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萧县——皇藏屿国家森林公园
徐树铮(1880-1925年),字又铮,号铁珊,又号则林,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名将,与靳云鹏、吴光新、傅良佐并称为皖系的“四大金刚”,是最受段祺瑞信赖和倚重的谋臣。他如诸葛亮挥动羽扇一般为段祺瑞出谋划策,故人称“小扇子军师”。为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称其"小徐"。徐树铮秀才出身,饱读诗书,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著有阐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国铨真》及文学作品《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

徐树铮像
一、投军无门,邂逅伯乐
光绪六年十月九日(1880年11月11日),徐树铮出生于江苏徐州府萧县醴泉村一个耕读之家。徐树铮祖父徐兰在太平天国之时,逃到了徐州城外的醴泉村定居。父亲徐忠清是一个乡村塾师,1873年被选为拔贡生;母亲岳氏为徐忠清之继室。当时,徐忠清已四十七岁,而岳氏也四十五岁。之前,他们已育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徐忠清夫妇老来得子,对幼儿格外疼爱。徐树铮自幼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聪明伶俐,“七岁能诗”,誉为神童。十三岁中秀才,四年后以岁试一等第一名的成绩补廪生,可谓少年得志。

安徽萧县——瑞云寺
1897年,徐树铮赴省城江宁(今南京)参加乡试,不幸落榜。此时大清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他认为“儒者读书,要以致用为宗。频年朝政日非,丧师割地,为国大辱。释而不图,虽皓首牖下何益”?于是决定投笔从戎,遭父母反对。此后的徐树铮便“思究兵谋,留意天下政财大略,预为投笔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清政府招募新兵,徐树铮便从父亲的床头拿了钱偷偷离家投军。岳氏发现儿子离家出走后,坐上骡车,追到清江,把徐树铮带回了家。为了打消徐树铮从军的念头,父母强逼徐树铮娶亲成婚。新娘是同样出身乡村塾师家庭的夏宣。尽管如此,徐树铮仍念念不忘军旅情结,妻子支持丈夫的选择,甚至还出奁金资助丈夫追求梦想。徐忠清夫妇见阻拦不了,不得已同意徐树铮离家投军。

段祺瑞像
1901年,徐树铮跋山涉水来到济南,欲投效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袁世凯正值母丧丁忧,便派山东观察使朱钟琪代他考察这位年轻人。但徐树铮与以“名士”自居的朱钟琪话不投机,被拒之门外。徐树铮投军无门,滞留济南,却意外遇到了袁世凯麾下的“北洋之虎”段祺瑞。这一年十一月,段祺瑞到一家旅馆访客,徐树铮刚好在这家客栈的厅堂写楹联。段祺瑞走过厅堂时,徐树铮气宇轩昂的神态和遒劲有力的字体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段祺瑞就主动询问徐树铮的情况。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段祺瑞遂聘徐树铮为记室,从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1905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树铮东渡日本学习军事。他先在振武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三年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就读,1910年学成回国。

段祺瑞手书
二、反对帝制,再造共和
徐树铮被清廷分配到驻扎北京南苑的陆军第六镇,仍归段祺瑞麾下。不久,他前往彰德拜访“回籍养疴”的北洋领袖袁世凯。袁世凯赞其“一脸的书气”。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起复袁世凯以镇压革命,到11月更让其登上内阁总理大臣宝座。此时,北方革命党人吴禄贞正在策划起义,直捣北京,南北呼应,推翻清廷。徐树铮为段祺瑞出谋划策,将他暗杀。随后,袁世凯调任段祺瑞为湖广总督、北洋军第二军统领兼领第一军,替换冯国璋与湖北军政府对峙。徐树铮随往湖北孝感参赞军务。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命徐树铮草拟拥护共和的通电,徐树铮以总参谋官身份名列49名将领之中。

袁世凯“回籍养疴”像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段祺瑞成为民国政府的陆军总长,徐树铮则被任命为陆军部军学司司长,旋调任军马司司长。1914年升为陆军次长。当时,段祺瑞因镇压白朗起义而不在陆军部,回京后又因对袁世凯不满而经常不上班,所以陆军部的事务实际上由徐树铮掌管。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袁世凯正筹划称帝。徐树铮力谏段祺瑞抵制。他认为:其一袁世凯称帝时机不对;第二其子乃是酒囊饭袋;第三从今以后只能为臣,不能为“君”。段祺瑞采纳了徐树铮的意见,多次规劝袁世凯悬崖勒马,否则一世功绩将付之流水。袁世凯知道段祺瑞的态度是徐树铮推动的,对徐树铮尤为忌恨,他将段祺瑞与徐树铮相继免职。

