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说刀枪是军人手中的武器,笔墨是文人手中的武器,那么绣花针就是绣娘手中的武器,或者说是古代社会女性手中的武器。
在那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极低,几乎终生都被种种社会规则所束缚。
女人无法像男人一样与社会环境深度融合,寻找发挥价值的途径。刺绣这件事,就成为了女子唯一的精神寄托。
最开始,刺绣只是简单的生活技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技能逐渐变得高超,刺绣也从生活用品转变为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绣,每一类都代表一个地区的特色。发源于江南一带的苏绣,则以精细而闻名。
苏绣的产生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它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又发挥着怎样的价值?
从无到有,技艺进步传说在上古时代,苏绣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流派,刺绣这件事,也只是女性的日常生活技能,只局限在缝缝补补的层面,不能成为高水准工艺的体现。
原始部落时期,太伯在江南一带建立了吴国,从此成为当地权力最大的首领。
他是一位宅心仁厚之人,也是励精图治的首领。
他希望自己能够带领当地民众破除旧的习俗,建立新的生活风尚,为大家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当地有一项流传许久的习俗,太伯非常厌恶,那就是纹身。
他们认为,只有在身上纹下特定的图案,才能宣告一个人的完全成长和独立,纹身是个人人格的象征,也是从幼年走向成年的标志。
可是远古时代的人们没有任何医疗卫生观念,所以在纹身过程中,被迫接受的年轻人非常容易出现感染问题。
有人因为纹身工具的污染而患上败血症,有人因为纹身工具反复使用而与他人交叉感染,有人因为伤口流血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失血过多……
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让太伯反复思考,这一项习俗存在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
他认为,改革的目的就是破除落后的习俗观念,而纹身这一项习俗,应该首当其冲。
但是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重大的事项,印刻成熟的标志也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单纯取缔这一习俗,可能会引来民众的不满,因此他需要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覆盖这一习俗。
就在太伯苦苦思索之时,一位名叫女红的绣娘出现了。
她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平时专门负责为王公贵族的衣服绣上各种各样繁复的花纹。
在倾听太伯的苦恼时,她正忙着手头上的刺绣工作,由于一心二用,她不小心把针扎到了自己的手指上,一滴红色的鲜血滴下来,污染了绣布。
这是成本非常高昂的布料,如果因为一滴血丢掉整片布料,那实在太过浪费。
于是女红想了个办法,利用红色的丝线在鲜血滴落之处绣上了一朵小花,使整体画面变得活灵活现。
她也因这一行为而得到灵感,决定建议太伯,用刺绣来代替纹身。
太伯十分高兴,也认为这一建议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所以他一边赏赐女红,一边命令官员将这一办法全国推广,逐渐取代了过去纹身的地位。
为了纪念这位聪慧的绣娘,从此以后,刺绣工艺则以女红为名。
由于该技艺发源于江南一带,苏绣也以此而得名。
在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苏绣得到了登峰造极地发展。
在文化环境开放的社会背景之中,任何一项手工艺技术都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苏绣也不例外。
当时的苏绣作品风格,兼具整体奢华的时代风格和江南地区独有的温婉韵味。
在设计结构时,绣娘往往会进行较大范围地谋篇布局,在进行细节处的勾勒时,她们又会用极细的丝线刺绣,使细节更加逼真。
比如在为皇帝绣出山川河流风景图时,她们会用较粗的丝线绣出山川河流的整体轮廓,而后又用极细的丝去描绘每一块怪石、每一处流水、每一株花草的模样。
粗中有细,形神兼备,苏绣以精细而闻名,也因为精细而走到了巅峰。
宋朝时期,苏绣的整体内容跟随文化艺术表达的内容有所转变。
文人画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花鸟虫鱼也逐渐成为画作的主要对象。
苏绣从绘画中汲取灵感,同样以花鸟虫鱼为主要的刺绣对象。
当时的绣娘在技艺上完成了创新,不仅能够绣出比绘画作品更加逼真的形象,还能利用简单的刺绣技巧为其增添神韵。
据说当时在江南地区,有一位绣娘是精巧工艺的集大成者,她不仅可以在刺绣作品上完美地还原画作,还能用一根绣花针绣出颇具韵味的诗词作品。
这份高超的工艺,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到了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民间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雇佣劳动力的发展,以绣娘为主要工作人员的绣坊逐渐成型。
她们会进行批量化的培训,在通过考核之后同时上岗,参加刺绣生产过程。
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为贵族阶层而服务,她们的刺绣作品已经成为了民间十分常见的商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绣娘从被选入刺绣工坊开始,她一生的职业命运就已经注定。
