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图泰:摩洛哥大旅行家,经过44国,称中国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国家

路生观史 2024-07-10 12:31:27
白图泰:摩洛哥大旅行家,经过44国,称中国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国家

至元四年(1338年),德里苏丹国苏丹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派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图泰作使者访问元朝,礼物包括200名印度教徒奴隶。但在河间冲积地平原,白图泰却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袭击,德里苏丹国4000骑兵全部遇难,失踪78人。白图泰的伙伴被分割、捕捉,有的被杀害,但他本人却幸运抵达中国。他说他到中国后继续向北行走,和伙伴经过京杭大运河到北京,谒见妥懽帖睦尔(元顺帝)。

白图泰1304年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踏上了一条长达75,000英里的旅途,经过了现44个国家的国土。首先,他沿着北非海岸旅行,穿过现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的国土,到达开罗。从开罗到麦加有三条路线,白图泰选择了最短但是最不常用的那一条,即尼罗河而上,从如今苏丹的苏丹港过红海去麦加。

就在白图泰到达苏丹的时候,当地爆发了针对埃及马穆鲁克统治者的叛乱,于是白图泰只得折回开罗。在路上,据说他碰到了一位“圣人”,预言他除非先去叙利亚,否则永远到不了麦加。这样,白图泰就决定先去大马士革,沿途参拜耶路撒冷等圣地后再转向去麦加。

在大马士革度过斋月后,白图泰顺利地同一支商队抵达了麦地那和麦加,完成了朝圣。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迷上旅行的他,决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个目的地,当时在伊儿汗国统治下的巴格达前进。

白图泰穿过现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茫茫沙漠,抵达了巴士拉,然后他转向东北,朝圣了圣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经过设拉子、纳杰夫,抵达巴格达。当时的巴格达尚未从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复,尚是一片破败景象。

白图泰在巴格达遇见了伊儿汗国的大汗不赛因,随着他一同去了伊儿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在蒙古入侵之时,大不里士没有抵抗即开城,因此没有受到什么兵灾,加之位于丝绸之路上,所以当时大不里士成为了西亚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在此之后,白图泰回到了麦加,做第二次的朝圣。

白图泰无法满足于定居生活,很快他再一次踏上旅程。这次他首先沿红海南下,经过埃塞俄比亚,到达也门的亚丁,然后他借着季风,沿东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继访问了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和基尔瓦。随着季风转为南风,他往北回到了亚丁,然后他又向北访问了阿曼,直到霍尔木兹海峡。结束这一切后,他又回到了麦加,为下一次旅行做准备。

过了一年,据说德里的苏丹听说了白图泰的故事,决定邀请他去印度。他于是先出发去小亚细亚,因为当时和德里苏丹同族的塞尔柱人正统治着那里,他认为在那里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他从如今的黎巴嫩海岸出发,搭乘一艘热那亚船,抵达土耳其港口阿拉尼亚。

从那里,白图泰穿过整个安纳托利亚,到达黑海海港锡诺普。又搭船穿过黑海,抵达克里米亚的卡法港。从卡法出发,他一路往东穿过草原,在一段旅程中,他遇上了金帐汗国大汗月即别,随着他回到了伏尔加河边的首都萨莱,据说白图泰这次旅程最东到达了阿斯特拉罕。恰好月即别的一位拜占庭宠妃有孕,月即别决定派遣白图泰陪同这名宠妃回故乡生产。

1332年底,白图泰抵达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这是他第一次旅行到非伊斯兰城市,索非亚大教堂的宏伟令他赞叹。完成任务之后,他回到阿斯特拉罕,向月即别大汗报告。然后他动身渡过里海,穿越中亚的草原,经过咸海,抵达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翻译和向导,向南经过如今的阿富汗,进入了德里。

