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朋友公司参观,一楼大厅的显眼位置摆了个告示板,走过去看了看,原来这是公司大事记的刊栏。
排名第一的,是一位看起来有些“资历”的人物跟其他人的合影,排名倒数第一的,是介绍公司附近一家价格实惠的饭馆最近正在打折。
从头看到尾,再看了看“大事记”这三个字,多少有些感到违和,
但是这种违和,也伴随着一种亲切感。
参观朋友公司的时候,我问了问关于“榜一”的来历,朋友告诉我,那位看起来有些资历的人物,是公司的潜在合作伙伴。
我说潜在合作伙伴的意思就是说,还没有合作,只是具备合作的可能性。
朋友说是的,有这个可能性,并且可能性很大。
我点了点头,并且又追问一句,那么“榜一”有没有考虑找一个已经合作的公司来担任?
朋友苦笑,说合作的公司平时也不会来这边考察,
后来又补了一句,说是考察,其实就是瞎转悠。
要说考察,我确实不算在行,陪同考察的机会确实不少,但要是提及具体考察了什么,我感觉还是要问问陪同考察的人更好,
而如果是瞎转悠,虽然说法上多少有些戏谑之意,但就实际行为效果来看,瞎转悠这三个字也确实很符合实际情况。
这看看,那看看,想问的问一问,想说的谈一谈,
对于实质意义上的事情,其实在“转悠之前”往往就已经解决了,或者说如果没有解决,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过来转悠了。
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行为,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
所以当我听到朋友说瞎转悠符合了榜一的身份标准时,心中也就毫无顾虑的接受了。
接下来,我就问了问榜倒数第一的情况。
问起这个,朋友彻底打开了话匣子,从那家饭馆的口味到价格,以及饭后附近可以逛的小公园,便利店以及活动设施,还有那家小饭馆的趣事甚至是老板养的小比熊等等内容,跟我绘声绘色的讲了将近半个小时。
说实话,听得我都想去试试看了,朋友知道后说今天就可以去,
我说好啊,与此同时我也问他,这小饭馆的情况,为何能上公司的“大事记”呢?
朋友说这个事情说来也巧,老板组织大家讨论大事记的内容时,在讨论到第十个的时候,谁都提不出让老板满意的答案,于是老板说,咱们也可以把跟公司业务关联性稍弱的,跟同事们平日生活关联性较强的事情提一提。
这一说可不得了,讨论热情瞬间上了好几个档次,比起讨论前九个“大事记”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有人说附近公园有健身设施,能打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咱们可以去那边团建或是搞搞活动,还有人列举了几个做外卖不错的餐馆,并且说如果不走外卖平台直接去订的话,价格可能还会更优惠,
直到最后,老板敲定的“小饭馆信息”才让大家的热情有所收敛。
知道了来龙去脉,似乎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公司大事记之中,有这么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内容,
虽然是最后一名,但也许恰恰是最后一名,
才能体现其存在的真实意义吧。
后来跟朋友去了那家饭馆,发现来这边的食客大都是附近写字楼的打工人模样,落座之后,朋友熟练的点餐,我对菜单上琳琅满目的菜品有些不知所措,明明是一家快餐店,却弄的给人一种诚意十足的错觉。
当然,吃过之后才发现,这不是错觉。
听了老板的推荐,点了他家很受欢迎的回锅肉盖饭,等待的时候,我还是想跟朋友聊一聊大事记的事情,可在话要出口之际,我看到身边的上班族们不约而同的解开领带,打开手机,或是三五之间聊起公司里的八卦时,
我想,我的好奇,在这里显得太过荒唐了。
举杯痛饮,埋头干饭,窸窸窣窣的声音环绕耳畔,没人在意所谓“公司大事记”里的排名究竟如何,或是能够如何,
生活是诚实的,举起杯中的酸甜苦辣,吃下咽下的日复一日,这些都和所谓的“大事记”沾不得半点联系。
推上去的,不会被多看一眼,即便随意扔掉,那一口饭一口菜的日子也不会因此断掉。
因为第一只能是工作,
所以倒数第一是不是生活,
对活着的人来说,反而不重要了:
这年头,不怕有了因为没所以,
就怕有一天,因果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