袁世凯手书
1916年,四面楚歌的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后,段祺瑞出任国务卿(后改称国务总理)。他拟用徐树铮为秘书长,由于袁世凯不悦,遂改为副秘书长。在这段赋闲期间,徐树铮用美国军械军火的回扣钱创办了北京正志中学(现为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仍为总理,徐树铮升为国务院秘书长。他行事独断,威福自专,气得黎元洪抱怨道:“现在哪里是责任内阁制,简直是责任秘书长制!” 连段祺瑞也说“又铮荒唐”。由于徐树铮与当时的内务总长孙洪伊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经徐世昌调解,黎元洪遂于1916年11月将二人免职。民国六年(1917)2月16日,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黎元洪表示反对。两人争执不下。

黎元洪像
黎元洪在美国公使芮恩施“允为后盾”下,利用5月18日北京英文《京报》披露段祺瑞向日本借款1亿日元而引起民愤之事,罢免了段祺瑞总理之职。徐树铮为段祺瑞恢复权力而四处奔走。5月22日,长江巡阅使张勋组织督军团召开第四次徐州会议,提出利用调停府院之争机会恢复清朝的计划。民国成立后,张勋仍效忠清室,禁其率领的武卫前军部卒剪去发辫,被称为"辫子军"。徐树铮亦列席会议。他获悉张勋的计划后,决定采取上屋抽梯之计,以收一石三鸟之效,赶走黎元洪、消灭张勋、恢复段祺瑞权力。会上,徐树铮怂恿张勋进京。会后,他向张勋表示:芝老(段祺瑞)只求达到目的,一切手段在所不计。果然,6月14日,黎元洪为对抗段祺瑞策划的武力行动,宣召已任督军团团长、安徽督军张勋率其“辫子军”进京“调停”。

张勋像
张勋进京后却以武力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并将其赶入使馆区。7月1日,他公然拥废帝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全国舆论大哗,“讨逆”呼声鹊起。段祺瑞旋即在天津组织“计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于马厂誓师“讨逆”,并与冯国璋联电发表讨伐张勋檄文。在“讨逆军”的强大攻势下,“辫子军”很快失败,张勋于12日被迫避入荷兰使馆。这场“复辟”闹剧上演不过12天。段祺瑞以“三造共和”的功勋重掌大权。徐树铮功不可没,被授上将军衔,就封远威将军,达到了其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后来,张勋为自己复辟辩护说:“况在徐州会议之时,徐树铮固曾代表段氏列席赞成。追夫事举,段氏忽持异议,雨覆云翻,居心可见”。可知张勋复辟,很大程度上是徐树铮诱导的结果。

张勋手书
三、操纵国会,剪除政敌
1917年7月14日,段祺瑞就任总理,重新执掌中央政权。黎元洪总统引咎辞职,副总统冯国璋出任代总统。北洋集团分化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8月,北洋政府宣布对德国宣战,并组建参战军,由段祺瑞兼任参战督办。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被张勋复辟时废除的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而在西南军阀的支持下,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8月25日,孙中山召集原国会部分议员在广州开会。因到会人数不足,故称"非常国会" 。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与北洋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段祺瑞坚持主张“武力统一”,而冯国璋则希望“和平统一”。冯国璋与段祺瑞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直皖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孙中山像
当时,冯国璋代总统的任期即将届满,面对广州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和“非常国会”,北洋政府决定成立第二届国会,选举新总统。皖系首领段祺瑞为操纵新一届国会选举,指使其亲信徐树铮、王揖唐等,利用1918年3月8日成立于北京安福胡同的“安福俱乐部”,收买议员政客,操纵选举,控制国会。致使1918年8月的国会中,安福系成员多达330余名,被称之为"安福国会"。安福国会秉承段祺瑞的意旨,选举老官僚徐世昌任总统,将直系总统赶下台。段祺瑞权衡利弊,决定辞去总理之职,专任参战督办,但仍通过安福系在幕后继续操纵政权。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推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徐树铮在操纵国会选举、赶走冯国璋的同时,还杀死了段祺瑞的政敌陆建章。