德里苏丹国是建立在非穆斯林国土上的伊斯兰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叛乱,因此苏丹穆罕默德·图格拉克非常急于延揽熟悉伊斯兰教法的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白图泰在麦加居住多年,饶有学识,于是被任命为卡迪(法官)。图格拉克喜怒无常,白图泰有时生活在宠幸之中,有时又被猜疑笼罩。因此,他决定离开。这时恰好苏丹要派人出使中国,他立刻自告奋勇。这样,他既能离开德里,又可以访问新的土地了。

从德里一出发,白图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袭击,几乎丧命。在到达南印度的港口古里之后,出航的船队尚未出发便遭风暴。三艘船中两艘沉没,第三艘被迫拔锚启航,两个月后被苏门答腊岛的统治者擒获。白图泰当时正在清真寺中祷告,幸免于难。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托庇于当地穆斯林统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统治,白图泰仓皇逃出,流落马尔代夫。

在马尔代夫白图泰停留了九个月,在此期间,他被任命为当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国王的女儿。但是,他不想留在马尔代夫,于是随意判罚,惹怒了国中上下,终于,他被赶出了马尔代夫。接下来,他去了锡兰,看到了亚当桥。但是他的船随后先是遇上风暴,又被海盗抢劫,使他被迫又折返古里,然后又是马尔代夫。

白图泰到中国游历完全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历史性机遇。1342年(元顺帝至正二年),元朝遣使至德里与印度通好。德里苏丹命令正在游历其国的白图泰率团随同元朝使团回访中国。元朝使团一行从印度西南海岸古里(科泽科德)登船,启航后不久便遭遇风暴。

白图泰因未及登船而幸免于难,但失去随员和礼品,无法回苏丹处复命,遂游历马尔代夫等地,后从朋加剌(孟加拉)乘船经过马六甲海峡至苏木都剌(苏门答腊)、爪哇,北上航海至元朝南方主要港口泉州——“离开塔瓦利西时,正赶上顺风,船借风力,海行十七日便到达中国”。他在泉州很幸运地遇见从海难中死里逃生的元朝使臣。元朝使臣协助他通过地方官向朝廷奏报。他在候旨期间南下游历广州。回到泉州后,奉旨北上。到达杭州后不久便折回泉州,乘船西还。

白图泰声称自己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北上去了北京,他是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6年)到达中国泉州的,游览了泉州、广州、鄱阳、杭州等地,留下美好的印象。他说,泉州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规模最大的中国船只“只在中国的刺桐城建造”。在他泰的眼中,泉州港是这样的:

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中国其他城市和印度地区都没有油橄榄,但该城的名称却是刺桐。这是一巨大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这个港口是一个伸入陆地的巨大港湾,以至与大江会合。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这很像我国希哲洛玛赛城的情况一样。

白图泰赞叹当时的泉州作为一个大海湾,泉州港延伸入陆地直至与大河汇合。其实,就造船业来说,泉州也是当时的世界第一。据白图泰游记描述,泉州港停泊的大帆船就有百来艘,小船数量不计其数,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见不到的。这些大船的帆用藤蔓制成,编织在一起状如蒲席,且常挂不落。

大船需雇千人,其中海员六百名,战士四百名。大船之后往往跟有三艘小船,体积分别是大船的半大、三分之一大和四分之一大……这样的大帆船靠人力摇动巨桨前进,有的巨桨状如桅杆,需近二十人才可推动。大船内部功能齐全,结构精细。内有甲板四层,设房舱、官舱和商人舱。旅客可携带家眷,在舱内闭门居住。官舱较高级,内有厕所,还能上锁。船上的海员也可携带子女上船,可在木槽内种植蔬菜鲜姜。大船设有船总管,好似一个高级长官,船上岸时由黑奴手执刀枪前导,身后有鼓号伴奏,排场很大。

白图泰感叹:“每艘(巨船)都像一个独立的城市,有些中国人会拥有许多这样的船只。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如此看来,这种由泉州制造的巨船有如今日的豪华游轮,造船工艺极为精湛,其他国家是无法匹及的。又说泉州城内“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

