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养老院的那扇玻璃门,一股消毒水味儿扑面而来,让人不禁联想起医院。
走廊里,老人们静静的坐在那,像是被岁月遗忘在角落的旧玩偶。
他们的目光透过养老院的落地窗,落在院外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眼神里透着些落寞。
这是我走访的第七家养老院,也是无数中国家庭正面临的养老现实。
被美化的 “老年公寓” 真面目
网上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养老院的宣传片,那叫一个精美、漂亮。
在阳光房里,老人们悠闲地练着瑜伽。在花园中,他们三五成群的惬意地喝着下午茶,仿佛过着五星级酒店的度假生活。
可等我以家属的身份实地一一探访的时候,现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美好,发现八成的养老院就像被分成了两个世界。
在养老院的价格表上,可以发现每月 8000 元的 “尊享房”,确实配置了独立卫生间和淋浴区域,还有 24 小时的呼叫铃,条件看起来相当的不错。
但是,再看看角落里每月 2800 元的六人间,床与床之间就用个布帘子隔开,晚上翻个身,都能听见隔壁老人的呼吸声和呼噜声。
有一回,我下午突然去养老院,正好瞧见护工给失能老人喂饭。
在不锈钢的餐盘里,那些被制作成糊状的饭菜,机械地往老人张开的嘴里塞,汤汁顺着老人颤抖的下巴流进围兜。
这可不是个例,可以说每天在不同的养老院上演着,护工和老人的配比是 1 : 8,想要精细护理,根本就是奢望。
账单背后的沉重无奈
“别看每个月 6800 元,这还只是个养老院的入场券。” 张伯伯的女儿给我算了笔明细账。
除了基础床位费、护理费、药品管理费,老人要用的尿不湿还有一些照顾老人用到的物品,都得自己准备或者额外付费。
推老人坐轮椅出去晒太阳,还得收 “外出陪伴费”,就连帮老人剪指甲都标着价格。
这让我想起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一位上海教授,把房子抵押给养老院,最后账户里只剩 83 元,养老院直接就停了他的降压药。
在二线城市,普通退休职工每月 3000 元的养老金,也就够支付最基础的集体看护费用。
那些收费过万的 “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时得一次性交上百万押金,这可是普通家庭半辈子的积蓄。
更残酷的是,等老人的存款花光以后,往往就只能等着降级转院。
被忽视的情感需求
在李奶奶的衣柜里,有二十多套新衣服,被叠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子女网购寄来的,大多都是吊牌还没舍得拆下。
李奶奶摸着孙子的照片,轻声说:“他们觉得给钱花就是孝顺。”
在活动室,这样的场景太多了,老人们就像上学的小学生一样排排坐着,盯着电视里放的抗日神剧,可实际上谁都没在看。
最让人心酸的是王爷爷的事儿。他每天把全家福摆在床头,却记不清照片里的人都是谁。
他儿子好不容易从国外赶回来看他,他却紧紧攥着儿子的手问:“你爸什么时候来这儿接我回家呀?”
阿尔茨海默病就像个残忍的小偷,把最后的亲情羁绊都要偷走。
我们终将面临的抉择
如今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就说上海,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户籍人口超过 60 岁。
看到护工们绑着护腰给老人翻身,听院长说 “已经三个月没招到新员工了,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我突然明白,这不是某个家庭的难题,而是整个时代的困局。
别等到父母无法自理的时候,才匆忙做选择,现在就该和父母好好聊聊养老这件事。
带他们去实地考察养老院,了解各地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政策,或者探索 “社区嵌入式养老” 这种新模式。
记住,比选择更重要的是让父母参与到选择的过程中来。
站在养老院的后花园,看着轮椅上的老人们追着夕阳的影子,我想起作家毕淑敏说的:“孝心不能等待,因为父母等不起。”
或许我们没办法给父母童话般的晚年,但至少能用理解和陪伴,让他们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中少些遗憾。
你的父母和你讨论过养老问题吗?父母想要的养老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愿我们的父母在老去的时候,都能够老有所依以及老有所乐,过上理想中的养老生活。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