孙中山手书
陆建章是安徽蒙城人,一直追随袁世凯,杀人如麻,有“屠户”的绰号。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期间,陆建章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他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处处与段祺瑞作对。1918年6月11日,陆建章受冯国璋密令由上海赴天津参加督军团会议,企图说服左右逢源的曹锟反段。徐树铮得知后,写信请陆建章到驻津奉军司令部会晤。6月14日,陆建章自恃为北洋派的老前辈,绝不怀疑会有人下他的毒手。他如约而往,徐树铮殷勤地请他到花园密室中谈话,当他走进花园时,就有卫士从后面开了一枪把他打死了。杀了陆建章后,通电控诉陆建章“勾结土匪与乱党,煽惑军队,希图倡乱”等罪状,段祺瑞也不予追究。但张作霖、卢永祥等军阀均对徐树铮先斩后奏颇有微词。而最忌恨此事的还是冯玉祥,这为七年后冯玉祥刺杀徐树铮埋下了伏笔。

陆建章像
冯玉祥是陆建章的侄女婿,陆建章更是冯玉祥的恩公。1905年,陆建章看中冯玉祥的文武全才,把妻子的亲侄女刘德贞嫁给冯玉祥,成为冯玉祥的原配夫人。1912年,已任营长的冯玉祥率部参加了滦州起义,因起义失败而被捕入狱。参加滦州起义的其他领导人全都被杀。关键时刻,备受袁世凯赏识的军法处处长陆建章站了出来,仅将冯玉祥削职为民,保住了一条命。几个月后,袁世凯让陆建章招募训练五个营新兵。陆建章又把冯玉祥召回军队,让他当营长,负责招募、训练一个营。从此,冯玉祥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这五六百人后来成为西北军的骨干。在陆建章的栽培下,冯玉祥一直升到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当他听说徐树铮杀害陆建章后,痛哭流涕,发誓为他报仇。

亳州蒙城——陆将军府第
四、南北停战,外蒙回归
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和平成为人心所向。国内和平也压倒了武力统一之声。新任大总统徐世昌公开鼓吹南北和解,段祺瑞委派的征南主将曹锟称病北返,吴佩孚等前线将领私下与南方通款,又发电斥责徐树铮“坚持武力、得陇望蜀”,甚至公然反对安福系选出的总统徐世昌。1918年10月1日,徐树铮专任参战督办处参谋长,负责编练参战军。10月24日,徐世昌下了一道和平令,徐树铮自然不甘接受,徐世昌乃把他支去日本“观操”。11月4日,徐树铮启程赴日,11月16日,徐世昌下达停战令,武力统一政策宣告破产。12月16日徐树铮“观操”归来时,南北和平会议已经拉开帷幕,徐树铮对此无可奈何,遂于12月25日请假回徐州省亲,以示不满。

徐树铮像
在南北和会期间,南方代表强烈要求解散安福国会及参战军,各方矛盾错综复杂,使南北和会毫无进展。解散安福国会危及到徐世昌总统的合法性,而参战军是由皖系掌控的一支新军,岂肯轻易解散。到1919年5月13日,南北谈判破裂。尽管参战军没有遭到解散,但必须为参战军寻找一条出路,而这条出路就是外蒙古。辛亥革命时,外蒙古在俄国庇护下独立,后又取消独立,改为自治,中华民国仅享有宗主权的空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受到震动,遂产生撤销自治、回归中国之心,日本则指使出身布里亚特人的白俄军官谢苗诺夫染指外蒙,这种局势使外蒙撤治提上了北洋政府的议事日程。

库伦王宫旧影
1919年4月17日,徐树铮提出《西北筹边办法大纲》,不仅主张撤治,更提出了使外蒙与内地一致的同化政策。6月13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全权处理外蒙事务。7月18日,颁布西北筹边使官制,同时将参战军改为边防军,参战督办处改称为边防督办处。徐树铮亲率边防军第三旅第七、第八两个团,长驱直入外蒙首府库伦。徐树铮一到库伦后就展示了自己的立场:“外蒙为我国领土,我身为外蒙长官,有弹压地面之责,不能坐视"。外蒙的王公贵族和喇嘛们,围绕撤治条件,明争暗斗,争论不休。

