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毛主席诞辰的第132周年,直到今天毛主席的作战计划始终被视作军队的中心思想。
那毛主席和徐向前的作战打法又有着怎样的区别?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各打各的“有什么枪就打什么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便是毛主席作战计划的主要中心思想。
首先,毛主席始终强调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在制定计划时善于从全局出发,把握整体局势,额外关注那些关乎全局的重要节点。
一场战争的胜利,不能用我军胜利来全面概括,而是要将整个局势掌握在我方手中,这样才是一场真正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毛主席精确指挥东北野战军,围绕攻克锦州进行兵力部署。
这一关键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役的走向,充分展示了其准确把握战略全局的能力。
其实,毛主席的作战方式灵活多变,从来不拘泥一格。
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就是在深入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的创新决策。
这样的作战方式,有效地规避了敌军的优势,同时利用我军在农村地区的群众基础和地形优势,逐渐剥削敌军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毛主席也非常注重集中兵力优势,以实现对敌军快速精准打击。
在很多次战役中,毛主席就运用这样的一个战术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整场战争的胜利。
例如,在秋收起义后的井冈山战争中,毛主席就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围剿。
此外,毛主席还非常擅于运用心理战术,他深知气势的重要性。
因此在作战计划中经常考虑如何提振我军士气,瓦解敌军意志,这种心理战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战争的胜负。
分析了毛主席喜欢的战争作战计划,在回想上文最开始说的,毛主席战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全都对上了?
起初,我国的国家军事实力确实是相对于其他战争,国家稍有落后,但是毛主席就是凭借着自己的作战打法,赢得了多次战争。
毛泽东领导了一辈子的革命战争,所有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毛主席的核心就在于他有什么枪,就打什么仗。
不会利用自己的步枪去对阵敌方的坦克,而步枪有步枪的打法,面对坦克也有坦克的打法。
“怎么打仗?关键问题要看敌我双方是否有军事条件。”毛主席说过。
本来双方战争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明显,明明在敌军非常强势的情况下,
那么就不能用强者的办法来对付强者,如果这样只能导致整场战争失败,也会导致我军伤亡惨重。
弱者从来都不是打不过强者,而是这些弱者不会利用方式和方法。
毛主席这样的战争做法是所有军人心中的风向标,毛主席现如今的军事想法也仍然奏效。
除了毛主席的军事打法被景仰和学习,徐向前将军也是如此,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作战打法。
围点打援徐向前是我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上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战场。
徐向前的战争打法和方式以其独特性和时效性,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徐向前将军的打法与毛主席的打法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不同之处。
其中徐将军一种经典打法,便是“跑圈”,这是一种与敌人周旋的有效办法。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并不选择直接与敌人硬碰硬,而是通过灵活机动。
持续消耗敌人的力量,然后在敌人即将筋疲力尽之时再将对方彻底击败。
这个打法在鄂东北粉碎敌人“罗李会剿”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徐向前将军带领不足百人的兵力,通过跑圈的战术与数千名敌军进行周旋。
他利用当地的地形和群众基础不断地捉弄敌人,最终找到敌军破绽,用极小的代价便赢得这场战争。
徐向前还有一种为人称道的打法,便是“土行孙战法”。
这个战法便是利用地道来攻城,在临汾战役中徐向前面对易守难攻的卧牛城,采取了坑道爆破的战术。
他指挥部队挖掘地道直达城墙下方,然后引爆炸药成功炸开城墙,从而一举攻克的历史上从未被攻破过的卧牛城。
这样的战争手法充分地利用了敌方的防御盲点,最后给予致命一击。
“围点打援”是徐向前最常用的战术之一。
他会利用这种战术包围敌军的一个重要地点,吸引其他敌军前来增援,然后在增援途中设置埋伏点。
通过这样的打法可以成功地消灭敌军的后备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徐向前的打法和毛主席的打法有着相同之处,他们都善于利用地形和双方军队对比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灵活运用。
明知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硬拼并非明智之举,所以要采取一些巧妙的方式,用智慧取胜。
其次,徐向前会充分利用地形和群众基础等有利条件,在战争中借用当地进行来埋伏敌军,趁其不备将其拿下。
然后再回击敌军,这样战争往往损失最小,赢得胜利越多。
徐向前是我国的开国将领,他具有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坚定的决心。
他能够准确判断,战场形势以及战争走势,从而做出最明确的决定,这种果断和决心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我国军队总共有两种打法,第一种就是毛主席的“各打各的”。
第二种便是徐向前的“围点打援”,这两种办法都是他们在长久战争岁月中总结出来的。
战争取得胜利就是依靠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让中国从无数次战争中取得胜利,能够得到今天的发展。
他们的作战方式教会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能固守成规,而是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办法和途径。
这样的人生哲理在现如今的生活中也充分得到应用,创新精神是我们在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生活、科研诱亦或是国家发展,创新精神都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