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他被补授为上将,毛主席:若没他,新中国至少得晚成立10年

览特评历史 2023-07-09 10:08:0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李聚奎带领手底下的人发现了中国首个大油田,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大难题。

因为这次的功绩,李聚奎被调回部队担任后勤总部的政委。

后来中央军委根据他过往履历对其进行考评,发现他的功绩完全够得上被授予大将军衔。

可大将只有十个名额,且早在1955年评定完成,如今只能申请给李聚奎补授上将军衔。

而当申请文件交到毛主席面前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签字,临了还说:

“这个李聚奎功劳大着哩,没有他,中国估计还得晚个10年才成立!”

李聚奎将军何许人也?到底有何功绩,能让毛主席这般夸赞?这还得从李聚奎上将的传奇人生说起……

从敌人的枪口救下元帅

1904年,李聚奎出生在湖南涟源的一个贫苦农家。尽管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依旧辛苦劳作挣钱供李聚奎上学,只为他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等李聚奎年纪再大了点,中国便开始陷入军阀混战。眼前混乱的局势与水深火热中苦苦强撑的百姓们都让李聚奎觉得,参军是实现人生理想,报效国家的最佳方式。

就这样李聚奎报名加入了国军第8军的工兵营,后来工兵营被划入湖南独立5师第一团的队伍,而此时的一团团长正是彭德怀。

虽然如愿参了军,但李聚奎并没有感觉自己为国为民做了什么,反而军营里一些以上欺下、克扣普通士兵军饷的事时有发生。渐渐地李聚奎也看清了国军的本来面目,义无反顾选择跟随彭德怀发起平江起义。

起义成功后,李聚奎顺势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跟在彭德怀身边做事。不管是什么样的命令,只要是上级指示的,他都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完全不畏惧会不会牺牲,是否有危险。

平江起义结束后,彭德怀带着队伍来到白沙暂时聚集,结果意外碰到了暗杀事件。

当时队伍里的两位大队长合计带队投敌,其中一个已经成功带队跑路,彭德怀扣下了另一个打算监视起来。

结果第二天集合队伍讲话时,那名叛徒趁众人不注意,突然冲上前抢过一名战士的驳壳枪,并把枪口对准彭德怀。

情急之下,李聚奎不顾生命安危果断冲上前夺走枪支,并把叛徒狠狠摔倒在地,死死压制。另一名警卫员见状箭步冲上来,一枪了结了叛徒的性命。

这件事让彭德怀更加器重李聚奎,而他从枪口救下元帅的事业开始传开。对于他人的夸赞,李聚奎并没有因此自满,反而谦虚地一笑,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因为他打心底觉得,下属救上级,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他在两次反“围剿”行动中活捉了两个国民党的师长。

1930年,蒋介石下令让何应钦组织10万兵马,并任命张辉瓒为首次“围剿”行动的总指挥。国军还信誓旦旦地认为红军不过一群宵小之辈,殊不知红军的革命力量早已无法与往日相比。

红一军的主力军就已经达到4万多人,而且占据着较大的根据地。尽管与国军的10万大军相比,仍属于敌强我弱的劣势。

但毛主席认为,红军完全可以利用情报的不对等,以及国军的自大与无知,来一招“诱敌深入”,将敌人引诱进适合红军作战的根据地,再对其进行反攻,从而粉碎敌人的“围剿”。

李聚奎对毛主席的思想深信不疑,毕竟当初二战长沙时,他就已经见识过毛主席在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能力。

战斗打响后,国军果不其然被红军牵着鼻子走。张辉瓒在五门岭对红军发起攻击,结果被红军一路逼到山沟之中,成为瓮中之鳖。

为了逃命,张辉瓒指挥队伍集中火力对红军发起猛攻,企图强势突围。李聚奎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指挥两个团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

期间李聚奎被一颗流弹射中大腿,瞬间血流不止。但李聚奎考虑到战斗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仍是坚持作战。

最后还是在师首长的命令下,李聚奎不得已答应退出战斗去治疗,临走前还把预备队26团放出去,以便快速解决战斗。

当他被抬到后方基地时,还偶然见到了毛主席。看到自己的偶像关切地询问他的强势,李聚奎瞬间忘了疼痛,挣扎着起身对他汇报战况:“毛总政委,您放心,战斗马上就结束了。我下来的时候,敌人已经毫无反抗之力。”

毛主席高兴地点头:“好,好,胜利在握了!”