外蒙古王公
11月14日晚,徐树铮直赴外蒙执事巴德玛多尔济住处,拿出一份他拟定的撤治条件,警告说: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指外蒙“皇帝”哲布尊丹巴活佛),执事虽老亦当随行!话毕,拂袖而去。徐树铮的强硬大大出乎了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预料,也让其措手不及。11月17日,迫于徐树铮的强大压力,他不得不接受了徐树铮拟定的撤治条件。当天下午,徐树铮宣告西北筹边使公署在库伦正式成立。11月22日,大总统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于北洋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外蒙古草原
五、兵败逃亡,纵横捭阖
1920年4月8日,曹锟在保定以悼念直军阵亡将士为名,召集八省代表开会,不仅决议停止对南作战,还要求解散徐树铮所把持的安福俱乐部,矛头直指皖系。1920年5月,吴佩孚从南方前线擅自撤军河南,直皖关系日益紧张。7月3日,张作霖、曹锟、李纯等通电公布徐树铮“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以下弑上、以奴欺主”等六大罪状,7月4日,大总统徐世昌免去徐树铮西北筹边使之职,改授远威将军,其指挥的边防军划入陆军部。段祺瑞和徐树铮怒不可遏。7月9日,段祺瑞以边防军为主体组建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任副司令兼总参谋长。7月14日,段祺瑞发布总攻击令,曹锟、吴佩孚率军迎战,直皖战争爆发。两军在廊坊到高碑店一线展开战斗。

吴佩孚戎装像
到7月17日时,皖军将领曲同丰被吴佩孚生擒投降,张作霖也通电助直反皖,战局急转直下,徐树铮见大势已去,当晚从廊坊战场逃回北京。7月19日,段祺瑞引咎辞职,直皖战争结束。皖系战败后,安福俱乐部被解散,徐世昌下令通缉徐树铮等“十大祸首”,徐树铮逃到日本公使馆避难达百余日。1920年11月14日,他藏在一个箱子里,被运离日本公使馆,然后自天津东渡日本。1921年1月末,徐树铮自日本返回上海,2月初秘密到达福州,在劝说福建督军李厚基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一起推翻直系军阀无果的情况下,徐树铮产生了与曾经的敌手--孙中山合作的想法。在此之前,徐树铮就和孙中山有了一些联络,他曾阅读《孙文学说》一书,对孙中山的主张表示赞成。

吴佩孚手书
在收复外蒙古以后,他又主动电告在上海的孙中山,得到孙中山的赞许。出于打倒直系的目标,徐树铮开始为皖系和孙中山牵线搭桥。1921年12月22日,徐树铮抵达广州。孙中山派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等代为接见。1922年1月18日,徐树铮又前往桂林,在独秀山下靖江王府会见了孙中山,徐树铮建议孙中山与段祺瑞联合,打倒把持北洋政府的直系军阀,孙中山表示赞成。两人相谈甚欢,孙中山甚至想委任徐树铮为参谋长,被其婉拒。他给孙中山推荐时任粤军第二军参谋长的蒋介石,这为蒋介石进入孙中山视野起到一定的作用。徐树铮回到上海,致函隐居天津的段祺瑞,建议联合孙中山,段祺瑞权衡再三,终于同意。

徐树铮像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败北,张作霖退回东北自保。直系军阀全面控制了北京政权。1923年10月,曹锟贿选为大总统,遭到举国上下的声讨,直系已成为各派势力的公敌。1924年夏,徐树铮秘密来到奉天,会见张作霖,双方捐弃前嫌,重修旧好,促成了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建立起"反直"的三角同盟。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9月3日,张作霖通电谴责直系攻浙,并以援助卢永祥为名,组织"镇威军",自任总司令,于9月15日分路向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发。9月17日曹锟发布讨张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依托长城组织防御。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明长城
10月23日,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直系第3军司令冯玉祥临阵倒戈,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曹锟政府,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冯玉祥宣布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从背后捅了吴佩孚一刀。在冯军与奉军的夹击之下,直军全线崩溃。吴佩孚兵败从天津登上“华甲”运输舰,浮海而去,逃往南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冯玉祥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并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中央政权落入奉系军阀及冯玉祥的国民军手中。

张作霖、段祺瑞与冯玉祥合影
六、考察欧洲,遇刺身亡
1925年1月4日,段祺瑞任命徐树铮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组成一个15人的考察团,先后访问了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共12个国家。徐树铮会见了这些国家的元首,包括墨索里尼、斯大林、裕仁天皇等。1925年12月10日,徐树铮率考察团回到上海。徐树铮回国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奉军互抢地盘,浙江的孙传芳崛起,对抗奉军南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段祺瑞在复出后沦为冯玉祥的傀儡,由“段厉公”变成“段哀公”。徐树铮一心想将段祺瑞推上总统宝座,重掌大权,打算劝说张作霖与孙传芳息兵,共同对付有“赤化”之嫌的冯玉祥。