白图泰对元代中国社会的繁荣、进步和稳定非常赞赏。他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房舍最美好的地区,全境无一寸荒地”,“沿河两岸皆是花园、村落和田禾”。杭州是他“在中国地域所见到的最大城市”,该城“每人有自己的花园,有自己的住宅”,“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

白图泰还高度评价了我国当时的农业:“摩洛哥出产的水果,中国不但应有尽有,而且还更加香甜。小麦在中国也很多,是我所见到的最好品种。黄扁豆、豌豆亦皆如此。”他提到“中国的鸡很肥大”,以致一只母鸡“烹煮时一锅竟盛不下,只得分两锅煮”。

对于当时我国工业水平,白图泰也表示了钦佩。在杭州,他看到有很多制造厂,规模很大,每一名师傅都带有三四名徒工。他发现中国的金银器皿、竹器、漆器制作极为精巧,而丝绸和瓷器更堪称一绝。泉州和广州的瓷器,价廉物美,运销印度等地,甚至到达他的家乡摩洛哥。丝绸极多,价钱也不贵,“一件布衣可换绸衣多件”。

白图泰说,泉州和广州制造的大船还可以“在木槽内种植蔬菜鲜姜”。又说,中国人在“交易时使用纸币,将金银熔铸成锭保存起来”。中国的治安措施非常到位,对商旅说来,“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旅客,虽然携带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管放心”。

另外,白图泰对当时中国的穆斯林生活做了详细的考察。他发现“中国各城市都有专供穆斯林居住的地区。区内有供举行聚礼用的清真大寺”,“中国每一城市都设有谢赫·伊斯兰,总管穆斯林事务”。他在杭州,看到穆斯林们“住此城内,城市美丽,市街布局如伊斯兰地区一样。内有清真寺和宣礼员。进城时正当为响礼宣礼时,声闻远近”。

元朝在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于府内治备宴席宴请白图泰,“为此请来了穆斯林厨师,按伊斯兰教法宰牲”,还让人用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演唱助兴。也是在杭州,他看到了“爬神仙索登天”、将人“大卸八块”后再让人“复活”的神奇戏法,顿时“大惊失色,心跳不止”。

约半年后,白图泰离开中国,想要回家。但此时他已经无法决定哪里是自己的家了。他首先坐船回到古里,却不敢面对图格拉克,于是,他穿过阿拉伯海去阿曼和巴格达,在那里,他得知伊儿汗国陷入内战,阿不塞因已经死去,国家已经崩溃。

这样,白图泰决定回去麦加,经过大马士革的时候,他得知黑死病开始蔓延,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白图泰立即决定要回摩洛哥的家乡。经过撒丁岛,他回到了丹吉尔,发现母亲也在数月前过世。此时,已经距离他离开家乡大概有25年了。

撒丁岛是位于意大利西部的一座岛屿,又称为萨丁岛,坐落于地中海中部,是一庞大和孤立的岛屿。萨丁岛拥有独特的意大利文化,同时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地区之一。

前227年,萨丁岛成为古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前215年,迦太基将领秃头的哈斯德鲁巴率军支援撒丁人汉普西科拉发起的反罗马起义,战败于德西马努战役,汉普西科拉战死,秃头的哈斯德鲁巴被俘。

到了14世纪,萨丁岛成为爱比利亚(今天的西班牙)的一部分,在被其统治的400年间,萨丁岛吸取了大量的西班牙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撒丁岛是西班牙国王非常喜爱的帆船度假地了。

