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七十岁,如果你不想与人交际,也怕活着,说明了三个问题

薇薇夜读 2025-02-11 11:51:09

唐·李延寿《南史·列传·齐高帝诸子·上》中写道:“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元·薛汉《寿承旨张畴斋》中写道:“蟠桃捧日三千岁,古柏参天四十围。”

自古以来,上至天子圣贤,下至黎民百姓,人们都希望自己福寿延绵,福寿无疆。

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左右,虽然生命有限,但还是在鼓励自己志向和热情不减,依旧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安稳度过晚年,相反,有的人的晚年却是异常悲凉。

人过七十岁,如果你不想与人交际,也怕活着,说明了三个问题。

01、年老身体抱恙,忍受病痛,苟延残喘,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只剩煎熬。

先于同老伴已经牵手共同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他们虽然出身在贫苦的农村,但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也成功将四个儿女健康抚养长大,而且还培养出了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大儿子和二女儿都是当时村子里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也是最早走出农村的年轻人。

三儿子和四女儿则更是不甘落后,不仅考上了大学,还纷纷在大学毕业以后又双双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都进入了体制内工作。

他和老伴辛苦大半生,落下来一身病痛,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儿女们。

然而,儿女们长大成人以后,都很优秀,也很有出息,可是也如同小鸟一样,翅膀硬了,也就一个一个地离巢飞走了飞远了。

原本热热闹闹的小房子,渐渐地就只剩下先于和老伴了。

原本,来到老年以后,他和老伴的身体还不错,在自家的地里种植一点小麦、玉米和蔬菜,生活吃食上可以自给自足,还能在院子里养一些鸡鸭鹅,生活非常舒适安稳。

儿女们虽然平时忙碌,但是也会在节假日的时候,抽时间回家看看,一家人团聚,热热闹闹,他和老伴也格外开心。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几年,他和老伴就开始非常痛苦的日子。

因为,七十岁后,不仅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小毛病不断,胳膊腿经常疼痛,经常需要针灸治疗,而且老伴还患上了严重的肺部疾病。

他自己已经在医院两进两出,经历巨大的病痛折磨和煎熬,出院以后,自己的身体就急剧下滑,平日里连下楼都要拄着拐杖。

以前的时候,他会每天都到村子中央的广场上找老人们聊天晒太阳,而现如今他拄着拐杖最远的路也只能走到院子里了。

而老伴的境况更加不好,因为肺部疾病的缘故,老伴的呼吸非常不好,怕冷怕热还怕风,只要一口气喘不上来,就要咳嗽多半天,有的时候还被憋得脸发红嘴唇发紫。

老伴现在连做饭都做不了了,行动也很不方便,几乎哪里也去不了,特别担心自己不小心感染上病毒感冒,一旦感冒了必须要到医院输液,自己也总是提心吊胆。

其实,老伴的肺部疾病自年轻的时候就有,也一直困扰折磨了老伴大半生,只是到了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滑,这种病痛的折磨会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

老伴经常会在半夜的时候因为呼吸不畅通而咳醒,一旦醒来之后,就再也难以入睡,睁着眼睛到天亮的日子,太过煎熬。

这样日夜忍受病痛折磨的日子,简直毫无尊严和生活质量可言。

有的时候,没事的时候,老伴坐在家里与他闲聊的时候,总是会无意中提起,自己好像赶紧解脱了,别到最后再拖累儿女们。

每当他听了老伴的话,都会赶紧安慰她,让她不要多想,毕竟俗话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非常喜欢这样一段话:

“见的人多了,就得承认,那些身上自带稳定与秩序感的人是最吸引人的。纷乱的世界与他们无关,他们有稳定的日常,稳定的爱好,稳定的价值观。”

人生的真谛就是一生经历生老病死的闭环,生活的真相就是体验酸甜苦辣咸甜的滋味。

影视剧《生活大爆炸》中说:“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者功成名就,大部分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意义。”

人活着,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生圆满,我们总是经受这样或那样的痛苦。

有的人要经历没有金钱的痛苦,有的人要经历身体病痛的折磨,有的人要经历感情的煎熬。

其实,人活着,没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都一直是顺顺利利,没有病痛,没有挫折的。

相反,生老病死,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

有人说:“活着不是工具,幸福就在当下。”

人生,到了老年,虽然要难免忍受病痛的折磨,但是,即便我们无法控制病痛,我们也不要轻易被病痛打倒,而是要坚强坚韧的面对,输了什么也不要输了心态。

人到老年,病痛这个课题是每个人人生的最后一个课题,我们都要努力小哲做完。

02、晚年没退休金,没收入,儿女不孝顺,活着尽是悲苦。

沣良如今已经七十岁了,再也无法劳作了,他没有退休金,也没了收入来源,现如今一切生活开销都是在花之前攒下的老本。

他非常担心,自己有一天得了大病该如何办,因为这件事,他经常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其实,他是有一双儿女的,儿子在大城市生活,有稳定的工作,也有不错的收入,可是儿子当年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入赘,当了上门女婿。

现在,虽然儿子的生活不错,可实际上,儿子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话语权,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

而女儿却远嫁,离自己也很远,好几年才抽空回来看他一次,也仅仅给他几千元钱,留下一点营养品,待不了几天然后就走了,这一走就又是好几年。

他的老伴早在多年前就去世了,以前的时候还有老伴作伴,现在只剩自己孤独寡人,孤独终老了。

在他的心里,儿女是不够孝顺的,可是他也无可奈何,因为儿女是否孝顺,这件事也不由他所左右。

然而,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活着,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人老了,生活没有了收入来源,也没有养老保险保障,生活过的日日如履薄冰,真是日日难熬。