第一次反“围剿”行动最终以国军的失败告终,红军打垮了敌军十八师的两个旅和总部,歼灭和俘虏的敌军九千多名,其中包括师长张辉瓒。

这次战斗的失败对国军震动非常大,其他深入根据地的国军无一不闻风丧胆,四下逃窜。红军乘胜追击,再次歼灭谭道源的师部,俘获敌军3000多人。

1933年,李聚奎已经升为红9师的师长。当时侦察队发现了国军的队伍,李聚奎得知消息后,立马带队前去埋伏。

李聚奎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敌军师长李明的位置,立马带着步兵和机枪兵冲了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军发起突袭,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歼灭敌军师部和一个旅,并生擒师长李明。

由于他作战勇猛,敢拼敢冲,被军队里的人称为“将圣”。毛主席也不止一次地对周恩来夸赞李聚奎:“真是个不错的开路先锋。”

讨饭千里只为寻找党

长征时期,李聚奎继续发挥自己“开路先锋”的作用,带领队伍突破敌人设下的一重又一重难关。其中最为惊险刺激的就是“强渡大渡河”一战。

大渡河河水湍急,水面又十分宽阔,当时又正赶上汛期,渡河难度再增一分。要想安全渡河,只得借助船只等工具。

可国民党早就料想到大渡河是红军的必经之地,于是想提前派兵在附近埋伏,还要将大渡河附近的船只全部带走,不给红军留下任何机会。

但李聚奎带着队伍星夜兼程,急行160里,终于赶在敌人到达之前赶到。李聚奎先去侦查,发现了驻守的几名国民党士兵以及两艘小船。等到夜晚守兵防备较弱时,他再带着几名手下趁其不备发起进攻,抢占地盘并夺得小船。

但由于船只太少,不足以支持红军在短时间内渡河,更何况对岸还有敌军的把守。为保险起见,李聚奎派出17名勇士先行渡河。

渡江之时,勇士们挤在狭窄的小船上,江水湍急,光是看一眼就叫人胆战心惊。而对岸的国民党也注意到了他们的动向,很快对他们进行猛烈地攻击。17名勇士在枪林弹雨的攻势下坚持下来,最后成功登岸。

正是有了这17名勇士和李聚奎的指导,红军大部队这才得以克服渡河之难。

在李聚奎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最令他难忘和痛心的就是长征结束后的西路军西征,只因那场战斗实在太过惨烈了。

马步芳为首的马家军在河西走廊对我军穷追猛打,战斗之残酷令人发指。两万多名红军战士,熬过了雪山草地、经历了九死一生,最后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虐待至死。

李聚奎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当时他是红九军的军参谋长,西路军被打散后,他独自一人逃难到穷山僻壤之中,这才有幸躲过敌军的追杀。

想到无数牺牲了的战友,以及渺茫的前路,李聚奎在悲伤中陷入疑惑,又在疑惑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望着渐渐落入山后的残阳,我心中生出一个念头:太阳有落就有升!西路军是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完,党中央还在,河东红军还在……到河东去,找党中央去!找红军去!我站起身,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靠着这样的信念,李聚奎重振旗鼓。他先是到一户贫农家里借了老乡不穿的旧衣裳换上,方便自己赶路。紧接着将自己身上的文件全部烧掉,用光子弹的手枪也拆除丢弃。

踏上旅程时他只带了三样东西:要饭用的布口袋,里面装着老乡送他的几块炒面干粮;还有一根用来防身的打狗棍,以及一个指北针。这是当时他活捉李明时缴获,军委奖励给他使用的,如今总算派上了用场。

就这样他开启了自己千里乞讨,只为寻找红军队伍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昼伏夜出,过着乞丐般的生活。遇到敌人也能机智地化险为夷,躲过追捕。