萨丁岛岛上起伏的内陆地势上生长着玛西叶群落(地中海夏旱灌木群落,包括爱神木,野生百里香,刺梨和矮橡树),惬意的海岸线,剔透的海面,独立的礁石,长长的沙滩以及洞穴。岛上最高的山峰根那根图高1834米,庇佑着这个地区的村子。在撒丁东北部山势逐渐下降为与斯梅拉达海岸线持平,同时斯梅拉达也是撒丁的海岸。继续向南,奥罗斯勒湾的海岸线几乎没有受到过破坏。西部的奥里司塔诺地势平坦,连接着岛上粮食,水果和蔬菜的主要产地——卡皮塔诺平原。

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丹吉尔城的名称来历,当地自古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希腊英雄索法克斯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传说他能将塌下来的天柱扶正,他的儿子是丹吉尔城的奠基者,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将城市命名为“丹吉”。在希腊神话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座城市是海王星的儿子安吉建立的,城市的名称本来叫“安吉”,后来逐渐演变成“丹吉尔”。

丹吉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丹吉尔是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当时的丹吉尔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

历史上,丹吉尔曾经多次受到异族人占领,战火一直徘徊在这片土地上。腓尼基人建城后不久,克尔法克尔人将腓尼基人赶出了丹吉尔;不久,汪达尔人又将其占领;汪达尔人之后,罗马人也来到了这里,将丹吉尔变成了毛里塔尼亚丁吉塔那省首府;罗马人之后是拜占庭人;拜占庭人之后是西哥特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了丹吉尔,将其改名为丹杰,意为“辽阔的海湾”,他们在这里一直呆到了15世纪。

1471年,葡萄牙占领了这座城市;1662年,西班牙人又挤走了葡萄牙人;100年后,丹吉尔又为英国侵占;直到1884年,摩洛哥才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但是1912年,法国将摩洛哥变为了自己的“保护国”,并将丹吉尔在1923年变为国际共管区,成为“国际自由城市”,由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欧洲8国和后来的美国代表组成共管委员会长期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占领)。

1956年摩洛哥获得独立,同年,摩洛哥政府收回了丹吉尔的主权,“国际共管”状态被取消。1962年,摩洛哥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丹吉尔被辟为自由贸易区。

在家中没有待多少时候,白图泰又出发去当时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位于西班牙最南的历史地理区,也是西班牙南部一富饶的自治区。地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是“汪达尔人的土地”,南临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当时卡斯蒂利亚的国王阿方索十一世正举兵威胁攻打直布罗陀,丹吉尔的穆斯林们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去守卫该城,白图泰也是其中一员。但是阿方索随即死于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图泰抵达安达卢西亚的时候,威胁已经解除。

于是,白图泰一路游览,最北到达瓦伦西亚(应该是“巴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海港,号称是欧洲的“阳光之城”,位于西班牙东南部,东濒大海,背靠广阔的平原,四季常青,气候宜人,被誉为“地中海西岸的一颗明珠”),然后经过格拉纳达回家。

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内格拉纳达省的省会,位于内华达山山麓,达若河和赫尼尔河汇合处,地理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是这里的主要特点,沿海地区气候温暖,赫尼尔河套平原辽阔而又肥沃;山区气候寒冷,依比利亚半岛上的最高峰--海拔3481公尺的穆拉森峰便坐落其中。也有基督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瑰宝。由于这里曾是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王国的首都,格拉纳达因此而成为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城市。

摩尔人皇宫阿尔罕布拉宫就在格拉纳达。这座融汇着穆斯林、犹太教和基督教风格的著名历史古迹,使格拉纳达市成为西班牙一个文化和旅游热点。格拉纳达还有一所西班牙闻名遐迩的格拉纳达大学。

在历史上,格拉纳达市是西欧地区伊斯兰国家的最后一个堡垒,阿尔罕布拉宫(红堡)就是这文明见证。古老的伊斯兰教给格拉那达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神秘的传说,南部独有的安达卢西亚浓郁西班牙风情让人禁联想起艺术、

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格拉纳达丰富的艺术财富,既有摩尔人修建的宫殿,也有基督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瑰宝。由于这里曾是阿拉伯人在依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王国的首都,格拉因此而成为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城市。