在他七十岁以前,还会自己下地干活,有的时候,还会到村子东头的农场基地中当劳务工拔草,一天赚一百元钱。

可是,现如今已经来到了七十岁,身体也出现了一些小毛病,时不时的就肩膀疼,胳膊疼,腿疼,实在难以再下地劳作。

有的时候,他在不舒服的时候,给儿子打电话,希望儿子回来带他去医院看看,可是儿子却说自己很忙,走不开,只是让他自己到诊所拿点药吃。

挂了电话,他就老泪纵横,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苦,诉不出的痛,一生养儿养女,到老了却一个也指望不上。

为了尽量地节省钱财支出,他一年到头都在吃馒头就咸菜,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舍得花钱买点便宜的五花肉,加上自己在院子里种植的大白菜,做成饺子馅,自己包一顿饺子吃。

邻居老张与他自小是发小,关系不错,看到他如此悲苦的日子,也不禁唏嘘不已,有的时候,会在炖猪大骨头汤的时候,好心地端给他一碗汤带点肉。

每次,他都会感激地流出了眼泪,看着邻居老张给的这碗骨头汤,就想到了故去的老伴,不禁拿出老相册,看以前的相片,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

有很多时候,他都希望自己能够一觉睡过去再也不醒来,这样也受点疾苦和悲凉。

诗人袁枚有一首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相对参天大树来说,小小的不起眼的青苔是无比弱小的,可是它却依然努力地绽放。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相对浩渺的宇宙来说,人类渺小如沧海之一粟。

人生短短不过三万多天,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我们其实来到这世间一趟,其实儿女也罢,财富也好,到最后都不会真正属于我们。

他们只属于他们自己,财富也只是一场流通而已。

人过了七十岁,其实很多事情都应该看透了,不管是钱财上,还是儿女孝顺上,都要顺其自然,而不要执拗。

外在的阻拦可以冲破,内心的牢笼难以逾越。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活出应有的坚韧,平而不凡。

犹如有句话说:“哪怕前方艰难险阻,也要像苔花一样,勇敢地展现自我,用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03、晚年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走不出执念和悲痛,渴望尽快解脱。

辉明如今已经七十岁了,可是,他已经好几年不串门也不出门见人了。

他有很多的外甥、侄子、侄女等,以前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都会带着礼品前来探望他。

可是,好几年前,他就断绝了一切来客,他们来了也闭门不见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人,不待客。

他一个人在屋子里,整日闷闷不乐,消沉孤独,饭吃的很少,觉也睡的很少,话就更少了,几乎不说话,整日拿着相册思念他那已经故去多年的儿子。

他的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儿子不仅优秀,而且还孝顺,在亲戚朋友们那里,从小就是弟弟妹妹们学习的榜样,长大了又成为他们工作和孝顺父母的榜样。

儿子学业有成,工作顺利,很快就顺利结了婚,而且在工作上也日日进步,小家庭的好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他和老伴也在六十岁的时候,安心退休,过上了幸福舒适快乐的晚年。

儿子和儿媳妇的工作都非常不错,两个人是大学同学,同样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因此,他和老伴都有退休金,也不缺钱,不缺房,生活无忧,也无需过多操心儿子的生活。

他就带着老伴去游山玩水,过上令人羡慕的诗和远方的生活。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和老伴还在外地高兴地游玩的时候,却接到了儿子意外去世的噩耗。

当时,他和老伴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悲惨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他和老伴悲痛的紧急赶回,却只见到了儿子最后一面。

在处理儿子的葬礼事宜的时候,老伴却也因为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突发心脏疾病,也轰然去世。

这种巨大的双重打击,不仅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老伴又突然去世,让他一度住进了医院,可是他最后还是努力站了起来。

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坚持为儿子和老伴处理了后事,自此以后,他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了。

原本幸福热闹的家里,只剩了他一个人独自悲伤,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他就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最应该走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年轻优秀的儿子,还有贤惠的老伴。

因此,从那以后,他就不再见人,不再待客,除了必须去一趟菜市场之外,他就一直待在家里,整日情绪低落,生活也没了希望,也不想与任何人交际。

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摸着,抱着老伴和儿子的相片,流着眼泪,念叨着:“我很快就去与你们团聚了,你们等我,我好想立即与你们团聚。”

这样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着,辉明的晚年生活过的非常痛苦,终于熬到了七十岁,他日夜盼望着与妻儿团聚。

有言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人生的底色,就是无常。

人到了老年,在经历了世事以后,就应该懂得世事无常的道理。

人生四大不幸之一,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苦确实是难以令人承受。

但是,逝去的人易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着,代替逝去的人好好的活着。

余华曾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因为,人生总也少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苦难。

犹如王阳明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破解法:“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无论何时,人都要努力地活着,好好活着,这才是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唯一目标。

有位作家说:“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有甜也有苦,有乐也有悲,这就是人生的底色和实质。

人过了七十岁,看淡生死,看淡生活,看淡人生,唯有顺其自然,安享天命,待终了,随风散。

一、直面死亡,看淡生死,不祈求长寿,也不昆玉短寿离别。

二、活着就努力活好每一天,不困于情,不困于利。

三、直面悲苦,苦不入心,相信生命自有精彩。

人过了七十岁,生死离别就是随时都会提上日程的事情,也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不惧怕失去,也就无所畏惧。

0 阅读:1
薇薇夜读

薇薇夜读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