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中类型特别多,其中的椅子是最难做的。故宫的修复专家是这么评论椅子的:我们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工匠们用品格来要求自己,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也就是人品好就能做好椅子。
我们中国的椅子有很多种。
圈椅起源于宋代的汉族传统家具,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而另一种中国传统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与胡床的变化融合而来。
1起源
圈椅,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从它半圆的坐面、微弯的搭脑可以看出,这种椅子是唐代月牙凳的发展,是月牙凳与凭几的结合体。
2圈椅工艺
编辑
圈椅是 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 ,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天圆地方”是 汉族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 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 艺术想象 空间。
圈椅造型为上圆下方,外圆内方。暗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乾坤之说,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而外圆内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种品德,虽在处事上有所圆滑但却内在有所坚持。
根据宋人或明人的版画所绘制的客厅谱图(如明朝出版的西游记所配版图)当时的客厅大多没有固定座椅与位置。通常见客时才会根据客人所处地位的高低,或者关系的亲疏设置座椅。主人一般坐交椅或圈椅并在后背的位置上设置一块屏风,尊贵或亲近的客人才会得到交椅或圈椅的待遇。次一级的便是没有扶手的交椅,在次一级便是普通的靠背椅,在次一级便是没有依靠的圆墩或板凳。一直到明朝后清初时期,才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厅堂布局。
圈椅的 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或透空。背板都做成“S”或“C”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 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坐官帽椅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寓意,自古以来有悬梁刺股,勤学苦读只为考取功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四出头官帽椅寓意在出头出人头地,背板多为“S”型,而且多用一块整版制成。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也有采用边框镶板做法,雕有图案,美观大方。古代冠帽式样很多,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书中和舞台上常见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附有图饰的幞头(图上)。幞头有展脚、交角之分,但不问哪一种,都是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其说似难成立。因官帽椅的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搭脑和扶手都出头)和“南官帽”之别。而所谓“南官帽椅”是四处无一处出头的。可见名为官帽,并不在搭脑出头还是不出头。明式家具之醉美官帽椅的南北之分
相当于其它传统的椅子而言,官帽椅子的体积比较大,而城市居住面积又比较狭窄。因此,早期的官帽椅在城市里的应用没有农村多。而随着后来的改进,出现了南官帽椅 。这种南官帽椅与早期的官帽椅,从结构上看大体相同,只在某些细小的枝节上有些小的变动。
豪迈的“北官”
“北官”一般而言,就是四出头形式的官帽椅,它的基本形制是椅的搭脑和扶手均出头。早期北方官帽椅的搭脑、扶手、联帮棍均是直材,联帮棍上细下粗,鹅颈稍弯。后经过发展,产生了使用弯材的官帽椅,其模样也因此定型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北官”的形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北官”是大同华严寺所藏的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四出头扶手椅,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称为官帽椅,但是其造型说明四出头官帽椅的雏形已经形成
温婉的“南官”
“南方匠师称南官帽椅为‘文椅’,它以扶手和搭脑不出头而向下弯扣为特征,采用“挖烟袋锅”式的榫卯制作工艺做出平整、流畅的效果。此外,南官帽椅的靠背板通常做成S形,搭脑向后凹进。”
关于南官帽椅的得名,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话说宋代官帽均有帽翅,官员们在朝堂之上戴着带帽翅的官帽,回家后就把帽翅摘掉,以示内外有别。恰巧这种扶手椅的形状就像是脱去了帽翅的官帽,于是人们称其为内官帽椅。而宁波话中的“内”很像普通话的“南”,慢慢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就变成“南官帽椅”了。
椅是有靠背坐具的统称,其式样和大小,差别甚大,除“宝座”外,皆可归入此类。
中国古代椅子,主要从唐以后出现,而椅子也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后直呼为椅子。主要种类有:交椅、太师椅、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禅椅、皇宫椅等。
交椅
交椅是一种很古老的椅子,因椅子腿呈交叉状,故名“交椅”,是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
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交椅可以折合,便于携带,其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两种。
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
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
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在历史名著《水浒传》中,宋江 就坐了第一把交椅。
在2010年12月12日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把【明代黄花梨交椅】拍出6944万元的天价:
太师椅
太师椅产生于宋代,是唯一一个以官职来命名的椅子。过去,我们常说“稳坐太师椅”,指的就是这种椅子。
关于太师椅的诞生有些传奇,相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记载,当时任太师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
一次,他坐在圈椅上休息时不慎头巾坠落,他周围的“马屁精”见状便命工匠制作了一种荷叶托首安在椅圈上。秦桧很高兴,“太师椅”也由此得名。
第二种说法: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的太师椅。
“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末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
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作“太师椅”了。
玫瑰椅
玫瑰椅又称“小姐椅”,是古代小姐闺房的御用座具。
古代女子坐在此种椅子上,必须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以体现大家闺秀的教养。
玫瑰椅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更为常见,是一种造型别致的椅子。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较低、背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
扶手、靠背与腿子,圆棍形居多。靠背无侧脚,直立于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独自特色,以秀美著称。
靠背上,大都有装饰,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设横 枨,横枨中间或取矮老支撑、或取卡子花支撑、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闷感。明代玫瑰椅,多为圆腿。方腿圆棱的玫瑰椅,多为清代作品。
灯挂椅
灯挂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也可以说是自五代和宋以来的普及样式。
我们看《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灯挂椅,白沙宋墓中赵大翁夫妇所坐的灯挂椅,河北钜鹿出土的灯挂椅,其造型大同小异。
灯挂椅的木质,民间多用据木和榆木,高级家具多 用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
禅椅
古代禅师禅坐一般都有特定的椅子,名为“禅椅”。
禅椅源于禅宗文化,其内涵深厚的禅文化,本是寺院生活的产物,是在寺庙、佛堂等特殊场合给禅师打坐的特定坐具。
禅椅的尺寸和构造与普通的椅子不同,它适合禅师盘腿而坐,并能使禅师腰部抵直,坐成标准的打坐姿势。
禅椅椅背和扶手简单极致的框架为打坐者围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易于营造冥思的氛围。
而其足够宽大的坐面,让打坐者又不必接触到扶手和椅背,依赖于它们。
事实上,禅椅的扶手和后背框架并非提供倚靠功能,即便倚靠上去也不会有舒适感,但这三面的存在,却起到让打坐者与外界环境相对分离的作用。打坐者坐于其上,可顿生一种遗世独立的心境,气定神闲,从容思考。
皇宫椅
“皇宫椅”产于清朝皇宫,以雕龙画凤为主,是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随着封建制度的消灭和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皇宫椅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工艺制作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
现在的皇宫椅不单单雕龙画凤,还雕花鸟、人物和山水等题材。也由固定的两张发展到六件套、十件套等十几种规 格,用材方面有黄花梨、紫檀、酸枝、楠木等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