回到摩洛哥后,白图泰发现自己居然还没有游历过这个国家,于是他又出发去圣地马拉喀什,发现由于黑死病,已经成为空城。于是他又去了摩洛哥当时的首都非兹,游览一番后,回到了丹吉尔。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地区政治中心,以红色的城市而闻名于世,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同时也是摩洛中部到西南部的马拉喀什-坦西夫特-豪兹经济区的首府。它位于国境南部,北距首都拉巴特320公里,东距峰顶终年积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公里,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方明珠”。

马拉喀什始建于公元1062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摩洛哥王朝的首都。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其原因是当年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

今天,沿着旧城区红色城墙漫步,眼前所出现的景象仿佛让人又回到那遥远的中世纪时代。市内的杰马·埃勒·夫纳广场是最繁华的地方,每当午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观看广场上的露天表演。

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以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舞最为著名,平常在广场上自由演出,每年5月在这里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节。广场上,在人群围起的一个个圆圈里,除歌舞表演外,还有惊险绝伦的杂技,扣人心弦的耍蛇,说书人讲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热闹非凡。

直到夜幕低垂,人群散去,广场才变得宁静下来。广场附近,街巷交错,房屋密集,摊铺林立,货物充足,到处是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露天饭铺、小吃店布满街头,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狭窄的街巷显得异常拥挤,完全是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面风貌。

在丹吉尔时,白图泰听到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国度——马里帝国,据说当时世界一半的黄金都产于马里。他于是决定要去马里。1351年秋天,他穿过撒哈拉沙漠后,先抵达了古城Taghaza,这是一座用食盐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盐交换马里人黄金的据点。然后他又向南旅行,沿着一条他认为是尼罗河的大河航行(实际上那是尼日尔河),最后抵达了马里的首都,见到了国王曼萨·苏莱曼。

马里帝国又名曼丁戈帝国或曼迪联邦,是西非中世纪时的一个强大伊斯兰教帝国,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广阔内陆中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兰文化与财富中心之一。

马里帝国兴起于13世纪上半叶,17世纪初灭亡,据阿拉伯文献记载,其全盛时期的版图,南起热带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东达豪萨人居住地区。首都为尼亚尼。

由于天气炎热,西非人需要一种防止食物变质的方法。盐可在高温环境下帮助储藏食物,但西非人自己不会制盐,于是穆斯林从北部带来盐并与他们交换黄金。

马里控制了穿过非洲的贸易路线,因此而获取了权力。

松迪亚塔是马里的第一位统治者。他使盐和黄金的贸易比以前更加成功。他还建立了尼亚尼城——古马里的首都。尼亚尼位于尼日尔河的主要交通路线附近。廷巴克图是尼亚尼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又是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最后一站。农民到廷巴克图的市场上出售他们的谷物。商人在那儿进行交易。

松迪亚塔为他的帝国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即皈依伊斯兰教。人们称他为“曼萨·松迪亚塔”。曼萨的意思是国王。所有的马里统治者都是穆斯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曼萨·穆萨。

马里本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一个小酋长国,由说曼丁戈语的凯塔氏族所组成,一向臣属于加纳王国,以黄金贸易著称,到11世纪中叶逐渐强大。

据传,约1235年松迪亚塔在反抗苏苏人入侵过程中,团结曼丁戈人,打败了苏苏国王苏曼古鲁的军队,继加纳王国之后成为西苏丹大帝国。松迪亚塔的统治奠定了马里帝国的基础,其子继位后继续征战,扩大了王国的版图。第 9位国王曼萨·穆萨在位时其版图空前辽阔,进入帝国的黄金时代。

曼萨·穆萨1324—1325年去麦加朝圣,途中大肆挥霍黄金,在伊斯兰世界中留下深刻印象,马里的声名自此远扬西欧。

14世纪30年代后,一些西方世界绘制的地图上出现了马里和曼萨·穆萨的图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大约在1352~1353年曾到过马里。据他的记述,当时马里境内秩序井然,商队安全得到充分保证,但内部已开始出现权力之争的迹象。

