爷,你别这么说。

我们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你以后有啥困难就来找我,别不好意思。”

老汉点了点头,说道:“老爷,你放心,我记下了。

你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也尽管来找我。

我虽然没啥本事,但出点力气还是可以的。”

说完,老汉便起身告辞了。

柳云生送老汉到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他想,这世间还是好人多啊。

从那以后,老汉每隔几天就来给柳云生送点自家种的蔬菜瓜果。

柳云生呢,也时常给老汉送点衣物粮食啥的。

两人就这么你来我往的,成了忘年交。

柳云生在辽东老家一住就是十几年。

这期间,他陪着母亲度过了晚年,也亲眼看着村里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

他时常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心中满是感慨。

他想,自己能有今天,全靠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他也时常告诫村里的孩子们,要心怀善念,广结善缘,才能走得更远。

这天,柳云生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他抬起头一看,只见村里的李老汉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他气喘吁吁地说道:“柳……柳老爷,不……不好了,你……你母亲她……”

柳云生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他急忙站起身,问道:“我母亲咋了?”

李老汉喘着粗气,说道:“你母亲她……她突然晕倒了,现在正躺在屋里呢。”

柳云生一听,急忙往屋里跑去。

他来到母亲床前,看着母亲苍白的脸色,心里一阵慌乱。

他急忙喊来仆人,把母亲抬上马车,往镇上的医馆赶去。

经过医馆大夫的诊治,柳母终于醒了过来。

大夫说她只是年纪大了,身体有点虚弱,没啥大碍。

柳云生听了,心里这才松了口气。

他看着母亲,眼里满是愧疚和自责。

他想,自己这些年虽然陪在母亲身边,但却没能好好照顾她,真是失职啊。

从那以后,柳云生更加用心地照顾母亲。

他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给她做饭、洗衣服、梳头发啥的。

村里人看着柳云生,都说他是个大孝子。

他们说柳大人虽然做了大官,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母亲还是那么孝顺。

柳云生听了,只是笑笑,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几年后,柳母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柳云生悲痛欲绝,但他知道,母亲这一辈子过得值了。

自己能有今天,全靠母亲的养育之恩。

他决定,要按照母亲的遗愿,把她安葬在村后的山坡上,让她永远守望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柳云生为母亲办完丧事后,便一个人住在那座大宅子里。

他时常想起母亲和过去的那些日子,心里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消沉下去。

他决定,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他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