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曾发表的一项关于饮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研究人员从GLOBOCAN2020数据库中提取了特定国家的癌症病例数据,涵盖了唇癌和口腔癌、咽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喉癌、乳腺癌(仅女性)等多种癌症类型。
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2020年,全球大约有74万例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饮酒,而中国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8万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超过2000人因为饮酒而被确诊为癌症。
在这些因饮酒而引发的癌症中,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唇和口腔癌、直肠癌、咽癌、喉癌等尤为常见。每一种癌症,都像是一个恶魔,无情地吞噬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酒精如何一步步把人“送进”癌症深渊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酒精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在我们体内兴风作浪,最终引发癌症的呢?这背后的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当我们喝下一杯酒,酒精(也就是乙醇)就会随着血液进入肝脏,开启它的 “破坏之旅”。在肝脏中,乙醇首先会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能够直接损伤肝细胞的DNA。DNA是细胞的 “指挥中心”,一旦它受到损伤,细胞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也会变得不受控制,这就为癌症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如果长期饮酒,乙醛在体内不断积累,肝细胞就会持续受到攻击,导致大量肝细胞受损死亡。为了维持肝脏的正常功能,肝脏就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生成新的肝细胞。然而,在这个反复受损和修复的过程中,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改变,脂肪开始在肝细胞内堆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
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肝脏的炎症会进一步加剧,引发酒精性肝炎。此时,肝细胞的损伤更加严重,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及时戒酒,任由病情发展,肝脏就会逐渐出现纤维化,也就是肝脏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所取代,这是肝脏对长期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
纤维化的肝脏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 “破房子”,虽然勉强还能维持运转,但已经不堪重负。一旦肝脏纤维化发展到晚期,就会形成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肝脏病变,肝脏的正常结构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瘢痕组织。此时,肝脏的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患者会出现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击破饮酒养生的“虚假泡沫”在生活中,“白酒伤身,红酒养人”“小酌怡情可养生” 等观念广泛流传,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这些所谓的 “养生经”,其实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错误观念。
有人认为,白酒度数高,喝了容易伤身体,而红酒富含白藜芦醇等抗氧化物质,适量饮用可以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对身体有益。但事实上,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其主要成分都是酒精,只要摄入酒精,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虽然红酒中确实含有一些有益成分,但这些成分的含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足以抵消酒精带来的危害。而且,过量饮用红酒同样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酒精性肝病等问题。
“小酌怡情可养生” 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世界心脏联盟早已明确声明,饮酒不存在安全剂量,无论饮酒量多少,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诱发消化系统疾病、癌症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出,有充分证据表明,酒精与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饮酒不能养生,如何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1、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比如,长期熬夜的人更容易感冒、患上心血管疾病,还会加速身体的衰老。
2、合理饮食
我们应该保证膳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甜品、饮料等。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的腌制食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过多的盐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3、适度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免疫力,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4、愉悦心情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患疾病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
《柳叶刀》的研究如同一记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饮酒与癌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一口酒都可能是健康的 “定时炸弹”。饮酒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癌症,还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那些所谓的饮酒养生观念,不过是自欺欺人的 “虚假泡沫”,在科学的事实面前,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