马里帝国采取神化国王的措施,巩固国王权力,如国王不在人前进食,不同人直接交谈等,但对王位继承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常因争夺王位而影响帝国稳定。

1360年后马里发生内乱,此后王位之争层出不穷,国势日趋衰落。

14世纪后,马里帝国先后遭到莫西人和图阿雷格人的袭击和骚扰。其中1433年,廷巴克图被图阿雷格人攻陷。

15世纪上半叶一些原来被马里兼并的地区纷纷独立。

15世纪中叶,马里属国加奥发展成为强大的桑海帝国。

16世纪上半叶,在桑海的袭击和摩洛哥的侵略下,马里的东部疆域不断缩小。此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已逐渐由沿海顺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入侵。西方的贸易,特别是非洲奴隶贸易,引起了马里社会内部矛盾,最终使马里土崩瓦解。

1599年,皇帝曼萨·穆罕默德三世(一说为穆罕默德四世)试图收复被摩洛哥占据的迭内,胜利在望之际因敌方援兵赶到而失败,有说法认为马里人的失败与部将叛变倒戈有关(杰内之战)。

1611年,马里末代皇帝马马杜三世在尼日尔河和巴尼河之间被班巴拉人打败,出走到康加巴,帝国告终。

到马里之后不久,白图泰踏上了归途,在廷巴克图,他收到了摩洛哥苏丹的命令,命令他立即回乡。

廷巴克图又译为丁布各都、通布图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尼日尔河中游北岸,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1087年为图阿雷格人所建。廷巴克图在地理上位于北非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文明和黑非洲黑人文明的交汇点,因此商业往来频繁,民族成分复杂,历史上是一个交通要道、文化中心,许多穆斯林学者和圣徒在此定居,许多著名的书籍是从这里写出和流传的。

作为神话、传说及寓言之地,廷巴克图同时也是神秘的殿堂。廷巴克图人的神话主要是以阿法鲁克的形象而出现的,阿法鲁克是神话传说的象征人物,他总是一身白衣骑于一匹白马上,穿梭于各个街道上以保证城市的安全。

廷巴克图的神秘,神话、神秘教都表现在数字上,位于保护地带的333个圣人,是根据3-333的象征来建造的,这些数字是古兰经中的巴斯马拉诗的字母的总和。

廷巴克图的神秘,神话、神秘教是基于数字3的象征。文化意识是通过3的强大的象征体系来体现的。廷巴克图的神秘仍然延续着。因为廷巴克图不能从言语中去体会,而是要去发掘,所以要了解它的神秘必须住到廷巴克图那里。

回到丹吉尔,白图泰担任当地的卡迪。1356年,摩洛哥一位苏丹命其秘书伊本·朱赞将白图泰的见闻记录成书,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1377年,白图泰逝世后葬于丹吉尔。因为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蒸汽时代到来以前,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因此在阿拉伯世界,他获得了崇高的声名,摩洛哥人将他作为英雄加以纪念。近代天文学家则以他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然而,《伊本·白图泰游记》这部中世纪史上最有名的游记之一的巨著,不知什么原因,曾被一些学者认为其中有关于中国北方特别是大都的记载,都是根据传闻写成的。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在随后的岁月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世纪,才被西欧的学术界重新发现。

1853—1859年,《伊本·白图泰游记》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引起极大的轰动,后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85年,该书由北京大学马金鹏教授译为中文出版。学术界这时才认为,该书的大部分记述都是可信的,为研究14世纪的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素材,对当时中国的描述准确、翔实,对加深中阿、中非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增进中非、中阿人民之间的友谊起到了重要作用。

0 阅读:65

路生观史

简介: 路生,作家、记者、编剧,媒体策划人及纪录片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