死里逃生将近两个月,终于让他在甘肃镇原找到了红军的身影,随后跟着大部队返回陕北。

李聚奎在战争时期做出的贡献非同凡响。哪怕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也依旧坚持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恪守自律的原则。

小小炒面,贡献非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更过分的是,美国竟然还想将战火烧到我国。为了保护国家主权以及得之不易的和平,中国派出志愿军入朝支援。李聚奎被调任为东北边防军后勤部部长。

由于我军当时没有空军,无法掩护我军后勤的运输路线,几次遭到美军的疯狂轰炸与破坏。这就导致我军的后勤供应很难得到保障。

李聚奎提出建议,让志愿军在补给通道上修筑防空哨,大大提升了运输的效率。

但即便后勤供应有保障了,志愿军也不能在白天生火做饭,因为烧火的浓烟很快就会引来敌人的搜查。而志愿军又是利用夜间赶路或者突袭敌军,更没有时间做饭充饥。

因此,在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什么食物既能随身携带,保存期长,又能方便食用呢?

这时李聚奎想到了当初自己千里乞讨寻党时,老乡曾送给他一种炒面干粮,既容易保存和携带,又开袋即食不费力,正是目前志愿军所需要的。

于是他上书给彭老总,提出制作炒面来充当志愿军随身干粮。这个建议很快获得了同意,李聚奎立刻开始着手炒面的准备和制作:

70%的小麦与30%大豆、玉米进行加工,经过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的食盐,如此一来便于携带和食用的干粮就制作完成了。

经过他们的带领,全国上下一时掀起了“炒面浪潮”,不分男女老幼,家家户户动手炒面,只愿为国出征的志愿军们能填饱肚子,平安归来。

而那些炒面被送到志愿军手上,成为他们休息时的干粮,部队的补给物资也得到相应的保障。

1952年,中央让他出任解放军后勤学院的院长。他义无反顾接受使命,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1955年,国家又成立了石油工业部门。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资源稀缺,几乎没有人认为能在中国打出石油。毫不意外这个石油工业部长的职位又落到了李聚奎肩上,他也再次接过重担,为国家的石油业四处奔走。还因此错过了第一次授衔,被迫放弃。

一直到他们发现了第一座油田,石油工业的事务步入正轨后,李聚奎这才被重新调回部队。这时军委发现以他的履历评个大将也不为过,却始终未被授衔,便将此事上报给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后特别指示:“该给李聚奎补上军衔了,要是没有他,新中国都得晚十年才成立。”

但大将的名额已满,该给他封个什么呢?李聚奎得知此事后,非常豁达地表示:“就低不就高,当个上将就行了。”

工作中李聚奎认真负责,生活里他也不忘初心,坚持廉洁自律。即便年事已高,他仍记挂着人民群众,经常去连队、下基层,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得知工作人员伙食较差,他还将自己的部分工资捐出来补贴员工。

年近八旬的他依旧会亲自缝补旧衣裳,将别人送的新皮鞋送给更需要的人,自己始终穿着旧鞋,朴实无华,如他一般。

1984年,正值李聚奎80大寿,他在日记中写下:“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 80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

李聚奎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靠他搞特殊,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更是在病重时强撑着病体抄录了5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交给子女,要他们恪守本分,接好革命的班。

弥留之际,李聚奎断断续续地表示:“我是一个老共产党员,这辈子为信仰奋斗终生,没有任何私产,我问心无愧。”

1995年,李聚奎因病离世,终年91岁。纵观这位上将的一生,是传奇的,波澜壮阔的,同时也是令人动容的。他那种将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高尚情操,值得后辈永远铭记并不断学习!

参考资料:

《李聚奎与炒面》左骏

《毛泽东与战将李聚奎》马宏骄

《战友情深——记彭德怀与李聚奎》乔希章

《李聚奎不忘初心、廉洁自律》石杨柳 王岳夫

《红军后代话家史——回忆父亲李聚奎上将的故事》李生雨

6 阅读:2970
评论列表
  • tk 3
    2023-07-09 16:31

    将军千古!

览特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