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终遗恨:宋时轮照搬粟裕打法包围美军,却暴露一致命破绽

梦想的前程 2024-12-18 14:46:41

前几期评说九兵团在第二次战役的得失,主要说的是将领人选问题。本期讲最核心的作战指挥问题。

一、长津湖之战的部署评价

在西线取得重大胜利并大量歼敌的情况下,东线本来也应有同样的结果。纵使兵力不如西线,至少也应杀伤多于损失。

三野部队是好的,战术执行问题不大,问题出在战役部署上。

宋陶的总体部署要点大致如下:

1.以二十军、二十七军共八个师投入战斗。以二十六军为兵团总预备队。

2.进攻安排,分别进攻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的美军第7师和陆战1师等部。

3.打法,仍以国内战场快速阻断、侧后迂回、分割包围歼灭战术为主。

4.作战意图,围歼美军陆战1师主力(因其最靠北,最突出)。

5.敌我兵力对比,我15万,敌9万,其中美军7万多,我略有优势。

6.我军优势,先敌行动,易达成战术突然性。敌军劣势,分散行动,易被各个歼灭。

(实际作战命令当然不是这样,为便于阅读,故提炼如此)。

如果照纸面这个要点简单地去理解,我军应当有很大胜算。

但是很不幸,九兵团指挥层有点想当然。

首先是预备队的问题。从军事原则上看,持重求稳是对的,控制充足有力的预备队不是坏事。辽沈战役那个著名的片段,塔山阻击战出现重大伤亡,快要顶不住时,101仍然决定总预备队一纵不能动。留二十六军作为全兵团预备队,稳是够稳,合适吗?

预备队力量与投入作战兵力比例有些大,占全兵团三分之一。预备队是保底的,要么在战事胶着、无法解决敌人时,作为最后之生力,一举击溃敌军。要么当全军败局已定时,预备队用来稳住局面,不使崩溃。无论古今中外,大致的原则都是如此。

长津湖之战九兵团总兵力不过15万人,其中除去兵团、军属炮兵以及庞大机关,每个军投入战斗的兵力并不是5万左右,据统计二十七军仅有3.76万人投入作战。而当面联合国军总数约10.3万人。大家都把机关和后勤保障人员去掉,战兵大致相当。

试想,这样的部署怎能实现以多打少、分割围歼呢?

其次是战役目的和打法。九兵团比较激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战役目标太大,没有集中足够优势的兵力。

第二,对美军打法并不熟悉的情况下,贸然采取我军惯常的手段,没有设置多种手段以适应战场可能发生的变化。

第三,对美军的情况也不太熟悉,对战场态势也不太熟悉,哪里敌人力量最集中、哪里战场条件较好、战场交通条件是否限制我军机动能力,几乎两眼一抹黑。

在国内战场期间,华野也犯过类似错误,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七月分兵后的失利,土山集的失利,基本都有想当然、不知己知彼的因素。

作为兵团指挥层面,宋时轮和陶勇都是这些战斗的亲历者,本应好好汲取教训,却在急于建功立业打响出国头一炮的心态下乱了方寸,实属不该。

二、画虎不成反类犬

快速机动、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只要这一套组合拳使出来,在粟裕手上一旦施展出来,就如格斗游戏中的绝命连招一样,敌人往往不死也残。

宋时轮将军对粟裕的打法是很认同很尊重也很愿意这样用的,陶勇就更不用说了,粟裕手把手教出来猛将,徐帅早年对陶勇军事思想影响和痕迹都被硬生生抹掉了,可见粟裕式打法的魅力之强、作用之强。

宋陶基本把粟裕的打法照搬过来了,为什么不行呢?

有人说,上文也说了,总兵力对比不行。我军15万,敌军10.3万。我们达不到三到五倍兵力优势打不掉美军。这个理自然没有错,但它是一般道理。

只根据总实力来论胜败显然不科学,苏中七战、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这几场辉煌的胜仗,都是在敌我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达成的。靠得是什么?粟裕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临场指挥调度,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局部战场,实现我对敌数倍的力量优势。

15万人这么大的兵力规模,以及长津湖区广阔而复杂的战场地理条件,足够九兵团创造各种分割包围的战机,以及造成局部数倍兵力优势。

以攻歼北极熊团为例剖析之。

我们是事后诸葛亮,站在上帝视角,自然知道这一处位于新兴里的敌人,是最易达成全歼的。柳潭里是美军陆战1师的主力,兵力较多,不太好打。下碣隅里更靠南,也不好打。

但当时条件下,要在很短时间内判明打哪里、怎么打,太难了。

对比一下粟裕指挥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发起最初目标是邱清泉第五军,但打着打着,由于进行了充分而复杂的战场调动,国军方面出现了几个力量聚集点,邱清泉一个,区寿年兵团一个,开封城一个,黄百韬一个。

