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受邀去香港参加朋友的婚礼酒席。出发前我一直在想,香港和内地虽说是一家人,但这生活和习俗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带着这份好奇,我踏上了去香港的旅程。

刚到香港,我就被这里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吸引了。酒宴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香港特色的菜肴,热气腾腾。喝的是葡萄酒,还有本地的米香酒,口感柔和,带有一点淡淡的米香。就在大家举杯畅饮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儿,坦白讲,香港和内地确实有不少差异。
酒席差异:
我之前一直在内地参加婚宴,习惯了那种满桌佳肴、琳琅满目的场面。但这次在香港参加婚宴时,我惊讶地发现每道菜都是由服务员在旁边分好,然后逐一递到每位宾客的手中。

不得不说,这种“分餐制”的香港婚宴和内地的婚宴风格很不一样。在内地,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一桌子的菜,热闹又温馨。但在香港,婚宴上的食物大部分都需要等每位宾客差不多吃完后才会上下一道菜。因此,很多人觉得香港的婚宴时间特别长,吃三到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另外,香港的婚宴流程也和内地不太一样。在内地,婚宴通常只是婚礼的一部分,而在香港,婚宴则是整个婚礼的高潮,这也让一些内地的朋友觉得香港的婚礼更加正式和隆重。对我来说,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好,体验都很独特。
香港的消费文化:
在香港吃饭通常需要给小费,这让我一开始觉得很不习惯。在餐厅结账时,你可以直接把零头作为小费留给服务员,一般留下3到10元的硬币。

如果是在高级西餐厅用餐,除了给服务员小费外,要是你觉得厨师的手艺特别好,也可以给厨师一份200到500港币的小费。这样既能表达对服务和厨艺的认可,也能让工作人员感受到你的赞赏。
餐桌习惯差异:
除了酒局,我还注意到不少内地朋友初次来港后都会遇到一些惊奇的体验。比如,南方餐桌上的骨碟通常用来装食物残渣,而在北方,它更多被用作盛放饭菜的容器;同样,香港茶餐厅上的第一杯茶水是用来洗餐具的,在饮茶之前,通常会用热水涮一下杯筷和碗碟。虽然这一杯茶水也是能喝的,但入乡随俗,还是学习邻桌拿来洗涮杯子餐具好了。另外,香港的热饮和冰饮价格相差很大,冰饮通常需要额外收取2至3港元。

酒文化差异:
在内地酒桌上,拼酒和劝酒的情况较为常见,大家注重的是热闹和社交氛围。但到了香港,我发现这边的人饮酒更注重“仪式感”,喜欢在优雅的环境中细细品味葡萄酒的丰富口感,享受那种怡然自得的“悦己感”。他们喝酒通常较为慢条斯理,更加注重饮酒环境是否舒适,酒的口感是否细腻。此外,在酒的品种上,香港人好像更喜欢喝香槟、葡萄酒这类洋酒。

喝白酒的香港人也有,但他们通常较少喝茅五这样的白酒,而是会选择一些类似九江双蒸等低度白酒,也算是个地方文化了。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两地文化差异正是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说到酒,说到生活,说到两地文化的差异,我不禁想起了这两年常喝的国康1935,这款酒可不仅仅是普通的白酒,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酿造工艺。这款酒产自贵州仁怀,那里是我国著名的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自然条件优越,酿酒历史悠久。
这款酒是范应华大师的作品,他在酱酒酿造领域工作了近40年,退休后把丰富的经验带到了国康酒的酿造中。

范大师对酱酒的酿造工艺和原料选择都非常讲究,就拿这款酒来说,此酒选用的是当地优质的糯红高粱和小麦,配以赤水河的水源,采用“12987”大曲坤沙工艺酿造,这些都是顶尖酱酒的标准做法。新酒要封存五年,在窖里慢慢陈化醇厚。之后调酒师会加入一些老酒调整风味,确保每一口都足够醇香,能让花果香在口中绽放,带给消费者独特且美妙的口感与体验。
此酒酒液颜色微黄,清澈透明。喝起来酱香味很浓,味道层次丰富,回味悠长,还带着一点焦香和花果香。如果你喜欢酱香型的白酒,这款酒真的值得一试,既拿得出手,也能让你喝得尽兴。

话说回来,虽然香港和内地有着不同的生活节奏和文化特色,但骨子里我们都是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无论是在香港的酒桌上,还是在内地的酒桌旁,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中华文化,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最后,你还知道两地有哪些其他差异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这样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更多有趣的体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