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蔚来、小鹏深陷“卖一辆亏10万”的泥潭,理想汽车以“奶爸车”神话稳坐销冠时,一家曾被贴上“低端平替”标签的车企突然杀出重围——2024年第三季度,零跑汽车净利润1.88亿元,毛利率首度转正,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在新能源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淘汰赛加速的至暗时刻,这家“抠门”到连车机芯片都要自研的企业,究竟如何逆势翻盘?

一、生死局中的黑马:三大密码破解盈利困局
密码1:“抠厂”哲学: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除了电芯和轮胎,所有核心部件我们都要自己造。”零跑创始人朱江明的这句话,被员工戏称为“抠厂宣言”。
自研成本砍半:从电驱系统、电池包到智能座舱芯片,70%的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研发成本较外购方案直降40%。
供应链“断舍离”:通过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省去15%的结构件;自研的Leapmotor Power电机,成本比行业均价低30%。

财报直击:2023年单车成本同比下降15%,毛利率从2022年的-25%一路爬升至1.2%,首次实现“卖车能赚钱”。
密码2:错位狙击,专攻“巨头看不上”的大众市场*
当蔚来、理想在30万+市场贴身肉搏,零跑却将枪口对准了新能源渗透率最低(26%)、却占据中国车市60%份额的10-20万元“黄金区间”。
价格锚点精准卡位:C11增程版15万起售,T03微型车杀入8万区间,直面比亚迪海豚、大众ID.3的腹地。

配置降维打击:15万级车型标配高通8155芯片+28个传感器,L2级辅助驾驶功能直接“借用”25万级竞品配置表。

销量说话:2023年总销量14.4万辆,同比增长29%,其中C系列占比超76%,家庭用户下单占比达68%。
密码3:借船出海,把车卖给“更贵的自己”
与Stellantis集团(标致雪铁龙母公司)的15亿欧元战略合作,让零跑拿到了全球化入场券:
-渠道共享:Stellantis在欧洲的6000家门店将成为零跑展厅,C10、C11车型贴上“欧洲制造”标签直攻主流市场。

定价玄机:C10欧洲预售价3.5万欧元(约合27万元),较国内14万售价翻倍,毛利率有望突破20%。
-野心初现:2024年海外销量目标占比15%,复制名爵、比亚迪的“中国车,全球赚”模式。
二、盈利背后的隐忧:护城河能守多久?
零跑的财报飘红,却难掩三大致命隐患:
1. 技术迭代生死时速:华为ADS 3.0、小鹏XNGP已实现城市NOA全覆盖,零跑的Leapmotor Pilot仍停留在高速导航辅助阶段,自研算法面临“一步慢步步慢”风险。
2. 价格战退无可退:比亚迪秦PLUS荣耀版杀入7.98万,五菱缤果月销破3万,零跑赖以生存的性价比市场正被巨头蚕食。

3. 品牌桎梏难破:用户调研显示,72%的消费者认为零跑是“预算不足的妥协之选”,高端车型C01销量占比不足5%,品牌向上之路举步维艰。
行业分析师李明锐指出:“零跑的盈利建立在极致成本控制之上,但技术壁垒不足。一旦巨头下场复制其模式,护城河可能瞬间瓦解。”
三、行业启示录:新势力下半场生存法则
零跑的阶段性突围,揭示了新能源淘汰赛的三条铁律:
-成本控制>参数内卷:当资本泡沫退去,能否把四驱双电机的成本做到竞品两驱价,比百公里加速快0.5秒更重要。
大众市场>高端执念:10-20万元区间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6%,相比30万+市场的50%饱和度,这里才是真正的蓝海。
-出海造血>国内血拼:2023年中国电动车出口量暴涨80%,欧洲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贴“中国标”,全球化或是终极解药。

四、结语
零跑的盈利,撕开了新势力残酷淘汰赛的一角。当特斯拉挥舞“降价屠刀”、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反攻,这场战役的生存法则早已改变:不再是谁的发布会更炫,而是谁能把每一颗螺丝的成本抠到极致;不再是谁的续航多出10公里,而是谁能用一杯奶茶钱跑赢大众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零跑的故事,或许正在告诉所有玩家:活下去的秘诀,藏在财务报表的每一个小数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