论其力量布局之复杂程度,其实比长津湖复杂多了。各股力量互为救援和配合关系,并不很容易摘出来打。

粟裕敢于放弃给中央原定的军令状,把邱清泉扔到一旁,转而捡弱敌区寿年兵团打,体现了非常广阔的格局和精准的战役眼光。

打北极熊团与此类似。

宋、陶运用粟裕的老打法,分割、包围、歼灭,件件好像都在路子上,但执行起来不一样了。

有的人理解粟裕的打法,对分割、包围、歼灭、穿插、迂回这些战术动作没有细致的区分,好像这几件事都是一回事,其实彼此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分割与包围。

分割并不绝对意味着包围,分割既可以是对两处以上敌人同时分离并包围之,也可以是分割后只包围其中一处,对另外几处只实施阻断。

比如孟良崮战役,分割敌军各部达成了,但只完全包围核心之敌整编74师,对其他部分只是阻断,比如整编83师和25师等等。

为什么粟裕不同时把黄百韬整编25师也围住吃掉呢?力有不逮嘛,只能吃掉一处,不能吃掉两处,兵力不够,主力纵队只能干一件事。

宋陶指挥二十、二十七军作战,就有点混淆了主次关系,既包围了新兴里,也包围了柳潭里,还包围了下碣隅里。不管实际有没有全围住,至少九兵团的战役部署是照着同时包围来的,实际上79师只能钳制住柳潭里之敌而无法围住。

八个师分散到三个地点,8万人围攻敌约2.6万人,犯了分兵作战的大忌。

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的印象:

宋时轮照着粟裕的办法画老虎,处处都想画好,无论画眼、画皮还是画爪、躯干、尾巴,平均用力,本该重点描摹的眼睛画的无神,本该画的雄壮的躯干画的比例不对,本该流畅灵动的虎尾画的呆板僵硬。

处处都想画好,整体上比例不协调,不像,失了真。

这就是标题中说的致命破绽。

我们前几期说过政工干部的重要作用。这个战例最适合诠释政工干部之作用。

中央军委和志司的意见,都有全歼美军陆战1师的企图。九兵团肩负华东军区和三野的重要寄托,出国头一仗想打出威风。这些因素都对宋时轮、陶勇的心态产生重大影响,令他们胃口开得有点大,以致做出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部署。

如果有一位资深的政委在场,给宋时轮拉拉袖子,把首战目标缩的小一些,把各师控制得稍微集中一些,展开攻击时谨慎一些,战况很有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模样。

三、原本有机会歼灭陆战一师

如果九兵团指挥层面不犯错,有没有可能歼灭美军陆战1师呢?

我们先看二十军战后的总结,该军指出,九兵团曾有三次歼灭陆1师的机会:

第一次,陆1师的两个陆战团,从柳潭里向下碣隅里撤退时。

第二次,陆1师从下碣隅向南面的古土水撤退时。

第三次,陆1师在古土水集结等待继续撤退时。

为什么三次都没有抓住机会呢?

几乎件件都有我军部署和临场指挥失误的影子。

第一次机会的丧失,在于分兵包围兵力过于分散,二十七军只有一个师打柳潭里,一开始进攻打得太猛,虽然攻占外围阵地,却被美军火力造成重大杀伤,后续无力再攻,只能钳制。又因没有控制足够的预备队,美军撤退时没有力量阻挡。

第二次机会,为何挡不住下碣隅里之敌南撤?关键问题是二十六军没有及时跟上。二十六军距离前面战场太远,宋时轮命令该军迅速南下接替二十军在下碣隅里周边的防务,以使二十军抽出力量在更南面掐住古土水,二十六军迟迟未能赶到战场。

第三次机会的丧失,仍然是二十六军来得慢这一重大失误造成。二十六军虽然比前面两个军稍好,部队补充了足够的冬衣,冻伤亡没有那么大,但开进途中遭遇空袭,部队损失很大,连日奔袭,在极寒之中体力下降,严重削减了战斗力。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在下碣隅里的机场一直很好地发挥作用,志愿军对其无可奈何,派兵打也打不下来,眼睁睁看着美军飞机运走数千人。

如果宋陶在战役部署上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把绝对优势兵力——比如八个师中的四到五个师,部署到柳潭里,以5万人打敌不到1万,即使无法全歼陆战1师这两个主力团,也能打残其大部,使其丧失机动南逃的能力。

以另外三个多师的兵力,分别监视新兴里的北极熊团和下碣隅里陆1师师部,使其无法顺利会合。

这大概是孟良崮战役中央突破的打法,九兵团熟。

如果把战场大致限制在柳潭里一线,二十六军前进也不会太远,战前部署的失误会得到一定程度弥补,一个整军4万多人突然投入作战,对美军会造成多大的压力!

即使下碣隅里美军师部跑掉,打掉柳潭里两个主力团级战斗队,志愿军歼灭美军的记录,恐怕不止于一个北极熊团了。

0 阅读:0

梦想的前程

简介:梦想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