冯玉祥像
徐树铮虽然与其他军阀的关系普遍不佳,却与晚清状元、民国实业家张謇肝胆相照。他曾致函张謇,表达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在诸多后生晚辈之中,张謇最欣赏和器重的就是徐树铮。徐树铮考察欧美回国后,特地与孙传芳一起亲赴南通狼山会晤张謇,与之谈天说地,想推张謇为大总统,以抵制冯玉祥。张謇口占一绝:“将军高唱大江东,岂与梅郎角两雄?识得刚柔离合意,平章休问老村翁”。以示婉拒。张謇对徐树铮即将北上京津感到担心。徐树铮自信满满,认为不会有事的。冯玉祥得到这些情报,自然感到芒刺在背,再加上七年前徐树铮杀死他舅父陆建章的仇恨,遂对徐树铮萌生了杀心。

冯玉祥手书
1925年12月19日,徐树铮自上海乘轮船进京,12月23日在天津上岸,当天乘汽车抵达北京。12月27日身着挂满勋章的大礼服觐见段祺瑞,表示使命完成。此时北京局势日益险恶,冯玉祥打败了奉系李景林,张作霖处死了叛将郭松龄,冯玉祥与张作霖双方势必有一场恶斗,因此段祺瑞劝徐树铮早早离京。等到徐树铮启程时,有人在段祺瑞办公桌上放了纸条,上面写道:“又铮万不可南去,去必死”十个字,段祺瑞又连忙派人将纸条递给徐树铮,徐树铮看了后却毫不介意,笑道:“何人阻我,我岂信此谰言?”12月29日下午,徐树铮在众人送别下乘火车离京赴津。

徐树铮戎装像
冯玉祥的心腹--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将这一情况通报在张家口的冯玉祥,并请示该如何处置。冯玉祥对徐树铮的新仇旧恨一时涌上心头,指示鹿钟麟将徐树铮逮捕枪毙。鹿钟麟转达国民军第五师师长张之江执行。12月30日凌晨2时,张之江在廊坊截住徐树铮所乘列车,穿着睡衣的徐树铮被“请”出列车并挟入张营,随即遭枪杀,时年45岁。与此同时,冯玉祥将陆建章之子陆承武接到廊坊,让他出现在徐树铮的随从面前,声言该事件是他为父报仇所为,但事后的各大报纸都披露了冯玉祥杀死徐树铮的真相。而段祺瑞虽然对徐树铮的被害感到痛不欲生,惊呼:“断我股肱!断我股肱!”却因处于冯玉祥的控制而无能为力,徐树铮之死也就没人追究了。

徐树铮手书
次年4月,段祺瑞因三一八惨案而辞职,隐居天津,皖系军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徐树铮被枪杀的那天深夜,张謇已睡着了。忽然间,他却做了一个诡异噩梦,梦见徐树铮面色凄苦,走至他的床前,口占一诗:与公生别几何时?明暗分途悔已迟。戎马书生终误我,江声澎湃有谁知!而后,徐树铮的身影倏然消失不见了。张謇从梦中惊醒,全身已经冷汗直出。他感到不妙,披衣而起,坐等天亮,同时拿出纸笔,把梦中徐树铮口占的那首诗记了下来。没过一个时辰,徐树铮在廊坊惨遭枪杀的噩耗即已传来。刚才徐树铮托梦于张謇的那首诗,竟然是绝命诗。张謇由此终身痛恨冯玉祥。

张骞像
徐树铮死后,遗体被他的学生段大洪找到,然后由徐树铮的卫士张振声用骡车运到北京,段祺瑞提供棺材安葬于萧县凤家山之原,并亲自撰写神道碑。1945年,徐树铮之子徐道邻以杀人罪起诉冯玉祥和张之江,但有关部门以逾期为由拒绝受理。后来,蒋介石成为中国国民党领袖后,对徐树铮当年的提携之恩念念不忘,因此厚待徐树铮之子徐道邻,甚至延聘他为家庭教师,教蒋经国汉文,被蒋经国称为“夫子大人”。而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之前所撰的警告日本军阀的《敌乎?友乎?》一文,就是以徐道邻的名义发表的。可见蒋、徐两家关系之密切。这又为后来冯玉祥的惨死留下了不解之谜。

萧县皇藏峪——六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