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长距离、深埋引水隧洞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多样的施工挑战。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作为一种高效的施工设备,其施工进度和安全性往往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在复杂地质和富水环境中,断层、软弱夹层、裂隙密集带等不良地质体常常对施工安全和进度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超前预报技术成为保障TBM施工安全的关键。本文以秘鲁圣佳旺III水电站引水隧洞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超前预报技术在复杂地质富水隧洞中的应用实践。
二、工程背景与地质条件
圣佳旺III水电站引水隧洞位于秘鲁东南部普诺大区的高山峡谷地带,全长14773.45米,其中后半段采用TBM施工。隧洞穿越多个复杂的地质构造,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片岩和板岩,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隧洞埋深超过240米,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表存在多个大型常年流水的冲沟,地下水分布复杂。在这种环境下,TBM施工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断层、软弱夹层和裂隙密集带等不良地质体可能导致突泥突水等重大事故,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
图1 引水隧洞TBM施工段剖面图
三、综合超前预报技术体系
为了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综合超前预报体系,结合了三维地震波法(TST)和复频电导法(CFC)两种技术。该体系通过多种物探方法的优势互补,能够提前发现并处理不良地质体,为TBM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图2 TST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1、三维地震波法(TST)TST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对反射波和波速变化的分析,能够有效识别断层、岩性过渡带等不良地质体。该技术采用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避免了传统被动震源能量弱、探测距离短的问题。在圣佳旺III项目中,TST技术通过多次全里程超前地质预报,总结出当地板岩围岩与横波波速的关系:完整致密的板岩横波波速在2800~3000m/s,而裂隙发育的板岩横波波速在2300~2500m/s。通过三维成像处理,TST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围岩的波阻抗界面和波速变化,为施工提供详细的地质信息。
2、复频电导法(CFC)CFC技术是一种中频电磁波反射法探水技术,通过对围岩的电磁特性进行探测,能够精准预测地下水的分布和含水量。该技术利用电磁波在含水围岩中的反射特性,通过频谱相干分析和偏移图像处理,计算出围岩的相对介电常数,从而判断围岩的含水情况。在圣佳旺III项目中,CFC技术成功探测到多个富水段,为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水文地质信息。
四、综合超前预报技术的应用效果
综合超前预报体系在圣佳旺III引水隧洞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TST和CFC技术的结合,施工团队能够提前发现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及其含水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措施,如超前预注浆等,有效避免了地质灾害对施工的干扰。例如,在Y14+722里程处,TST技术探测到围岩破碎且波阻抗界面较多,CFC技术探测到围岩平均相对介电常数为10.08,推测该段地下水较多,可能出现股状流水。现场开挖后发现,该处发育Fy207断层,围岩破碎,呈碎石夹土状,地下水发育,左右洞壁有股状出水点,涌水量达40-50L/min,验证了预报的准确性。通过超前预注浆等措施,施工团队成功避免了地质灾害对施工的干扰,保障了TBM的正常掘进。
TST三维偏移图像
五、结论
1、TBM施工对不良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差,前期地质勘察可能存在偏差,无法完全查明地质条件。因此,超前预报技术是保障TBM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前预报,能够提前发现刀盘前方不良地质体的结构、构造、位置和规模,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TBM正常施工。
2、综合超前预报体系采用的TST地震波法和CFC法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TST技术能够对断层、岩性过渡带等构造进行预报,而CFC技术能够对地下水的动态分布进行探测。二者结合,能够凸显出含水破碎带这一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断裂破碎带含水体超前预报技术成果。
3、综合超前预报体系在圣佳旺III引水隧洞中成功应用,不仅保障了TBM施工段的施工安全,还为钻爆施工段提供了重要的地质风险预警。该技术体系对TBM施工与钻爆施工共存的引水隧洞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