不仅如此,这份职业还具有传承性。她的女儿很大程度上也会接受刺绣培训,未来走上和母亲同样的道路。
封闭的职业圈层和传承的职业发展脉络,导致苏绣与民间常见的刺绣工艺出现了严重的壁垒。
这也正是苏绣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的刺绣工艺只能被大浪淘沙的原因。
如果说明朝的雇佣劳动关系使苏绣得到了更多的继承人,那么清朝时期的巅峰状态,更使苏绣这一技法名扬海外。
随着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和清朝初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苏绣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典型成果,从国内走到国外,以其精巧绝伦的特质和栩栩如生的风格,获得了许多外国人的喜爱。
而且这一世界级的双面绣,更是成为苏绣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双面绣指的是在绣布两端,绣娘采用两种不同的丝线和不同的技法刺绣,完成两幅完全不同的刺绣作品。
单从一面来看,无法看出另一面的具体形状,一张绣布呈现双面风格,这也正是双面绣的独到之处。
解放女性,承载底蕴从生活技能到手工艺技能,再到艺术技能,苏绣的发展历程,也见证着女性自我突破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生活圈层非常狭窄,大部分人一辈子只能被困在家庭当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她们并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而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附属品。
当她们无法拥有赖以生存的技能时,她们这一生都只能像一粒沙尘,激不起任何碰撞时代的波澜。
刺绣对她们来说,既是对生活时间的打磨,也是对自我的突破。
她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工作品赚钱,不再伸手问其他人要钱,维持着经济的独立。
而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能够获得经济自由,那就意味着她离真正的自由更近了一步。
当绣娘发展成固定的职业,当一座座刺绣工坊出现在市面之中时,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升。
她们也有了引以为豪的职业身份,可以像男人那样早出晚归,有充足的理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维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
女性之间的苏绣传承,更是对男权社会继承制度的一种冲击,女性逐渐作为社会主体而存在,不再成为某一个体的附属品。
女性的突破,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除了带来女性地位的突破之外,苏绣还承载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不同时代的苏绣作品,反映着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环境特征。
秦汉时期的精致美观,隋唐时期的雍容大气,宋朝时期的淡雅稳重,明清时期的高超技法,都让旁观者一步步看到了技艺的进步,以及整个时代的进步。
有人说,苏绣承载着江南地区发展的记忆,见证着江南的变迁,也被注入了江南的灵魂。
如果对不同的文艺作品进行拟人化处理,苏绣更像是一位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袅袅婷婷地走在青石板小巷当中的女子。
她是那么温柔大气,又是那么典雅端庄,像从泼墨山水画当中走来,又像走进时代的印记中去。
诗人用诗歌传达心声,画家用绘画作品表达感情。绣娘也会用一幅幅凝聚着心血的刺绣作品,发出属于她们的声音。
在传承手工艺的道路上,每一位绣娘前赴后继,共同捍卫属于苏绣的荣光。
代表国家,象征友谊2014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以苏绣作品《培尼亚和里韦拉》为国礼,赠送给墨西哥总统和他的夫人。
创作者姚建萍在接受采访时,也向公众再现了她创作的心路历程。
她介绍,以往作为国礼的速写作品,往往更加追求对描摹事物的完美还原,从比例到细节,处处追求精致。
但是这一次,她和团队做了一些调整,以总统和夫人结婚前夕的照片为原型,搭建素材框架。
但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她们并没有追求对照片场景的1:1还原,而是更加追求对两位人物面部神态的塑造。
通过丝线的色彩以及明暗交织的构造手法,一群绣娘完成了对立体轮廓的打磨,再通过各种技艺的交织,她们把两位主人公脸上的神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这幅苏绣作品几乎能代表当今中国苏绣的最高水平,也承载着积极深远的文化内涵,连接着两个国家的友谊。
这不是苏绣第一次作为国礼出现在政治舞台,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它能够代表国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最强能量,也象征着两个国家经久不衰的深厚情感。
结语:
苏绣以精细而闻名,以对细节的打磨而出彩。
每一幅苏绣作品,呈现的不仅仅是立体的内容,还有深层次的内涵。
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横跨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见证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明荣光。
参考资料:
《苏绣的前世今生》
《国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